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HH学院为调查对象,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编制的《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为调查工具,就大学生课程学习参与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学生课程学习参与程度在不同年级、专业间差别较大,其中艺术类专业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较高,理工科学生学习兴趣较弱。文科专业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排名较低。继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职旅游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奋斗目标模糊等问题,有些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在授课和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专业态度对其学习动力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为此文章对高职旅游院校的674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统计分析发现,就读专业符合入学期望、喜欢就读专业、认为就读专业与自己职业很有关系、根据就读专业制订学习计划、清楚自己所读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对学习动力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三年的学习期间,高中生面临跨入怎样的大学、就读何种专业的抉择。然而,受以往教育模式的影响,高中生、家长及教师往往只注重学业成绩,对学生特点和专业情况缺乏明确了解,使学生成为为了上大学而考大学的考试机器,导致许多学生即使上了大学,也学非所愿、学非所长。据有关调查,6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选择不满意,许多大学生想转专业,有的学生毕业了也不喜欢相应的工作,严重影响其生涯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师范生对随班就读的态度,我们对师范专业大三、大四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师范生对随班就读缺乏深入认识,态度更倾向于消极。而随班就读相关课程的学习对接纳态度有显著影响。另外,他们普遍愿意学习随班就读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教育特殊儿童。  相似文献   

5.
就读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具体选取山东省18所本科院校的70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就高校实用环境、学术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方面的150多个选题进行调查取样.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整理,分析了山东省高校学生就读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大学生就读环境的创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董艳  吕静 《考试周刊》2013,(96):151-153
为了调查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满意度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表,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发现:①大学生轻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28.5%,中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51.5%,高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5.3%,学习倦怠的累积检出率为85.3%;②大学生整体学习倦怠水平处于中度学习倦怠;③学习倦怠与专业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④成就感降低、耗竭对专业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比较严重,并且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倦怠有影响,成就感降低、耗竭是专业满意度的重要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7.
全国一项针对“当代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的调查表明:有42.1%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竟有65.6%的大学生表示将另选专业。智联招聘网2008年上半年也曾经进行过一项调查,有高达52%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上天再给个机会,我会选择另外一个专业”,有34%的人希望在原来所学专业基础上再学第二专业。只有14%的人对当年的选择不后悔。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学习缺乏动力,  相似文献   

8.
中华女子大学主持了一项全国性课题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874名大学生中,有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有65.5%的学生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将另选专业。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占总调查人数的48.2%的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9.
日前,北京大学课题组对24所在京高校部分师生调查发现,近四成受访学生对高校课程设置"不感冒",另有1/3以上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引起舆论关注。这一调查结果验证了我们的一个普遍感觉:不少大学生缺乏学习热情,通常被称为"厌学"现象。  相似文献   

10.
根据调查,高中生中有70%的人把上大学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而另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还有一些大学生甚至毕业时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  相似文献   

11.
《家教指南》2004,(7):32-33
上海市教科院德育咨询与研究中心近日对1000多名一至五年级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62%的小学生经常为学习成绩而烦恼。这一比例随着学生就读年级的上升而上升,到五年级达到77%。调查显示,近四成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六成学生每天放学后要花两个小时及以上的时间做作业和自习,1/3的学生在双休日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达到或超过4小时。与年龄不相称的学习负担,让一些孩子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是心理过度焦虑、情绪不稳定、易紧张激动。以“分数”为中心的做法甚至让一些孩子对学习生活产生了“反感”,有25…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教科院德育咨询与研究中心近日对1000多名一至五年级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62%的小学生经常为学习成绩而烦恼。这一比例随着学生就读年级的上升而上升,到五年级达到77%。调查显示,近四成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六成学生每天放学后要花两个小时及以上的时间做作业和自习,1/3的学生在双休日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间达到或超过4小时。与年龄不相称的学习负担,让一些孩子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是心理过度焦虑、情绪不稳定、易紧张激动。以“分数”为中心的做法甚至让一些孩子对学习生活产生了“反感”,有25…  相似文献   

13.
数字     
《中国高校招生》2007,(11):17-17
上海松江大学城一学生论坛作了一项调查:现在大学生是否了解或喜欢自己所学专业。最后得出的结果却让人有些惊讶,在参与调查的同学中,有80%的学生称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其中两成学生更表示,很不喜欢现在的专业。表示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只占200左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以学生为本的美国高校教育制度——兼与我国高校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从高校的招生制度、学生的专业选择、学分制度、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和大学生就读调查等方面比较中美两国大学教育体制的差异,论述美国大学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高等师范院校在校师范大学生,作为未来教师主体,对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接纳态度是影响随班就读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对泉州地区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各专业在校师范大学生接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在校师范大学生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较积极、正面,但局限在特殊儿童上;不少师范大学生对随班就读缺乏深入认识,态度更倾向于消极;随班就读相关课程的学习对接纳态度没有显著影响。通过访谈,重点探讨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非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成效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高职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技术教育,因此在这些院校就读的学生有着与高中生和大学生完全不同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慢惯,本文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现状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明成 《教育学术月刊》2011,(10):43-45,106
对全国31个地区175所普通高校47000余名2007级大一新生及其中536名大二学生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不高,相当部分学生的专业满意度还会发生变化;大量专业满意度不高的学生期望转换自己的专业,他们学习本专业的热情度普遍不高。为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高等学校应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扩大专业选择的自由,在此基础上推进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新的专业选择机制,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选择专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随班就读教师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自编"随班就读教师现状调查问卷"对上海市410名随班就读教师对随班就读的认识、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接纳态度,以及教师的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上海市随班就读教师的教龄、学历分布合理;教师们对随班就读有理性上的认同,对特殊学生总体接纳态度较好;教师们对特殊教育专业培训意愿较强.调查还表明,目前上海市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随班就读教师比例偏低;教师们更倾向于接纳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和学习障碍的学生,而对脑瘫、情绪和行为障碍等学生的接纳度较低;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和学习特点不够了解,对特殊学生开展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9.
分析在校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足的原因,为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提供依据。[方法]用不记名方式对某专科学校2005级、2006级共1340名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1.2%的学生对专业有兴趣,48.8%的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且2005级学生比2006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更加不足。[结论]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有专业学习兴趣的学生提高了36.3%,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是可以被激发和培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涂薇  夏春 《高教论坛》2022,(3):93-98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稀缺心智模式学说,通过对全国2774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考查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专业匹配程度的联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约有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就读专业与自己不相匹配;当前或早期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大学生更可能选到那些与自身不匹配的专业;对当前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大学生来说,其早期贫困经历仍然使其更可能选择与自身不匹配的专业。为了更好发挥高等教育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作用,大学入学前后均需对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教育与辅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