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作为当代教师,我们更应该明确,守护并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就是守护住了国家的文脉,就是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在小学阶段渗入传统文化教育,并在家校共育中形成合力,可以为学生从小根植文化的魂,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学生打下人生的底色。鉴于此,本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校共育中的引领作用及对策方面展开论述,与广大教师共同探讨这个课题。  相似文献   

2.
中华上下五千年孕育了无价的传统文化瑰宝,其中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记载不在少数,可见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自古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大多以简单的主流文化传递和基础知识巩固为主,而对于一些相对深入的传统文化的传播确比较少,导致部分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取和传承的关注度不够,也就会间接导致对学生品质培育的过程变得漫长而又艰难。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家校共育”一词不再陌生,它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正是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结合所处学校和自身实践经验,通过分析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特点,以“沟通”为中心,为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家校共育”提出一些简单设想。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既要向学生传递新知,更要让学生在接纳新知的同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整体教学法,从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本细读中,通过推敲词句、还原生活,初步感受传统文化;在类比、对比等群文阅读活动中,拓展视野,了解传统文化的更多知识;在主题探究和实践活动中,积极内化,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创设从课内到课外的整体学习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聪明 《甘肃教育》2020,(22):32-33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血脉和精神的标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和发展,在人类文化史上从来没有中断,既绵长悠久,又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精神风貌,集中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中华大地上各种民族文明、地域风俗和价值观念的总称,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永恒动力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共产党坚持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逻辑。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入挖掘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思想内涵,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7.
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进行探究,首先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关系,阐述将两者结合的意义后,提出了相结合教育的方法,从分学段开展两者的融合教育、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开展校内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融合五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将其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育状态下的家校共育模式做出了十分显著的改良,主要体现在依据了与互联网+平台的共育模式,但在共育模式中经常暴露出教育方式的缺陷性,比如互联网+不具备多元化的信息传递路径,信息构建仍然存在局限性,校方与学生的关系仍然停留在管理方面,未能使教育真正人性化,切实为小学培养有用人才。互联网+使沟通更加便捷,但弊端因素又使家校共育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这需要小学教育进一步提高认识,并重点关注家校共育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罗登喜 《天津教育》2020,(17):48-4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通过互联网可以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完成留守儿童的教育。本文主要从影响农村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的因素入手,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现状,并提出了几点有利于农村小学家校共育模式构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的结晶和瑰宝,其传承与发展一直都是我国文化工作的重点所在。随着现代教育中德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工作进行有效结合,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和内容。本文简单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关系,并就如何对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陆源 《英语教师》2022,(5):171-173
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意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教学要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结合实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即加强中西方文化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自主翻译、全面创新教学手段等。  相似文献   

13.
刘莎  邓洁 《科幻画报》2022,(8):203-205
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多方面共同影响下成长的,其中家校共育是保证学生全面成长极其重要的条件。家校共育可以有效地整合更多的教育资源,从学生各个方面着手,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因此,家校共育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状况。自从“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学生在家学习的时间开始增多,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家校共育的矛盾也更为突出地显现出来。通过调查了解,笔者发现现阶段家校共育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家长与教师之间存在观念冲突、责任划分冲突以及家校合作形式单一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相应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家校共育开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英语在高校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大学阶段重要的科目之一,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英语的作用。英语学科的特征决定了其在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塑造方面能产生显著影响,英语和语文学科的差异导致学生在文化认识和理解方面存在偏差。教育改革的持续推动使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需要持续渗透传统文化,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并激励学生主动利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解决高校英语教育长期存在的传统文化失语问题。围绕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和具体途径展开分析和研究,为英语教育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是本土厚重、丰富、独特的课程资源.本文以"老街文化"学习社区建构为例,通过学校核心区建构学习、家庭链接场支持学习、社区全域化泛在学习,整体构建基于家校一体的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社区范式,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寻根意识和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让学生了解与认识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为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传统文化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应该从提升教师文化修养、设置传统文化实践课、改革英语教材等方面进行教学策略改革,从而为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教育事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互联网建立学校与家庭良好的沟通环境,建立"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共育机制,这样能够克服传统家校共育的弊端,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中要求开展阅读教学工作,重视对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体验阅读快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避免受到传统阅读教学以迎合考试需求为目的的功利化教学模式影响.文章简要描述如何以家教共育的方式进行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9.
林小燕 《教师》2023,(8):120-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高校的众多专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大学生更要承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文章论述了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特征,并简要分析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之处,针对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进行了论述,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其民族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岳增成  文萍 《新教师》2023,(2):48-50
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与小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数学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目前两者深度融合的实践并不多。用发展的眼光、整体的视角解读素材,用推理、重构等方法加工素材,用多种课型融合素材等将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