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分别去探望宝玉时的几个细节,透视出宝钗的张扬、办事周全,黛玉的低调、一味心痛,也透视出宝钗与宝玉不在同一立场上,黛玉与宝玉思想相通,因此宝玉对这两个都想成为宝二奶奶的人感情是不同的:对宝钗,更多的是敬重,对黛玉,却是浓烈的爱情。  相似文献   

2.
就一般的审美标准来看,宝玉眼中宝钗之美是要胜过黛玉的。然而,通过移情作用,在宝玉对黛玉的审美直观中,宝玉发现黛玉的诗性之美,这种美是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的。而在宝玉眼中,宝钗之美则始终处在散文化的状态,这种散文化状态的美,虽说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但宝玉终究没有在宝钗之美中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也就不是绝对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而读者对钗黛二人的美的欣赏,也主要跟读者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代入宝玉的身份——也就是对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所发生的移情作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宝玉挨打》一文写到宝钗去看望挨打后的宝玉的情景,教参认为“宝钗的关切多半是表面文章”,是虚伪的。我以为这大可商榷。教参提供的“罪证”有二:一是宝钗托着药进来,“一个‘托’字,反映了宝钗光明正大之态以及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的心思”;二是“当袭人怪罪薛蟠时,她言谈堂皇,表现大度,并借机规劝了宝玉”。笔者以为这两条均不能定宝钗的“罪”。首先,我认为宝钗的送药是真诚的关切。理由之一,作者从全知叙事的角度描写了宝钗的心理:“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这不是关切是什么?理由之二,我们再看…  相似文献   

4.
人性无非包括三种境界:真情、矫情、无情。《红楼梦》中的人物大致也可归为这三种境界。真情者若黛玉;矫情者若宝钗、宝玉、妙玉等;无情者则似贾珍、贾琏之流,真情的人性在《红楼梦》中是一种寄寓了作者理想的脆弱的存在;无情的人性则显示出作者对社会最大程度的否定和批判;而徘徊在两者之间的矫情的人性却背负了作者几十年的血泪辛酸,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追寻,该文从黛玉之真情,宝钗和宝玉之矫情试探《红楼梦》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5.
邹林 《学语文文丛》2004,(11):28-29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在《宝玉挨打》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忧”,更是堪称一绝。宝玉挨打之后,第一个去探伤的是薛宝钗。她手里托着药丸,进门就对宝玉的丫鬟交代了药丸的用法,单从这点看,宝钗的细心周到、体贴人微便可窥见一斑。她心直口快,对宝玉十  相似文献   

6.
这本书最适合在夜间读。坐在幽幽的灯光旁,细细品味。可能是同为十七岁的缘故吧,我对这篇《寂寞的十七岁》情有独钟。一直说十七岁是雨季,用上寂寞二字应该也算是比较确切的。白先勇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故事不复杂,也不波澜壮阔。一个孩子,就暂且称他为孩子吧。因为家中人人都比他优秀,都是学校、社会中的佼佼者,他忍受着父母的责骂,遭受着兄长的白眼,接受着弟弟的嘲讽。在学校里,没有朋友,孤寂时刻围绕着他。一次次的不及格,一次次地逃学,虽然他心中不愿这样,可是他惟有选择逃避,逃避一双双邪恶的眼睛射来的光芒。在…  相似文献   

7.
人不可能一辈子快乐。不要说一辈子,如果连着几个月天天能遇上开心事,那也就像天上掉下馅饼一样令人稀罕了。我还不知道有谁遇上过这样的好事。可人生的烦恼就像躲在天空中的乌云,躺在大地上的石头,你又没碍着它们,走着走着也许是老天爷不高兴了,突然劈头盖脸地就淋你一身;或者是土地爷心情坏了,狠狠地绊你一下,弄不好就摔得鼻青脸肿。我们又不好找老天爷和土地爷算账,就算你不明智地想找,也不知到哪去找这两位老人家。也许找上门去,正巧他老人家心情也不佳,那肯定会给你制造更大的麻烦。如果你还穿着开裆裤,有了烦恼或是摔了…  相似文献   

8.
邹林 《学语文》2004,(11):28-29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在《宝玉挨打》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忧”,更是堪称一绝。宝玉挨打之后。第一个去探伤的是薛宝钗。她手里托着药丸。进门就对宝玉的丫鬟交代了药丸的用法。单从这点看,宝钗的细心周到、体贴入微便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古典小说的回目是小说的文眼.<红楼梦>也自不例外."翡"代表宝玉,"翠"代表黛玉,"冷"代表宝钗.宝玉以占最多数的回目成为绝对的主角,与黛玉的亲密,与宝钗的冷淡也是回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宝玉挨打》一写到宝钗去看望挨打后的宝玉的情景,教参认为“宝钗的关切多半是表面章”,是虚伪的。我以为这大可商榷。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探春起了雅兴要创诗社,于是大伙都寻思着要各起个别号,而宝钗给宝玉琢磨出这么个号来:"富贵闲人"。不错,做个富贵闲人是很快乐的,可是如果没有凤姐在那头操持家务,忙得七荤八素的,贾家岂不是要败得更快?到那时,宝玉不忙着去做一个"禄蠹"便万幸了,哪儿还有闲? 可见,忙是闲的前提,正如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假如你想过上悠闲的生活,就必须先忙才行! 在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你要忙。  相似文献   

12.
【前面的故事】《红楼梦》第94、95回写到贾宝玉丢失了脖子上挂的通灵宝玉,之后就逐渐变得丧魂落魄、有些呆傻,"若有人和他说话他就笑,没人和他说话他就睡"。贾母等人忧心如焚。为了给他冲喜。决定赶紧把他和宝钗的婚事办了。因知道宝玉心里只有林妹妹,王熙凤便和贾母建议。设一个掉包计.让众人对宝玉只说是娶林妹妹.实际上和宝钗的婚事照办,骗得一时是一时。不料在贾母屋里干粗活的一个叫傻大姐的丫头。无意中把这个消息泄露给了黛玉。黛玉万念俱灰.病情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13.
只为你心动     
《音乐世界》2012,(20):14-14
好姐妹变情敌 《红楼梦》中分别饰演宝钗和麝月,在宝玉出家以后两人相依为命,此次在《璀璨人生》中却要饰演一对关系复杂的姐妹情敌,颇具挑战。而她们的演技也得到了何润东的高度评价,“她们两个都是很好的演员,和她们对戏很顺利。”  相似文献   

14.
人性无非包括三种境界 :真情、矫情、无情。《红楼梦》中的人物大致也可归为这三种境界。真情者若黛玉 ;矫情者若宝钗、宝玉、妙玉等 ;无情者则似贾珍、贾琏之流。真情的人性在《红楼梦》中是一种寄寓了作者理想的脆弱的存在 ;无情的人性则显示出作者对社会最大程度的否定和批判 ;而徘徊在两者之间的矫情的人性却背负了作者几十年的血泪辛酸 ,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追寻。该文从黛玉之真情、宝钗和宝玉之矫情试探《红楼梦》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15.
十七岁     
十七岁的我,有点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受伤的时候不需要回家;总以为地球就踩在脚下,年纪轻轻就想浪迹天涯。十七岁的我,有太多梦想.把自己五彩的梦编一条彩带,不,编一个同心圆,没有荆棘.没有坎坷,想让地球永远随着这个同心圆不停地转。十七岁的我.有点浪漫,对于这个五彩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8.
我视你如宝玉,只有经过雕琢,方可成为大器。人生的琢磨,无外乎艰难困苦。试问,谁能一辈子不失去、不失败、不失意?造成这些的原因,轻者说是困难,重者说是灾难。没有谁喜欢艰难困苦,可又有谁的人生里没有艰难困苦?其实,它们是一种财富,往往在你经历它并与它斗争之后,会给你无限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第十七回讲贾政借大观园告竣题匾额对联的机会,试试宝玉的学业,便带着宝玉和一帮清客来到园内。每到一处,观完景致,贾政便命宝玉题对。贾政实在是太不会教育孩子了,他根本不懂得赏识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尊重孩子。  相似文献   

20.
刊中报     
《成才之路》2011,(3):98-99
本书由著名教育家俞敏洪、张洪伟、周容编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18岁,人生分水岭。有些事18岁前不做,一辈子就来不及了;有些事18岁前做了,人生就会不一样。都说孩子个个都是天才,可为什么条件相当,他送给孩子的书:《最好18岁前就做过这些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