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学刊》第4期已收阅。关于孔子与编辑关系集中发一组文章,这样处理很好。读者通过综述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十几年来讨论的成果和双方的主要意见分歧所在,还可通过汪家熔先生  相似文献   

3.
我是贵刊的热情读者,社里每年订两份,我觉得自己订一份好细读,资料、史料保存也很有用处,所以连年自费订一份,受益很多,谨致谢意。 贵刊今年第4期内容特别丰富,像胡愈之纪念,黄伊、王建辉之文,汪家熔之文,简直是学术专论,都一读再读,受益很多,敬望以后多多地刊登这样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回忆伯父在出版署的工作》一文发表后,认识我的同志曾写信询问我文章最后引用的胡愈之的话的出处。那是他1984年应中央党史办要求所写回忆录中的一段,由他口述,胡序文笔录整理,他本人过目后写成,原文现存中央党史办处。另外由于我的原稿字迹过于潦草,有两处错字,请予勘误:  相似文献   

5.
6.
近阅贵刊今年第3期,看到本人1994年在贵刊第6期上刊发了一篇文章被李彦其抄袭一事,也感到很气愤。学术界近年剽窃之风有所蔓延,对这种恶劣行为必须给予充分曝光和揭露。  相似文献   

7.
为学习借鉴老专家的实践经验,促进年轻专业人员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黑龙江省图书馆于8月15日邀请来哈进行专题调研的图书馆界知名学者汪家熔先生与馆内部分研究人员进行座谈。座谈会由省图书馆副馆长师丽梅主持,省图书馆离退休研究馆员赵世良先生、周诚望先生及部分专业人员三十余人参加会议。汪家熔先生为商务印书馆图书馆原馆长,我国图书馆界知名学者,主要从事文献出版研究。他虽已72岁高龄,但仍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此次来哈就是为撰写《近百年出版文化史》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座谈会上汪先生就图书馆工作人员如何从事学术研…  相似文献   

8.
9.
一余章瑞同志:稿子写就。我从三条线——教育家、画家、艺术活动家来写,突出教育事绩,因为三者分不开,不介绍作品和社会活动说不清楚。为了使人得到全面的了解,也有一些生活描写,字数多一点,约二万五千。前面有一段关于教育家的概述,为的是突出主题。此稿是否请打印出来,再作修改。此致敬礼!  相似文献   

10.
我留存有李庄前辈的两封来信。李庄先生去世以后,很想写点儿什么,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对他热心支持《新闻爱好者》编辑工作的谢意。但是,一直也没有写成。前不久,清理办公室的杂物,整理朋友们寄来的书信、贺卡等可资纪念、可做资料的物品,准备打包搬回家去。不承想,翻到李庄的来信以后,摩挲再三,捧读再三,竟把满桌子、满地的字纸旧稿丢到了脑后。  相似文献   

11.
跟汪家熔先生通了数年的信,却一直未谋面。前年第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我在北京连打数个电话,他均不在家。去年他到南京来,我却到太原去出差了。这回去北京,早早地通了电话,怕再失去一次机会。汪老住在颐和园后的青龙桥六一幼儿园内。我从北大换了一次车,边走边问,刚走到六一幼儿园门口,正问“汪家熔住在何处”,传达室的人指着正走过来的一位老者说,“他就是”。寒暄过后,我怎么也没想到,电话里那个声音朗朗、面前这个步履矫健、须发还基本是黑的人竟有70高龄了。在出版史的研究圈里,汪家熔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退休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曾经搜集、整理、辑集了一批有关商务创办人之一的张元济的图书,如《张元济日记》、《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张元济诗文》、《张元济书札》等著作,为国内张元济研究的开展作了大量  相似文献   

12.
13.
<百衲本二十四史>(以下简称<衲史>)是自成体系的"全史"版本,它以传世宋元明旧刻为底本,采取影印的办法,而又校改了其中较明显的讹误,吸收了他本,包括武英殿本的长处,从而在克服文字错误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4.
来信     
<正>"三网融合"要被推到何时?如果给《中国传媒科技》加上keywords的话,那一定是"三网融合","广电"。前先天,"三网融合"夭折的消息铺天盖地,这几天,工信部又来辟谣,声称"三网融合"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工信部明确表态: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在努力推进,并已取得积极进展。今年中期,国务院三网融合协调小组办公室将对第一阶段试点工作进行总结。为什么有些官员声称"三网融合"已经夭  相似文献   

15.
来信     
<正>终端在变,但内容仍然为王上一期杂志的特写栏目着重介绍了《TheDaily》,一份基于iPad平台的报纸。没有网络版,没有印刷物,这都代表了这份刊物的不同寻常。现在各种新媒体都风生水起,磨拳擦掌。很多人说,纸质媒体若不转变传播模式,势必被淹没、被吞噬。但无论何种媒体,都是内容为王,在这个前提下,形式只是手段而已。我不会因为这篇报道在iPad上而去看,而点击进去的理由只有一个,所说的内容是我不知道且想要知道的。  相似文献   

16.
来信     
<正>用事实说话我是一名新闻系的学生。这学期,在媒介管理这门课上,老师频频提到"全媒体"这个词,而暑假我在报社实习的部门,也向我介绍自己是"全媒体周刊"。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全媒体"这个词变得如此火热,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学界几乎没有对"全媒体"进行过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全媒体"很像是媒体在技术冲击面前抓到的救命稻草。  相似文献   

17.
来信     
《今传媒》2005,(9S):5-5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看杂志的“有志青年”。生活在广州的惬意,大部分缘于自己对于广州文化氛围的满意。我是学新闻专业的,虽然没有继续在新闻行业工作,但也应该算准专业人士吧。每次选择杂志的时候,总是自然而然的拿起一些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新闻价值的新闻类杂志。  相似文献   

18.
Letterl来信     
用事实说话 我是一名新闻系的学生。这学期。在媒介管理这门课上,老师频频提到“全媒体”这个词,而暑假我在报社实习的部门,也向我介绍自己是“全媒体周刊”。  相似文献   

19.
来信简复     
福建漳州市陈秋悦来信问:通讯员报道外单位是抢新闻、缺乏职业道德吗?他反映,他在搞好本单位通讯报道工作以外,还为外单位搞了一些报道,由此引起了一些议论。应当肯定,把通讯员搞外单位的报道说成是“抢新闻、缺乏职业道德”是不对的,这是对通讯员的一种打击。但是,按常规,通讯员的主要任务还是在本单位搞报道。因为,通讯员毕竟和记者有区别,还因为各单位一般都有通讯组织。因此,最好不要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搞报道。比如,农村通讯员主要在本村本乡采访,最好不要到外乡,外县去搞采访,更不要去国营工厂,工厂的通讯员最好也不要到农村采访(宣传部门组织的联合采访或对方邀请除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