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批判之后:中国后现代的艰难行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学术语境中,“后现代在中国”始终是一个暧昧不清、令人尴尬的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后现代”在西方本就是一个思想繁杂的理论谱系,进入中国后的理论旅行,更使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与中国当下现实的种种问题缠绕在一起。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意在通过考察“后现代”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后现代”的谱系特征,捕捉“后现代”的踪迹,以期对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提供批判性思想资源。主张差异多元是后现代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后现代的讨论应该有多种视角和声音,以下三篇文章皆是一家之言,同时也欢迎不同观点的对话讨论。宋一苇  相似文献   

2.
传统档案来源观是现代理性主义的产物,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后现代档案学者对基于现代理性主义的传统来源观的认识论进行了解构,对传统来源观否定文件形成过程中所涉及主体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进行了反思,并对传统来源观将情感排除在外进行了批判,档案来源观由此出现了后现代转向,即由“实体来源”转向“概念来源”,由“形成环节来源”转向“文件全生命周期来源”,由“单一机构形成者”转向“多元主体形成者”。档案来源观的后现代转向体现了人本思想,为多元主体参与档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实现档案资源智慧化开发与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西方社会现代性文化危机的一种理论反思、批判、解构与颠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化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兴起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对当代的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与任何影响较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美学思潮对博物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到后现代美学 ,首先就要提到当前西方学术界正热烈讨论着的一个名词———“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末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尽管这一名词令不少学者感到生涩和怪异 ,但在当代西方社会 ,特别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确产生了一股在思维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思维的颇具声势的潮流。不管人们对它持赞同还是否定态度 ,这个潮流是有目共睹的。后现代主义者对普遍、一般和传统的美的原则、美的本质、美的概念保持冷漠 ,但这不能排除后现代主义者拥有自己的美学思想 ,这种美学思想正是时下较为时髦的“反…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众多理论、态度、倾向及流派的混合体。其中,精神分析学说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图书馆学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和诠释其思想的方式。本文阐述了精神分析下的无意识后现代图书馆学和文本后现代图书馆学。后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需要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档案界出现的“叙事转向”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分析后现代档案叙事发展的思想、技术、资源、价值认知背景的基础上,借鉴叙事学的基本理念,剖析后现代档案叙事的基本概念与内在逻辑。以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为依据,解读后现代档案叙事对于档案中立性、档案叙事的权威、档案唯线性叙事和技术万能论的理论批判。并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基础上,分析后现代档案叙事的现实建构,包括档案叙事的文化诠释、档案叙事的全知视角呈现、档案业务流程的整体叙事化建构和社群/家庭/个人建档。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质疑宏大叙事、解构中心话语、强调多元共生是其重要特征.网络传播与后现代理论所倡导的思想不谋而合,它的后现代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去中心化的叙事立场,泛娱乐化的审美倚重,唯数字化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一些同志受一部分国外思潮的影响,发表了不少文章,论述社会主义也存在着“异化”。有的文章认为,社会主义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领域都还存在着“异化”。有的文章认为只有“异化”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弊端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潮流,随着上世纪后半叶现代性思潮的式微而异军突起.以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为发轫,形成了后现代的立场和基本观念,逐步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主流.大众媒介与文化工业呈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特征.笔者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现代媒介理论进行理解和剖析,有利于“互联网+”新时代国内大众传媒的效果的促进和自身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媒介文化分析的视角反思广播类型化的模式,它的轮盘结构显现“碎片化”传播与追求市场定位,这种结构方式的操作价值突显了信息与娱乐传播的意义,由来及兴盛建立在受众消费市场细分的理念之上,繁荣多样的类型消费模式背后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潮流,媒介文化的标准形式融入了后现代思潮的特征,既受到“惯例”、“成规”的约束,又在永恒地变化发展,以新的传播样态呈现受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大众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思潮发源于西方,但随着全球化浪潮风行世界,其影响已经波及我国。本文从阐述后现代主义概念入手,对我国大众传媒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投射和渗透下出现的种种现象加以梳理和分析,对当今大众传媒在文化工业生产中消蚀意义、热衷于制造“追星”群体和消费“热点”等冷峻审视,并对如何走出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阴影,重建精神生态的平衡系统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媒介文化分析的视角反思广播类型化的模式,它的轮盘结构显现“碎片化”传播与追求市场定位,这种结构方式的操作价值突显了信息与娱乐传播的意义,由来及兴盛建立在受众消费市场细分的理念之上,繁荣多样的类型消费模式背后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潮流,媒介文化的标准形式融入了后现代思潮的特征,既受到“惯例”、“成规”的约束,又在永恒地变化发展,以新的传播样态呈现受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3.
李晓彤 《大观周刊》2012,(49):16-16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用他那零碎的、开放的、矛盾的、批判的文本给许多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以启迪,不管尼采怎样定位自己,其对于后现代理论流派的影响无可置疑。本文主要从现代和后现代两个角度,解读尼采如何解构“上帝之死”到建构“权力意志”这一虚无主义思想,以及这一思想对于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孙娟 《新闻爱好者》2020,(6):107-108
<正>后现代主义思想是20世纪末在国内兴起的一股具有颠覆性意味的社会思潮,其影响波及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历史、文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无不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相应的学科体系、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都在一定意义上发生了局部调整,这一定意义上构成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我国学术界的重要特征,其影响至今依然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5.
陆书红 《图书馆》2012,(4):42-45
文章论述了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产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思潮和信息网络环境的国际背景,推进政治民主化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国内环境;回顾了国际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思想选择及我国图书馆几次重要思想启蒙。论述了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是图书馆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指出其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外思想库的四大制度保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思想库(或称决策咨询机构)提供的是最高层次的信息服务。思想库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软国力”水平,因而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作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国力不仅表现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国力”上,而且还体现在思想、战略、价值观等“软国力”方面。美国是一个盛产“主义”的国度,各种思想主张和名词概念层出不穷,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世界思潮的变化。而在这一方面,美国的思想库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美国思想库之所以一枝独秀,是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安排分不…  相似文献   

17.
情报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隐性影响和显性影响.显性影响体现在波普尔现代本体论思想、库恩科学历史主义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的科学哲学在情报学理论中的显性引入与启发.隐性影响是指在新解释学和社会建构主义两种取向下的作者、读者与文本三者关系的后现代解读方法对情报学认知观和领域分析等基础理论的影响,从而情报学研究中形成一套关于作者、读者与文本关系的后现代解读体系.对20世纪中叶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情报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种种影响进行系统梳理,为情报学界对于本学科基础理论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文汇报在思想政治工作宣传中,根据知识分子的特点,努力提高把握舆论导向的水平。主要做法是:典型引导——捕捉具有时代感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典型;价值观引导——理论阐述和以小见大的“点拨”相结合;思潮引导——敢于批评错误的思潮;热点引导——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科学引导——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含量。  相似文献   

19.
《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一文是刘国钧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论著中相当重要的一篇.重读《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功用》,在分析1919-1922年刘国钧其他若干著译佚文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学术思潮背景,进一步梳理发现:除受约翰·杜威思想的影响外,“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外各种学说思潮,特别是教育思潮,亦促发形成了刘国钧的图书馆“自动”观;其对图书馆“社会化”和“平民化”的认识也是从教育学中的“社会化”和“平民化”推演而来.他的图书馆制度观具有先见之明.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传播由一项社会活动发展为一项专门的社会事业时,人们对新闻传播的思考也日趋系统化了。这个过程是人类对新闻思想、新闻事业的探索,是与现实政治制度束缚的对抗与斗争。在新闻思潮的冲击与发展之下,对新闻实践的探索和完善从未停止过。作为最初的报刊主义理论思潮潜在规则的新闻核心概念之一的客观性要求,也随着新闻思潮而逐步深入与拓展,经历了一个由“隐”到“显”,进而成为一种思潮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