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育文汇》2014,(5):17-20
正确认识儿童是实施儿童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们惯用的分析方法并不能达到对儿童本质的认识,在对“分析”方式的反思与批判中,哲学解释学中“理解”的方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认知儿童的方式开始由“分析”向“理解”转换。本文致力于分析认识儿童的方式由“分析”向“理解”转换的必要性,以期引起人们对这种转换的认识与关注,运用“理解”的方式,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2.
一、“前理解”是理解的通道 所谓“前理解”。通俗地说.就是“理解前的理解”,即主体理解文本前所已有的价值观念、经验、知识、思维方式等等。人们在阅读作品时.实际上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许多“先入之见”甚至“传统偏见”。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设法让学生克服这种“先入之见”.从而进行所谓“清白的阅读”。在传统解释学中.受18世纪理性主义的影响,先见、偏见、传统等“前理解”确实曾被看作是影响正确理解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荣庆 《教育探索》2008,(10):71-72
解释学是关于对文本进行理解的学问。根据解释学的关于理解的观点,理解开始于“前理解”,理解是一种解释学的循环,理解是与文本的对话。解释学对学生英语阅读的启示,一是学生应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不断扩大“前理解”,二是要学会驾驭解释循环,三是要积极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4.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决定了课程实施取向。而不同的课程取向对课程实施的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为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 ,教师的课程理解必须进行根本转变。哲学解释学为我们认识这一转变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视角。一、课程理解对课程实施取向的影响“理解”问题是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在哲学解释学看来 ,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理解”与“对话”的关系。在解释学的发展中 ,对于理解也有一个过程问题 ,因而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 :复原说。要求按照事物(文本)本来面目去认识…  相似文献   

5.
佘洪彬 《教师》2014,(12):117-118
当代哲学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提出的“游戏说”观点,强调游戏的主体不是游戏中的人,而是游戏本身。同时提出“视域融合”的观点,重视文本世界与阅读者和阐释者的世界进行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理论新视角促使人们以新的方式去关注文学作品的存在和理解问题,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的“理解”观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说,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哲学学说。现代解释学从人的语言、理解、历史、意义出发,其所主张的本体论的理解观,在不断加深我们对“理解”的认知的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看世界”的视域。对于我们理解教育问题,给予了很多启示。在现代解释学看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就是理解关系。理解不仅告诉我们怎么想,而且还告诉我们怎样存在,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解释学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作为理解对象,既表现为符号系统,也表现为意义,理解的实质则是把握文本的意义。理解是意…  相似文献   

7.
关于理解与教育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理解”是西方解释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解释学看来,理解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和研究方法,更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它对于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对于实现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对于个体的人生经验的增长和扩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育理论必须高度重视理解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解释学亦被译作“释义学”或“诠释学”,它的核心问题是解读者对被解释文本的解读和理解问题,因而,理解便成为解释学的核心话语。在解释学里,以对待被解释文本的不同观念和看法又可以将其分为新旧两种,分别称为旧解释学和新解释学。旧解释学要求解释者在面对文本时要抛弃自己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本体论转向引起的理解观流变对教育场域产生较大的启示作用.文章先后阐述不同理解现所蕴含的特定教学关系,剖析解释学本体论转向背后的教学论意义,从解释学中“作者—读者—文本”三者理解关系的突破转变重新审视教育中的“教师—学生—知识”间的教学关系,阐明教学实体间不是对立的本位关系而是双向的对话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解释学本论转向下的教学四重对话关系,既师生间的建构性对话、生生间的启示性对话、人与知识的理解性对话和师生自我的反思性对话,以期为今后教学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知识是什么?在解释学里,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鲜活的,是需要人去解释的符号表征。对今天的教育来说,解释学的这种观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其一,对知识本身来说,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在今天这样一个变化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含义;其二,对知识的认识过程来说,不同的人对同一知识的理解(过程、方法等)是不同的。因此我认为,传授知识不仅要反映知识的结果性,还要反映知识的过程性。  相似文献   

11.
在加达默尔看来,对普遍存在解释与理解的异化形成了解释学的普遍性问题;偏见与间距的存在不是解释学普遍性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解释学普遍性问题得以有效化解的中介条件;加达默尔解释学理论的实践转向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促进实践释义学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2.
教学文本是一种内含价值的符号系统,教学阐释、理解主体基于自身的经验接受文本意义或生成意义。这决定了教学中的文本阐释始终处于两难,这种两难就是解释学发展史上所谓的理解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理解的趋同性与创造性以及:意义的确定性与多元性的“解释学冲突”。在化解这种冲突,解答新课程教学出现所谓的“预设”与“生成”的困惑等方面,儒家经典的文本阐释智慧能给人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样的知识是基本的知识?那些能够对人的理解力和解释力产生深刻影响的知识就是对于人的终身发展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基本知识。这种基本知识的学习的目的不是记住这些知识,而是获得比较深刻的理解力和解释力,真正落实为理解而教育。  相似文献   

14.
情感因素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从课堂教学中因忽视情感因素所导致严重的知、情分离等现象为切入点,阐明了情感因素是影响学生课堂听力理解的关键因素之一,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听力课堂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主观过程。理解是认知过程及其结果,但翻译中的理解是以文本的意义为对象和内容的。现代解释学论证了前理解对于理解的不可避免性和重要意义。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原则。他的视界融合观从理论上印证了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的历史根源及其存在的不可避免性,突出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出了文本重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图式是“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是人们存储于头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对图式理论,图式理论和阅读理解的关系,图式的功能,图式的激活,以及图式的类型作探讨,揭示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听力是人们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听力理解是语言知识与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论述了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三大障碍因素,即:语言障碍,文化障碍和心理障碍,为克服各种障碍,作者提出了三环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应掌握的听力技巧。  相似文献   

18.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审美学语境;党的领导集体在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在解读的客观性、价值性以及实现途径等问题上有着深厚的美学追求,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重要美学向度。  相似文献   

19.
解释学是一种研究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哲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的系统理论。解释学视野下的儿童文学表现出思想感情美育的人文性、学科内容蕴藏的认知性、故事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人文精神展示的审美性等特点。解释学视野下的儿童文学教育体现为"文本"意义的审美生成过程,将学生的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要求教学符合儿童的理解方式、鼓励儿童主动参与文本创造、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等。这是儿童文学教育的重要命题,将直接关系小学语文教育的功效和成败。  相似文献   

20.
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知识观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和基本看法。有什么样的知识观便有什么样的教育观,知识观是教育观的基础,它构成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当代知识观蕴涵内在、开放、动态的知识本质观,多维、互补的知识价值观和积极内化、主动生成、合作建构的知识获得观。基础教育改革应认真处理好知识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