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的《文心雕龙·知音》与当代美国的接受美学虽然所处时代、国度不同,却有着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将这两种异质的文学理论进行一番博弈,让其“各抒己见”,在互论互证中求同存异,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蕴含的丰厚底蕴进行挖掘、研究和阐发.通过对两者背景渊源的深入探析,说明在现代化的文学研究进程中两者的理论观点相辅相成,使这些概念更好地运用在现代化视角转型后的当代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物感”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探讨并分析了艺术的本质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心物互相感应、交融、统一的特点,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后代的诗论和文论。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物感说的形成作一次较为详细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任何承载自身文化的语言在最基本的层面上 ,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语境 ,而语境作为一种独立自足的结构 ,具有最基本的阐释功能。“汉语语境与西方美学”讲述的是汉语语境中的西方美学 ,即汉语语境如何“转述”西方美学 ,西方美学在汉语语境中的“遭遇”,以及两种独立的语境相遇时所形成的阐释学意义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接受美学理论家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文趋向,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这都具有积极的价值。现代基础语文教育中,逐渐占有较大比重的经典诗文还在以一副副硬冷的面孔摆在学生面前,被语言的手术刀残酷地解剖着。而高校的古典文学课堂也依然在讲述着一己之言。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学乃至文化的渐失令人忧虑。本文以西方接受美学的文本理论为依托,结合中国古典诗文的特点,并以人文性、民族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文教学亟待变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把古典诗词译介到西方对传播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形式和内容,翻译古典诗词对许多翻译家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对古典诗词翻译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译者首先应使自己的期待视野与原语文本保持一致,其次应充分考虑并尊重译语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6.
朱熹学批评的一个显特点,是强调以玩味作品为基础,求识其滋味。对于淡而有味,重在玩其高古幽情、淡泊之志;对于余味曲包,则侧重领会其蕴涵的义理。玩味的方法,除虚心熟读外,重在寻绎作出作品的新意,致思其精神,并有切已之体验。这种玩味说,实属中国古代的学鉴赏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熹文学批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以“玩味”作品为基础,求识其滋味。对于淡而有味者,重在玩其高古幽情、淡泊之志;对余味曲包者,则侧重领会其蕴涵的义理。玩味的方法,除虚心熟读外,重在寻绎出作品的新意,致思其精神,并要有切己的体验。这种玩味说,实属中国古代的文学览赏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历来解释不一,且有相当出入。本文从《论语》的文本出发,结合《论语》中的相关言论以及其他相关典籍,从一种接受视角来解释"兴观群怨"。文章着重分析了"怨"字,认为"兴观群怨"在教化论之下体现出了由内向外、由近及远的层次;其在实用论之下,则体现出一种从内向外又回到内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滋味”说是钟嵘在《诗品》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文学观点。过去对它的研究多从创作主体去理解,极少从欣赏主体上去理解,这于整个文学过程来说虽然不够完整。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对“滋味”说作一论述,以图补此不足。  相似文献   

10.
德国古典美学使西方美学不断完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美学在1750年独立以后经过了一个不断完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德国古典美学内部逐步进行的.康德在美学完备化的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就是把美学从认识论中解脱出来,使美学成为从认识向意志过渡的中介,从而使美学的独立性增强了,使美学成了"批判哲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接着,席勒美学使美学走向客观化和现实化;然后,费希特美学使美学走向一元论;后来,谢林的美学使美学导向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最终,黑格尔的美学使美学的完备化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不能脱离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根深深地扎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土壤之中。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古文化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产生一定影响(同样,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也影响道教,此不论)。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渎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  相似文献   

12.
刘建玲 《考试周刊》2014,(28):27-27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领域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游不再是尘世中的闲暇优游,而是超越的人生态度,是对物我两忘中心灵高度自由的强调。  相似文献   

13.
"感物"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涵义主要是创作主体之"心"受"物"之感发而动,成为文艺创作的动因."感物"说源远流长,从先秦直到清代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脉络,其发端在于《礼记·乐记》的"凡音之起,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论述。之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中达到了高峰。"感物"之"物",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亦非某个具体事物的指称,而是一个高度抽象、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物"非并指事物的内质,而侧重于指事物的外在形式、样态,也即"物色"。它有着很强的动态性和生命感,同时使艺术创作有了不得不发的自然风貌.  相似文献   

14.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中国古代诗词意象繁多复杂,意蕴丰富深厚,对意象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和象征意蕴,准确地理解古代诗词文本的艺术和文化内涵,并根据意象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5.
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促进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促进外语教学○罗素连(江西省旅游学校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学校必须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以满足旅游事业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服务人员的需求。著名理论家姚斯·伊瑟尔所倡导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是一种重要又有广泛前途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基于接受美学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侧重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它看重读者在阅读中能动的创造作用,并给这种创造作用以充分的肯定。接受过程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过程;读者作为接受活动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动的积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接受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接受与创造二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泱泱乎千古华夏,浩浩乎百代遗风。“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说:“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必然有着自己悠久的艺术传统。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值得我们骄傲的还不止是我国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学艺术珍品,同样令人自豪的是我们有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堪与西方古典艺术理论相媲美的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参照系,审视中国当代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必然的结论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既不能象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样,以艺术生产论否定艺术的意识形态性质,又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把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审美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自己民族的特色。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特色就在于,发扬中国“向内求善”审美观念的长处,充分发挥审美和艺术的以情动人,美善结合,整体中和的特点,避免片面性,全面推动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写雨中的风景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境。雨的迷蒙表示着生命的某种缺憾,某种惆怅。雨成为古代诗人表现心情、心境的一个稳定的意象,不管天是否下雨,只要心情不好,那就让诗下雨吧!雨是冰凉的,诗是悲凉的,情是凄凉的。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众多的中西美学、文论的比较研究中,人们普遍承认这样一个判断:西方重模仿、写实、再现,而中国重抒情、写意、表现。如果不考虑十九世纪以后的西方文艺,如果把二十世纪的中国文艺排除在外,这种论断是可以成立的。尽管如此,还是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似乎西方古代不曾有“表现说”,似乎自十九世纪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