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聊斋俚曲集校注》由临沂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泰校注,九州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5YJA740064)的最终成果。此书以路大荒先生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的《蒲松龄集·聊斋俚曲集》为底本,参照蒲先明先生整理、邹宗良先生校注的《聊斋俚曲集》,盛伟先生编校的《蒲松龄全集·聊斋俚曲集》,同时参考了日本庆应大学相关藏本、  相似文献   

2.
《聊斋俚曲集》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以方言俚语填词而创作的通俗说唱作品集。《聊斋俚曲集》所收的十五部俚曲,展现了广阔的封建社会的生活画卷,描写了许多性格丰富、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世俗中的普通女性。另一类是异类女性形象。本文试对《聊斋俚曲集》中的世俗女性形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汇释》由临沂大学特聘教授张泰独撰,九州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本书以路大荒先生辑录的《蒲松龄集,聊斋俚曲集》为底本,参照了蒲先明先生整理、邹宗良先生校注的《聊斋俚曲集》,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此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系统整理。本书是目前国内首次对《聊斋俚曲集》中的方言俗语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方言俗语1500多条,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的《聊斋俚曲》是一种说唱形式。它以曲折奇异的叙事和纯朴生动、风趣幽默的词语来揭露鞭挞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对善良正直寄予同情和沤歌。《聊斋俚曲》不同于《聊斋志异》,它是献给劳动人民的,是以通俗的白话、民间喜闻乐见的俚巷俗曲和小调,以“使街街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的故事盛行于世。戏曲史家周贻白先生对蒲松龄的聊斋俚曲给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认为蒲松龄俚曲的出现,是对“北方一带流行的戈阳腔衍变而来的其他声腔”以极大的冲击,还认为蒲松龄“虽然不是专事戏剧创作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却开拓了清…  相似文献   

5.
聊斋俚曲是明末清初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作曲牌,用白话及淄川一带的方言俚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创作中,作者从民间汲取了近300条熟语,其中有些与道教、佛教文化息息相关。梳理这些熟语,有助于分析聊斋俚曲的艺术特色,把握蒲松龄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6.
王桂龙 《现代语文》2007,(10):126-127
称数法中概数表示法的运用,是语言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语言表述准确性的要求.聊斋俚曲是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它产生于近代汉语后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重要时期.本文想通过对俚曲中概数表示法的考察,窥见其向现代汉语过渡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王聿发 《文教资料》2009,(12):32-33
《聊斋》俚曲是明末清初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作曲牌.用白话及淄川一带的方言俚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其所包舍的近300条熟语中。与佛教文化相关者不乏其数。择其要而释之,既有助于分析《聊斋》俚曲的艺术特色,又便于把握蒲松龄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8.
聊斋俚曲是明末清初蒲松龄利用流传于当时的时调俗曲作曲牌,用白话及淄川一带的方言俚语填词创作的长篇讲唱叙事故事。其所包含的近300条熟语中,与道教文化相关者不乏其数。择其要而释之,既有助于分析聊斋俚曲的艺术特色,又便于把握蒲松龄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一生的文学活动,除写于各个时期的诗、词、杂著外,可以说主要在《聊斋志异》和通俗文学两个方面。《聊斋志异》三百多年来“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是久已为人所知的了。蒲松龄的通俗文学,过去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些作品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著作表所载,为“戏”三出和“通俗俚曲”十四种。据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所藏聊斋关系资料目录》来看,则除了碑阴所载的“戏”和“俚曲”外,尚有称为“小令鼓词”的俗曲存世,其式样和数量亦不在少数。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却只有今本《蒲松龄集》所辑集的三出“戏”和十三种“俚曲”(名目皆如碑阴所载。俚曲少《琴瑟乐》一种,今存日本)以及少数几种其它作品了。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与《聊斋俚曲》的比较谭兴戎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同一个作家,运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形式,创作相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的现象,是颇为罕见的。有之,则当首推清代伟大的作家蒲松龄。蒲氏在创作《聊斋志异》之余,还写了十四篇《俚曲》①,其中,有...  相似文献   

11.
聊斋俚曲是清初蒲松龄用淄博地区的方言土语写成的地方小曲,共有十五种。俚曲中使用了大量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引子”部分的语法结构共有主谓、偏正、连谓、动宾四种类型;“注释”部分的语法结构共有主谓、动宾、连谓、联合、偏正、谓补、假设、条件、转折等九种类型。引子的语法结构比注释的语法结构丰富、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2.
聊斋俚曲是明末清初蒲松龄用淄博地区的方言土语写成的地方小曲,共有十五种。俚曲中使用了大量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引子”部分的语法结构共有主谓、偏正、连谓、动宾四种类型;“注释”部分的语法结构共有主谓、动宾、连谓、联合、偏正、谓补、假设、条件、转折等九种类型。引子的语法结构比注释的语法结构丰富、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3.
聊斋俚曲作为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有许多极具方言特色的词语和语法成分值得深入探讨:一是疑问副词"难道"、"每哩"、"没哩";二是"可VP(么)"句式。在聊斋俚曲中,疑问副词"难道"、"每哩"、"没哩"不表示反诘,而是表示测度;"可VP(么)"句式中的"可"具有测度、反诘、强调等三种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利用工具书,认真分析上下文文意,并参照今山东方言,对<聊斋俚曲集>整理校注中存在的点校和释词方面的疏漏和讹误问题进行补充和考证.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中的量词“事”“裹”“章”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与清代口语中的量词不同,将之与《聊斋俚曲》中的同类量词相比较,可以发现同是蒲松龄的作品,称量同类事物的量词却不同,基本呈现互补之势.这与两部作品的语言性质相关,《聊斋志异》是文言作品,《聊斋俚曲》是白话作品,这会导致遣词造句的不同,同类事物所用量词也会不同,是蒲松龄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采风     
采风,是历代文人为了解民风民情,在民间广泛收集民歌的活动。我曾经组织高三学生采风,通过这项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审美的能力。流传于民众之口的歌谣、俚曲,正如撒散于沙滩的贝壳,闪烁着熠熠光彩。但它毕竟是原始之作,不免有简陋之处。我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加以润色,使这些下里巴人之曲具有了迷人的艺术魅力。学生搜集整理的歌谣、俚曲,有以下几个分册:(1)风俗篇。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诗作,凝聚  相似文献   

17.
在聊斋俚曲中,人伦关系是蒲松龄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核心内容,主要有父(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婆媳关系和夫妻关系,不仅表现了他浓浓的儒家情结,还体现了较为开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聊斋俚曲集》是清人蒲松龄写成,创作多用方言俗语,本文选出能够反映作品方言特点的部分词语,从构词法、构形法、语义、修辞法和色彩意义等几大方面对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的聊斋俚曲,自从路大荒开始整理以来,已有不同的几个版本张鸿魁教授认为,聊斋俚曲“自作者去世后二百余年间只有手抄流传,抄本多是单行本,流传脉络不清晰。就路大荒、盛伟、蒲先明三本来看,有许多相同的脱衍错讹,很可能出于同一系统的抄本,因此他们之间相互比对不会有多大的意义。”实际上,对比各版本,其中的一些不同之处或者和意义相关甚密,或者体现用语特点不同,还是有进行比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蒲松龄创作的俚曲中,《墙头记》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以乡间百姓普遍存在的养老问题为基本内容,批判了不孝之子的劣行,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体现了蒲松龄典型的儒家"孝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