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线巧穿珠     
金线穿珠是谋篇布局的重要方法。它是指用一条或几条自然而巧妙的线索,贯穿全文各个部分,或将有关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从而构成文章整体的谋篇技巧。主题是贯穿作品首尾的线。秦牧在《散文创作谈》中说过:“用一根思想的红线穿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为整齐的珠串。”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线索     
晶莹的珍珠,要有一条金线串起来,才能成为美丽的项链;作文的材料,也要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线索,才能成为浑然一体、声情并茂的文章。文章的类型不同,线索也不相同。1.时间线索 按时间推移来记叙的文章,时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线索是“天还没有亮——中午——黄昏”。2.空间线索 游记、参观访问记等,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空间位置的变换就是这类文章的线索。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条空间线索记叙的。3.事件线索 记事的文章大多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相似文献   

3.
能力解说 凡优秀作文,都要在创新等级中大显身手。要想使整篇文章有新意,有特色,对许多考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文章中设置一两处亮点,还是很容易就做到的。在文章中有一两处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闪光点,就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一篇好的文章,最少要有一个中心点,一条好线索,几处亮点。  相似文献   

4.
言论     
Yyanlun阅读欣赏要学会抓关键点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题眼”进行阅读。古语有“画龙点睛”之说。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体现,因此,对大多数文章来说,抓住了“题眼”也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要害,抓住了文章要体现的中心思想。2.“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阅读。在文章中,作者往往会通过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关键句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情感,关键词或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就像人身体里的中枢神经能上通下达一样,把握了关键词或关键句就能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河南濮阳县文留镇花园村米油第…  相似文献   

5.
为自己减刑     
【评析】 《为自己减刑》在选材方面独具匠心.即“对比反衬.突出主旨。” 文章说:“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但作者要着重论证的是人们很容易为自己“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文章详叙的事实材料有两则.一是无自由的朋友狱中学习外语并取得成就.二是有自由的售票员因不喜欢自己的职业而使公共汽车成为他心造的监狱。第二则材料作为重点从反面论证观点.第一则材料从正面反衬第二则材料.通过具有鲜明对比的两则材料表明:“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是难能可贵的;而“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对有自由的人来说是非常遗憾和痛心的.告诫人们“勿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从远古时期的骨项链、兽皮裙到“楚天女子好细腰”再到当代社会五花八门的化妆品、美容术,无不贯穿着人类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并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生存美的新时尚。然而,就在我们的周围,不可忽视地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或因先天的残缺留下遗憾,或因后天的灾难留下痛苦。对于普通人来说:美容也许是一种锦上添花,对于他们来说:美容却是一种修补,确切地  相似文献   

7.
有评论家说过,“写作”其实就是“向哲学要发现,向文学要表现;哲学性是文章的灵魂,文学性是文章的血液”。什么是文学性?参照语文专家的解释,即作品的“创造性、形象性、情趣性”。下面,就文学性的这3个特征,谈谈记叙类作文增强文学性的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一、在构思上巧设波澜,增强文章的“创造性”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应该设置一些波澜,使文章变得不同一般。这个“不同一般”其实就是“创造性”的体现。设置波澜的方法有:1.首段制造悬念——为避免平铺直叙,在文章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  相似文献   

8.
一、从儿室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种因素大量积累材料。小学生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林别是最近几年,以电视为主的音像媒介普及以后,他们知道的事情很多,大至世界社会,小至学校家庭,许许多多的事情都会扣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爱好兴趣,有一个时而色彩变换,时而涌起感情波澜的生活领域。他们“胸中的积蓄是决不会贫乏的”(叶圣陶语)。问题是这么多可供写作的材料或因不曾仔细地观察而视而不见,或因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烟云,或不合老师的口味而…  相似文献   

9.
【亮点解读】凡中考满分或高分作文,都要在“发展等级”中大显身手。要使整篇文章有新意,有特色,对许多考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文章中设置一两处亮点,还是可以做到的。在文章中有一两处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闪光点,就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亮点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南京师大教授、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说,它可以是一个巧妙的、亏你想得出来的构思,可以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好句,可以是一个用得很有个性的词,可以是一个精练出来的字,甚至可以是一个别具风采的标点……总而言之,它必须有…  相似文献   

10.
周春林 《初中生》2006,(11):4-7
凡中考满分或高分作,都要在“发展等级”中大显身手。要使整篇章有新意,有特色,对许多考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章中设置一两处亮点,还是可以做到的。在章中有一两处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闪光点,就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亮点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南京师大教授、江苏高考作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说,它可以是一个巧妙的、亏你想得出来的构思,可以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好句,可以是一个用得很有个性的词,可以是一个精练出来的字,甚至可以是一个别具风采的标点……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作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  相似文献   

11.
一、目标锁定1.运用一些特殊的叙事方法和技巧写出事件的波澜。2.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3.借助想像与联想,通过添枝加叶写出事件的波澜。二、能力阐释1.于平淡处显波澜的能力。“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作低平。”要写好一篇叙事记人的文章,首先要能从平凡的人物中发现不平凡处,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细波微澜。例如斗蟋蟀算得上是乡间的一件平常事,但在蒲松龄眼里却显得那么的惊心动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洪波涌起。且看其中的一段虫鸡相搏的场面:在小虫战胜“蟹壳青”后,突然一雄鸡来…  相似文献   

12.
马宗山 《快乐阅读》2013,(12):87-87
写作有一条定律,“文似看山喜起平”也就是说,文章要写得有波澜。那么怎么才能学出文章的波澜呢? 一、悬念法 设置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使之急于了解下文,往往是写文章的一大法宝。如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在其名家《麦琪的礼物》中就成功运用了这种技法,文章续写了一对夫妻各自卖掉自己的爱物,以换取对方的意中物,作为圣诞礼物的故事,文章只详写了主人公德拉卖了心怡的长发,为爱人吉姆买表链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而对吉姆卖表买发梳一事则只字未提,直到文末方简笔点出。这种将“悬念”一直“抑制”到结尾的手法,构思巧妙而新颖,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故乡的榕树》就是以游子心桑梓情织成一条绵长的金线贯穿了全文。作者缘情为文,在叙事、状物、写景中融注了思乡的深情。文章开篇描写住所附近山坡上两棵苍老葱郁的榕树时,作者特意提到“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于不经心间提起了这条感情线索,一开始就对榕树注入了特别的深情。接着写由于特别高兴,用榕树叶卷成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时又提到这是由于“动了未泯的童心,”再一次连起这条金线。由这哨音勾起了一片思乡之情。在散文的中心部分,围  相似文献   

14.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没有线索,记叙文就会杂乱无章。“诗犹文也”。好的诗词也一定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使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在一个完美的形象之中。而这根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或者像古人所说的“一篇之骨”“一诗之眼”中。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求其线索。抓住了线索,也就掌握了理解诗词的钥匙,不致把诗词理解得支离破碎,到头来还是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15.
本单元主要包括散文和诗歌两大部分。学习散文,要抓住文章的“线索”。散文的线索,有的是“人”或“人的感情”,有的是“具体的物”,有的是“时间过程”,有的是“空间转换”,或明或暗、或具体或抽象地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它像一根线,把几块布料(文章材料)缝制成衣服(文章)。因  相似文献   

16.
周春林 《初中生》2006,(35):4-7
[亮点解读] 凡中考满分或高分作文,都要在"发展等级"中大显身手.要使整篇文章有新意,有特色,对许多考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文章中设置一两处亮点,还是可以做到的.在文章中有一两处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闪光点,就可以起到一俊遮百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师勇 《现代语文》2007,(3):123-123
一处驰名中外的景区,不可能处处美仑美奂,绝佳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两个景点;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从头到尾也不可能字字珠玑、句旬金石,妙手偶得处也往往只是那么一两段,甚至三五句。这些妙处即是文章的“亮点”。文章的“亮点”或表现为主题的深刻,或变现为内容的新颖,或表现为结构上的别出心裁,语言上的独树一帜,技巧上的出神入化……文章之“亮点”,犹如砂石中的黄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质量的优劣。许多写文章的人深知个中道理,无不竭心尽力而为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岳阳楼记》的“亮点”,范仲淹凭此文而千古留名。“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相似文献   

18.
主题,就是中考作文评分表中“立意”的“意”。所谓主题是指文章使用的一个明确的主旨,并让这个主旨贯穿始终,统率所有材料。要探讨话题作文对主题的限制,就必须特别注意材料、阐述和话题。因为,对主旨的限制应该或多或少地表现在材料上,或表现在阐述上,或表现在话题上。写这类文章,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阐述话题,弄清主题,然后再构思写作。  相似文献   

19.
《枣核》一文真切地表达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深思恋,亲切动人。文虽短小,然于自然中有波澜,平实之中有起伏,真是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牢牢地吸引着读者。这种效果的取得,就在于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文章一开篇就出现了一个悬念,“一位旧时同窗写来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用途却很蹊跷”。一颗生枣核还值得“再三托付”?确实令人难解。  相似文献   

20.
名家思悟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脉络,我们把它叫做“文脉”。古人也称之为“筋脉”“命脉”,它是作者思路在行文中的体现,它把结构文章的零散材料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人体的血脉、经络贯穿全身,文章的脉络也贯通全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