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晓琳 《班主任》2006,(4):24-25
贫困生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抑郁、偏激、过于敏感、封闭的特点.这种心理状态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导致贫困生将自己的心灵世界与外界隔离,自怨自艾甚至怨天尤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过去一段时间,人们往往从物质方面给贫困生以帮助;现在看来,贫困生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精神上的细心呵护与关怀.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谈谈帮助贫困生"心理脱贫"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已成为各校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而要真正解决贫困生问题,除了给予一定的物质资助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从思想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各高校正确把握这一"弱势群体"价值观的特殊性,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已成为各校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而要真正解决贫困生问题,除了给予一定的物质资助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从思想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各高校正确把握这一“弱势群体”价值观的特殊性,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4.
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已成为各校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而要真正解决贫困生问题,除了给予一定的物质资助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从思想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各高校正确把握这一“弱势群体”价值观的特殊性,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在校高职生中贫困生占了很大的比例。贫困生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承受着学习、生活和心理的重压。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更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情和关爱。  相似文献   

6.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存在诸多心理问题,由此导致心理贫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心理脱贫.本文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为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高校贫困生非常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其经济资助,以解其学业的后顾之忧。但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应该重视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这对于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如何真正帮助他们在精神上"解困",树立自强自立意识,激发其奋发图强的斗志,我们尝试将典型教育法运用到高校贫困生教育中去。本文针对该方法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贫困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普遍存在焦虑、自卑、抑郁、孤独、嫉妒、依赖等心理。我们应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活现状入手,首先,解决贫困生物质上的困难,保证他们在校期间基本的物质需求;其次,对他们的人格形成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证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最终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长为时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生,一个无奈的词语,它所代表的群体,人数占到高校学生的20%,这是一个弱势群体。社会对他们的关注,过多地集中在物质方面,虽然在这一方面也远远不够,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更需要我们关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今年3月25日的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饱含深情地说:关心、关注、关爱高校贫困生,要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经常注意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不能歧视他们,要培养他们树立自尊自强的人生态度,坚持以人为本,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11.
王慧 《教育》2011,(8):38
在社会广泛关注贫困生,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同时,一些学生竟把"贫困"当成了谋取额外利益的手段和方式,"贫困"不再是一个生活状态而是享受政策救助的条件。原来一直羞于被提及的"贫困生"身份,现在成了很多学生"捞好处"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53):152-153
随着高职教育不断深入,各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当前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数量占了相当比例,贫困学生的资助、教育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任务之一。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贫困生资助方式、资助内容。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和精神上摆脱贫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资助"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姜颖杰  陈志霞 《文教资料》2010,(36):255-257
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需要多方面的关注,高校除了应给予他们物质帮助外,更应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本文将针对某高校贫困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研究高校贫困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以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生的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重视的问题,现行的"奖、贷、补、助、减、勤"资助模式基本能解决高校贫困生基本生活需求,除了在物质上的关怀与帮助以外,贫困生群体更需要学校关注他们在精神生活、能力提高、长远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指导,以调查研究为基础,找出优秀贫困大学生所具备的积极品质、共性技能,拓宽贫困生自强渠道,从而实现他们的自强成长。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救助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当前,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对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大多还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对于贫困生,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还需要做好他们的心理救助工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在关注贫困生物质生活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这些群体往往不仅仅需要物质救助,还需要社会为之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以"创新"为出发点,做到内容要创新,工作方法要创新。其次,要以"帮助"为立足点。紧密结合时事政策和党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帮助他们了解具体政策,增强生活信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首先要重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对他们反映的实际困难,不管能否解决,都不能回避,应当满腔热情、主动关心。在具体困难解决上,我们更要积极地帮助他们,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做好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贫困生的就业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如何做好贫困生的就业工作需要从了解和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入手,找到一条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的途径。帮助他们顺利地参加社会招聘,直到择业成功。  相似文献   

18.
董梅  陈翱  陈丽冰  刘改莲 《文教资料》2008,(16):209-211
当前,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对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大多还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对于贫困生,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还需要做好他们的心理救助工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在关注贫困生物质生活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刘晓枫 《职教通讯》2012,(17):79-80
随着经济时代发展,我国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得到社会、学校物质帮助的同时,他们所带来特有的心理问题,愈来愈引起社会关注。加强教育、引导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除了物质帮助之外,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闵珍  岳克勤 《文教资料》2006,(36):24-25
对于“双贫困生”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心理上的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助贫应该先要助志,要在理解他们的基础上全力帮助他们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