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我同一好友闲聊,当谈及报纸批评时,朋友诚恳而又关心地提醒我:“以后可别再搞批评了,干大半辈子新闻工作,别在临秋末晚跌进去。”朋友走后,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思来想去,最后找到了结论。我的朋友很关心近期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报道,他对我的提醒,是在他看过刘宾雁同志被开除出党的报道以后提出来的。我很感谢朋友的关心,但却不能接受他是非不清的提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先后主持和参与的批评报道大约有20余起。由于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注意掌握正确的批评方法,本着有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  相似文献   

2.
我做了二十多年的农村报道,对农村报道有感情,对“三农”问题也一直关注,非常关心。因此,很高兴参加今天这个活动。看了材料以后有些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首先,和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这是一组很成功的报道。报道形式好,策划独特,效果也很好。无论是报道  相似文献   

3.
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有些同志认为搞批评报道违反了这个方针,也有人提出取消批评报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还要不要批评报道?这是当前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李瑞环同志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是不要批评报道。”他指出:“批评报道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坚持和改进的问题。”一切事物的组成都有两面:正与反。而且又是矛  相似文献   

4.
有人要描写一个人物,他接触了这个将要被他描述的对象,并且还掌握了其若干轶事。甚至在几年以后,他还能在他的同事或朋友中,活灵活现、生动地谈起这个人物。那末,当他执笔为文,他也是如此地向他的读者描述吗?不,很遗憾,据我的经验远非这样。他常常  相似文献   

5.
应当说,社会上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有该职业的特定要求。由于这种职业要求,就决定了他在职业生涯中关心什么的问题。我之所以在这篇短文中专写“娱记”应关心什么,是因为这个问题在当前的文化娱乐报道中显得十分突出,是广大平面媒体读者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从事文化娱乐报道的  相似文献   

6.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我以李白这句诗送李锦参加大别山采访小分队登程。今年5月,新华社组织摄影采访小分队到比较贫困的大别山区采访,探索农村改革摄影报道的新路子。山东分社摄影记者李锦是这个小分队成员之一。我和李锦在山东分社共事多年,对他出征大别山我是很关心的,关心他的生活,更关心他的实践。李锦不负众望。他从大别山传真的第一组照片就不同凡响。6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以“谁到外地卖蚕就罚款”为题,利用了这组照片。以后他陆续从大别山发出的照片,报纸采用也比较好。8月,人民日报采用了12张,其中有3个专栏;8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三版还刊登了他和杜华举合写的《咱们是大别山农民剧团呀》通讯,并配上他拍的图片。编辑部还为这组图文并茂的报道写了《编余短评》。在这期间,全国许多报纸和刊物也竞相刊载李锦拍摄的照片。一个记者在一个地区拍摄的照片这样被大量采用,引起许多同行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8.
小何同志: 你来信说,你对写批评报道很打怵,特别是揭露和批评了那些尚未被处理的案件,常常惹来许多麻烦,使自己很伤脑筋。这几年,我写批评报道也遇到过这种状况。不过,我觉得只要我们从主观上积极而又慎重地对待它,是能够把批评报道搞好的。这里,我就自己在采写批评报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体会——其实是教训,我把它归纳为“六戒”,也就是在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批评报道的正效应?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的经验,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提高批评报道正效应的唯一途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报纸在进行大量正面教育的同时,也进行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批评报道的正效应?关键是明确搞批评报道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符合这个指导思想的,就坚决搞好,不符合这个指导思想的,就不要去搞。当前,搞好经济建设是大势所趋,批评报道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因为它代表了党和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我是在1981年退休的,刚刚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在家里无事可干,思想上很苦恼。一天偶然机会,一位老友来我家聊天,谈起现在社会风气不好,走后门、行贿受贿等歪风甚盛,何不向报社写点文章,批评某些官僚主义作风,促使党风的好转,也算是退休后发点“余热”吧。朋友的一席话,引起我的兴趣,我开始了“爬格子”生涯。  相似文献   

11.
与我同龄的范泉兄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一年多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我很想将记忆中的范泉和我与他的交往,用文字记下来,但因为年老体衰,记忆力日益衰退,一直拖到今天才动笔。他是我不能忘却也不应该忘却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近读吴昊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题目叫《谈“记者的朋友”》,觉得其中有些话颇为“有的放矢”,或者说,确是针砭了一些时弊,有人看了会不大痛快的。文章写得叫有些人看了痛快,有些人不痛快,这应该算是成功了。文中说,记者的朋友多种多样,有真朋友,也有假朋友。“对于那些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对一切拍着记者的肩膀称朋友的人,试验其真假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如何对待记者所写的批评报道,特别是批评他所领导的那个单位、那个企业以及他本人的报道。如果能持正确态度,采取正确措施,那是真朋友,相反,只欢迎记者去表扬他、  相似文献   

13.
让高铁飞     
前不久我看到凤凰卫视播出的一个画面,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次演说中说提醒美国人要有一种紧迫感,他说,现在最快的火车已经在中国出现了。我当时心头一热,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记得还是20多年前,我一个很好的朋友在美国留学几年回来,我们一起小聚。席间,我就问起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如何,朋友告诉我说,因相距遥远,关国知道中国这个地方的人不多,因为单词相同的原因,有的还以为是说瓷器。  相似文献   

14.
易中天解三国,还是很有时代特色的,比如他用的心理分析的方法,他的形式是生动活泼的,比如他用了很多有时代特色的词汇,他可能是"三国"接受史上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解者和传播者.这是一个前提.我批评易中天,不是说他很不堪,相反他很不错.因为他很不错,很有影响力,我才批评.批评是希望读者能正确对待,不要盲目崇拜,并不是希望读者抛弃或者鄙视易中天.  相似文献   

15.
我刚开始搞新闻报道那会儿,一天到晚忙碌不停地打听“信息”,发现一件事情就匆匆采访,赶紧写稿,结果发出的稿子都象“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我很苦恼!一来责怪自己报社无“关系户”,二来感到大概是写的太少了吧?此后,我每天都要保持给报社发一两份稿件,心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一定会感动编辑的。谁知两个月过去了,报纸上仍旧连个“火柴盒”都没见到。这时,我们政治处主任王万里提醒我说:“部队难道每天都有新闻可写吗?写稿子要抓准问题,看这个问题有没有报道价值”。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理解到写稿不能用数量去感动编辑,也不能单纯依赖编辑去修改。这以后,每遇到一条好的报道线索,我不再草草地采写,而是  相似文献   

16.
内疚     
我一直都不是很会关心人,或说关心总是不对路。比如朋友失恋了,我去安慰,说来说去只有“天涯何处无芳草”之类的话。  相似文献   

17.
作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早晨》的记者,在采访中我们常常听到:“《天津早晨》办得不错,我每天都听。”或者:“我们全家连孩子都爱听!”……因为《天津早晨》的稿子出自我们的手,听到一片赞扬声,当然心里很高兴,但我们感到这并非我们有超人的本领,只是在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同时,精心采编批评性报道,讲究批评艺术,从而使我们的节目入耳入脑,越办越好。1989年7月3日,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李瑞环亲切同我们进行了座谈。他说:“我是这个节目的忠实听众。很早就想见见大家,今天算是还了愿。”李瑞环还说:“你们这个节目办得很有特色,比较活,比  相似文献   

18.
记得前几年在《新闻记者》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搞批评报道犹如办案,太难,太难。”但我觉得,这句话应当作正面理解。采写批评报道有没有那么一点办案意识,对批评报道的失败与成功很有关系。 1990年、有位在物资系统工作的读者。跑来亮着背上、脸上的累累伤痕,含泪向我叙说,昨日他从杭州办完公事乘公共汽车回舟山,车到半路,邻座一个青年从衣袋里掏出扑克牌大小的三张纸牌,一边在座位上玩弄猜红点(一  相似文献   

19.
问:好多人在您的推荐之下,读了木心先生的书,但读过后觉得您对他的评价太高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陈丹青:我说出了我自己的评价,读者的评价应该各不相同吧。网上朋友对我的推介词多有批评,倒在意料中。人家还没见书,高调推介,自然是犯忌的。可是鉴于今天市场上的文学处  相似文献   

20.
有人把批评报道称为"负面报道",但是在我看来,所谓的"负面报道"不等于负面影响。善意的、适当的和负责任的"负面报道",对改进我们的工作很有好处,能及时提醒和帮助我们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这有什么不好?——郑少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