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生态意识,建立正确的生态观。生态意识是人类必须具备的意识形态,来源于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认识,来源于对生态危机的理解以及现在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所造成的后果的反思和关注。生态意识决定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和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例如:当人类认为地球是个聚宝盆,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时,便无所顾忌,乱采滥用自然资源,结果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当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时,便出现“宇雷飞船经济”理论,认为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艘“飞船”,人口与经济增长都会耗尽地球资源并造成污染,导致最后的崩溃。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具有交叉性、应用性和理论性三大学科特征,其理论性、学科特性表现在它研究对象的拓展性、结构的系统性和内容的创新性三个方面。在价值问题上生态伦理学的创新性亦十分明显,它认为:人类并非唯一的价值主体;人类与万物都是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的统一;自然界乃价值的源泉之一;自然界对人类的生态价值高于其经济资源价值;地球的经济资源价值是有限的等。  相似文献   

3.
简议可持续发展与经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导致全球资源持续削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世界面临着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这说明旧的发展观已经摒弃,人类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发展观,今后人类生存发展已不能单凭挖掘地球资源来维持,如不改弦易辙,“地球村”将有濒临毁灭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当前,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维持地球生态明,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的共识。然而,在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仍在继续,而且日趋严重。本认为,应在高校德育中引入环境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之成为具有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和生态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提起“癌症”,恐怕无人不知。但要说到“生态癌症”,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所谓生态癌症,它是指人类不按地理环境整体性、生态系统及食物链的完整、连续和比例性,盲目引种,造成违背人类主观愿望的结果(如环境恶化、资源破坏、生态失调),直接或间接危及人类生存的现象。“生态癌症”就像地球身上的肿瘤,不断扩散并侵袭生态系统,造成生态失调,环境恶化,严重地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解决养猪的粗饲料问题,我国引进了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过江藤。它来到我国后,繁殖生长极为迅猛,现在,已翻山过…  相似文献   

6.
当以往清澈见底的湖水变得“深不可测”时,当曾经欢唱雀跃的鸟儿销声匿迹时,当熟悉的绿树林只剩下黄沙地时,当我们戴着口罩躲避肆意横行的沙尘暴时……我们猛然意识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就时刻发生在我们的身边。21世纪,世界与中国,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环境与发展难题的巨大挑战。而造成这种艰难局面的不是科幻片中想象的外来物种,相反恰恰就是地球的主人——我们人类自己。人类已经意识到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大力倡导绿色文明,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构成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之间通过一定方式的分解、组合便产生了人类。人类文明来源于自然并受制于自然。艺术作为一种科学,它只能遵循自然规律去描绘和揭示各种环境现象,而不能违背和创造规律。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在其创伤过程中必将得到环境因素的启迪,也既它只能是某一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存在。艺术家的艺术思维只能是来源于环境的,任何超然于环境的艺术思想是不可能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国际环保公约——人类反思的里程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地球就以自己博大的胸怀给予人类各种丰富的资源。工业腾飞,农业发展,人类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时,自然环境却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失误而引起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无情地报复了人类:天空烟尘密布、污水遍地横流、生态遭到破坏、能源面临危机、森林的锐减、物种的灭绝、沙漠的扩张、气候的变异、人口的爆炸以及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在经历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  相似文献   

9.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延续的前提。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与此同时,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生态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严重威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此,有人认为无所谓,更有人认为是一种必然。这种错误观念是造成环境恶化,诱发环境事件的重要因素。人们必须明确这样两个概念:‘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类正在向生态文明时代迈进,这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进程。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强烈呼唤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高度协调、和谐的生态系统,一种新的世界观——生态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生态世界观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把握科学与人类生存状态的关系,提供给我们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当以此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来审视和建构学校德育时,便赋予学校德育以生态性。对学校德育进行生态性建构,牢固地确立生态德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16页)恩格斯这位人类伟大的革命先哲的警告应振聋发眼。人类再也不能君临自然之上,有眼不睹地球生态遭劫,环境罹难,有耳不闻动物哀鸣,植物呜咽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人类若不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步发展,那么历史将把人类押上自然规律法庭,宣告人类末日的恰恰是人类自己。人类若不恪守环境道德规范,缺乏全球生态意识,那么生命摇篮崩溃之日,恰是人类自取灭亡之时。树立生态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类文明新起点。研究环境保护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重视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才的培养自然界是人类及其他一切生命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用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生命生产的一切,都来源于自然界。尽管人类征服自然的领域拓展向宇宙空间,但地球上的资源环境仍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地球造就了人类,人类从顺应…  相似文献   

13.
《只有一个地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保护地球,势在必行”的思想感情渗透在五项叙事说明之中(人类拥有的地球美丽而渺小;地球上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上资源有限;人类不能够居住在别的星球上;呼吁人类精心保护这唯一可赖以生存的星球),全文由题目贯穿,它虽是科普说明文,但耐读性强。“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一…  相似文献   

14.
生态哲学与大学教育思想变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发展战略。当人类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时,一种新的哲学方向--生态哲学悄然而生,这种“哲学转向”,对于新世纪大学教育思想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生态化”是未来大学教育的新理念。新世纪大学教育将肩负起对“本体自然”和“体外自然”的适应和超越之历史史命。  相似文献   

15.
仁爱观念与生态伦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儒家古老的“仁爱”观念中,蕴涵着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的合理因素。儒家提出“仁民而爱物”和“万物一体”的思想,是将人类所特有的道德情感贯注于自然万物,要求人们把万物当成自己的同类甚至血肉相连的一部分来爱护,强调人对自然万物负有 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这是一种极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生态哲学资源。作者认为,科学的态度辅之以儒家式的道德意识和生命情怀,应该是现代人类对待自然万物的最合理态度。  相似文献   

16.
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学的本质特征是最大限度保护资源和节约资源,这一思想来源于人们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最早提出了资源绝对稀缺论,他认为人口的指数增长与自然资源的非指数平稳增长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人口数量或迟或早将超过自然资源所承受的水平。这种资源的稀缺性表现为报酬递减,其结果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将很快被人类所占据、所利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则提出了资源相对稀缺论,否认自然资源经济利用的绝对极限,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教育是人类本着维持地球生态持久文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长远宿愿,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自觉和生态能力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人类再也难以吞噬生态失调的苦果。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空前放大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同时也空前放大了人类破坏生态和毁灭自身的力量。结果是,资源迅  相似文献   

18.
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何种角色,其可为空间是什么?本研究通过聚焦OECD “教育的创新与未来”这一领域的工作,结合预期理论中的“未来素养”对OECD指向未来的技能进行系统反思,澄清OECD视角下教育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研究发现OECD应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变化,从预测视角提出了若干胜任未来的能力,这延续了教育作为社会功能的思路;自2018年始,OECD开始运用预期理论,展开对教育未来和技能的多重想象,超越了以往的功能论,凸显了教育在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可为与引领性。从OECD的视角变迁与折衷路线中,研究认为人始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当人类具备有关“使用未来”的知识和技能时,教育可重塑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也具备了多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发展,向地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引发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摧残和破坏,人类将无家可归。生物教学中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并向社会进行辐射,让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20.
从寄居意识看《圣经》中的生态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中蕴含了浓厚的寄居意识,反映了犹太一基督教对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这种寄居意识认为地球是上帝的,人类并不拥有地球的所有权,而只是寄居在地球上的过客.它提倡一种属灵的现世生活,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正义思想,并强调入类呵护地球的责任.然而,这种寄居意识背后预设了原始乐园和未来天堂作为人类真正的始源与归宿,促成了入与地球的紧张对立,使人并不把地球视为自己的家园.这些又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后发性的消极影响,暗含着反生态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