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观物不切     
苏轼在其文中载有二则关于观物不切的故事。一则说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藏精品以百数,尤爱其中唐代画家戴嵩画牛一轴。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说:“此是画斗牛,然牛相斗用力于角,尾则抽搐入两股之间,今却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对此,苏轼发论说:“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书戴嵩画牛》 )另一则说五代画家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有人指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对此,苏轼也发了一番议论:“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 !君子是以务学而…  相似文献   

2.
粤人食芝     
粤人有采山而得菌,其大盈箱其叶九成,其色如金,其光四照。以归,谓其妻子日:“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其子视之,日:“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乃食其余,又死。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相似文献   

3.
孙奇逢说:“《易》模写天地间事理”。所以,《易》随着客观世界运动而运动。六十四卦之十七、十八两卦──随与蛊,乃《易》整体对立统一运动的两个重要环节,当然也是主观对客观的模写。孙氏释随、蛊两卦,告诉人们一个真理:“人生少有可随者,随人则诡,随世则流,其惟随时乎”。随时即从道也,从道,则不能“随人”,亦不能“随世”,而只可“随时”。随时,则子匡父失,继任纠正前任之误,乃天经地义。所以“随”之为言在于随时。随时,则“蛊非事也”。然“有息则人”,人“以天下为无事而不事事,则后将不胜事矣,此蛊之所以为事也。”临随蛊后,“临,大也”,改正过错,匡正前任之失,则“可大之业,由事而生”也,这是必然,是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相似文献   

5.
长善与救失     
长善与救失天水市北道区委党校胡掌义《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长善救失”。然...  相似文献   

6.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阊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日:“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相似文献   

7.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日:“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相似文献   

8.
生不必逢时     
余尝闻或叹其时运之不济,命途之多磨,捶胸怨道:“生不逢时也。”然余又闻“我命由我不由天”之豪迈言语,故余以为:生不必逢时也。生不必逢时也。若君以为,生于乱世则遭难于身,生于太平盛世则高枕无忧,则君将悔矣。有言道:“乱世出英雄。”造就英雄伟才之因非时非出身也,而因人也。  相似文献   

9.
迁客骚人每游历山水必有所赋,柳宗元也未能出其囿,《八愚诗》就是其“寄情山水”之作,可惜今已亡佚;然与之相匹配的《八愚诗序》则幸存于今,这是偶然,还是必然?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能以“愚”独步千古者,唯柳氏而已矣。《愚溪诗序》乃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所写的书序,纵观全篇诗序总计545字,共有27个“愚”字统摄其中。一篇短文用如此之多的“愚”字实属罕见,但也决非偶然,实为柳氏有意为之。“愚”字有何寄寓?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谈谈自己肤浅之论,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30年代,时在云南大学执教的刘文典先生撰著了名重一时的《庄子补正》。其时,陈寅恪先生为之序云:“先生之作,可谓天下之至慎矣。其著书之例,虽能确证其所脱,然无书本可依者,则不之补;虽能确证其所误,然不详其所以致误之由者,亦不之正。……”。寅恪先生倍叹刘文典“补正”之慎,治学之严,堪称典范。后人又有评之者谓此书“乃校勘训诂专著;其兼综群言,发  相似文献   

11.
戒得堂记 孔子“三戒”之论,朱子注谓:“以理胜之,则不为血气所使。”又引范氏之言,以为“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蒙引》又引新安陈栎之语,以为“志亦定向于理”,“志有善恶,理无不善。”诸说绎圣析理,各抒所见,亦既择之精而语之详矣。 我皇祖圣寿望七时,尝欲镌通用小玺,命内廷翰臣拟文,皆无当圣意者,乃定“戒之在得”字用之。此语闻之张照,盖尔时伊在南书房里行也,然当时圣意引而未发。  相似文献   

12.
南宋陈善言:“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人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人,乃尽读书之法也。”语文教学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而如何在文言文课堂读出文字的精彩,又是一个充满奥妙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赵新民 《现代语文》2004,(11):27-27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成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4.
对仗而已     
1、儿解犬字 有教小儿者,初,教以“大”字;翌日,以“太”字问之,仍日“大”。(师)乃诲(教)之日:“中多一点,乃太公之太也。”又明日,教以“犬”字,儿笑日:“吾得之矣,此点在外,乃外太公之太也。”自作聪明者,难免不闹笑话。  相似文献   

15.
先谈汉字研究。我国对汉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汉代叫小学。椒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人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六书指文字,小学教文字,所以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民国初年,章太炎认为小学这个名称不确切,提出改称语言文字之学。他在(论语言文字之学)里说:“自许叔重创作(说文解字),专以字形为主,而音韵训治属之。…·。·合此三者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儿童占毕(诵读)所能尽者,然名为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后来,人们就把小学改称文字学。…  相似文献   

16.
信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予以为:仁义之首当为信。信者,所以度人品行之优劣也。有信者敬,失信者恶。其与诚并存也,谓之曰:诚信。其顾名思义者,言信乃人之言,诚乃言之成。凡言出必行者,人皆信;凡言出有失者,人皆疑。曾子烹明不欺幼;范臣卿会友言而有信;魏文侯守言赴约风雨无阻;陈德言千里寻妻破镜重圆……嗟夫,此乃君子也!但口约,出尔不返,虽可不赴,理曰:“吾亦有因乎云尔。”然此真金也,不因火烈而熔。此友可深交也,此夫可深信也!人非生而知信也,学于亲,受于师,律于己。宁舍生而取义,毋舍信而取悦。权财名利横流于世,此乃身外之物也,君子不屑,惟…  相似文献   

17.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昔日尝读之,有感于怀,识孙武子乃兵家之圣也。然今日复攻习之,亦得一感:《孙子兵法》昔人用之,可获战道而必胜;今人用之,诡诈浑然,而世德皆乱。“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开宗即提此一说,意在示人兵家战事之中“诡诈”为其精髓。所谓“非诡不成兵,不诈何为战”也。昔人用之,得其深妙,而于世著矣。蜀汉之忠武侯者,诚可谓用“诈”之高人也。独观其南征北战,六出祁山,虽“出师未捷身先死”,然数次退军之计(诈),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大口又其绝也。“空城计”示之以形,夺敌将之心;…  相似文献   

18.
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文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而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  相似文献   

19.
《论语·乡党》末章云: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予]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有特色也最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集解引周曰:“回翔审视而后止。”邢疏:“此言孔子审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视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一句,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机而作,审择所处,亦当知此。然上下必有缺文。”[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  相似文献   

20.
书上元夜游     
苏轼 《阅读与鉴赏》2005,(10):68-68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