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自主能动、能思能感、素质全面的主体人,课程的实施是完成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没有课程,所谓“主体人”也就成了没有手段的目的。但无论如何,课程也不能代替主体人的位置而成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在这一前提下,知识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人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它虽然也是成长本身的内容之一,但成长决非意味着使人成为承载知识的机器,它是促进人成长的条件而非成长本身。然而我国课程价值观念中却程度不同地存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教师教案中的课程目标往往是对掌握相应知识的种种要求;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2.
司法文书是一种文书,但又是具有法律专业性质的文书。它是具体实施法律的重要工具,是各种专门法律知识综合运用的文字形式。因此,要写好司法文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更需要系统全面的法律知识。我国的法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开设《司法文书》这门课程。随着我国法制不断健全,现各高等法律专科院校都逐步增开了这门课程,它已成为各法律专业的必修课程。可见,作为一门课程,司法文书仍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但它已被赋予了与其它法律专业必修课同等地位。当今,司法文书的制作质量也已开始成为考核司法干…  相似文献   

3.
尤睿 《现代教学》2013,(5):51-52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递与学习本身了,而应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尤其是学生的社会性成长。我们的课堂不能再只是被视为教师施展其权力的封闭式空间,而是应把它看成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场所,是其生命潜能的释放与升华的地方。我们的学生也不能再只是一种"活动集体"了,而应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积极的、有活力的主体。所有的这一切,都迫切要求我们认真地进行现代师生关系的研究,关注师生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4.
学校生活 :给学生做人的体验当一个人回顾他的学校生活时 ,能回忆起的是什么 ?是他学到的知识、技能 ,还是一些体验深刻的人和事 ?许许多多的回忆文章 ,无疑提到的都是后者。为什么那些知识没有构成我们回忆的情感线索 ,而是那些快乐或不快乐的遭遇、事件 ,以及老师的讲课风格、处事方式成为记忆的焦点 ?这涉及到人成长的奥秘。成长离不开知识的积累 ,但积累知识不是成长的目的。成长的目的是要解决“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或者说是要解决“做人”这个问题。那么 ,如何做人呢 ?许多知识都在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人 ,但有关做人的知…  相似文献   

5.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成长呢?我概括为如下四点:一是大量阅读,仔细咀嚼。现在教师的阅读量大多太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量太大,心理压力太大,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去阅读。但缺乏阅读习惯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一个缺憾: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品质。阅读什么呢?我认为中小学教科书就是很好的读物。尽管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编得还不很理想,但对教师来说…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所要赋予人的是全面的发展、是人的生命价值的体验与感悟,帮助人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价值的存在。这基于我们不断更新的知识观和课程观。现代课程与教学有着丰富的价值教育蕴含。知识蕴含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它不仅有物质价值、更有智慧价值和精神价值,其本身就有价值蕴含,不仅是生存的方式,同样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使人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读书与成长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2):32-33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化底蕴,使自己更具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二年,但还有许多教师还没有适应新课程。就高中英语教师而言,急需在课程理念的认同、课程知识的积累、教材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尽快适应。学校的管理者也应转变角色,带领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本身也应加强课程的适应性,尽快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程知识的选择是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领域.随着三级课程体系的推行,课程知识选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往研究中,人们侧重课程知识的研究,而相对忽略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课程知识和课程知识选择这两个概念尽管有密切联系但不能完全等同.课程知识的选择应由选择主体、选择客体、选择目的和选择依据等几个部分构成.课程知识选择包含“课程知识的选择”与“知识的课程选择”两个层面的活动.它的实质是知识价值判断的过程.同时,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的过程,既要对课程知识的客观状态进行选择,又要依据主体的需要和目标要求作出判断.课程知识选择以选择主体设定的选择标准为依据和准绳,是对课程知识价值的有目的的能动把握.  相似文献   

10.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如何有效的促进教师成长呢?我概括为如下四点:一、大量阅读,仔细咀嚼。现在教师的阅读量大多太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量太大,没有  相似文献   

11.
赵如 《学子》2013,(7):69
作为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主要课程,思想政治课是也是一门系统的课程。一直以来,升学依然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方式的僵化,常常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和枯燥,没有兴趣去学习。这既有知识本身的原因,也有政治教材的原因,还有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12.
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过去,我们把教材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开发主体单一,开发基地单一,内容也单一。随着课改的深入,课程资源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是指形式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如知识、技能、经验、人力、物力、场地、环境等等,呈现丰富多彩的态势。任何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创新的资源都可以是课程资源,而不再局限于课本。  相似文献   

13.
在秘书工作中,秘书人员往往要和来自不同领域的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懂得交往礼仪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秘书礼仪成为秘书实务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没有很强的理论性,理解并不难,但却也有些零散琐碎,不便掌握。下面,依据董继超主编《秘书实务》的有关内容以及考试大纲的具体要求,本文对秘书礼仪的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地试做要点概述,以便更好地帮助自学考生学习掌握秘书实务课程。一、秘书礼仪所谓礼仪,是指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协调人际关系为目的、为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包括礼节和仪…  相似文献   

14.
从人教版教材编写体例可以看出,编写者有意无意地仍将“口语交际”看成了一门知识性课程,尽管教材也设计了些少得可怜的“训练题”,但也是一些不咸不淡操作性较差的题目,明显地,它只起到了教材内容的辅助性作用,没有成为教材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必然受到诸如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众多因素中,尽管人的因素并不是形成校本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人是这一活动过程及承担这一活动成果,使其在未来发挥作用的连续性主体;同时人的因素又直接决定了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优化组合,进而影响整个课程开发活动。因此,人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的核心因素。本仅以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课程专家为例,分析人的因素对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如果学生通过教育最终成为体魄强健、心理健康、知识渊博,具有创造能力的人,那么教育本身的目的也就实现了。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们难免犯错误,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自控力不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犯了错误是很正常的。最近几年,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大力提倡激励教育,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教学改革没有使教条僵化的课堂获取实质性活力。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课改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主阵地”初见端倪。课程标准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收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并没有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学一再强调学生主体观,但那只是我们的一种意愿.或者叫作一厢情愿,因为我们的学生本身没有主体意识.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有许多方面不适应学生的主体需要。  相似文献   

19.
传统课程知识观的知识化本质观遮蔽课程知识的教育性,客体化存在观贬抑其人文性,预成化发展观消解其多元生成性,工具化价值观忽视其意义性,使人知疏离,异化了课程知识属人、为人的特性。回到原点探寻,可知课程知识源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成人的教育需要,它与教育联姻的基础在于其内蕴助益学生成长的可能意义。这种意义的现实化程度取决于学生与它融生互动的深度,体现于学生属人的发展高度。我们应确立以人的成长为核心的"人知融生互动"的课程知识观,明确课程知识的教育性、重视其人文性、关注其多元生成性、凸显其意义性和价值的主体依赖性,为深化课程改革实践以实现课程知识的存在意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如果说,智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话,那么,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按照社会的政治、价值、伦理的准则塑造学生对待社会人生的情感态度以及道德行为。与反映客体对象规律的知识教育不同,德育是以人的行为准则为培育目的,以形成学生情感方式、价值评判、行为模式的主体实践精神为方向的教育活动。所以,道德教育与探索客体对象运动规律的知识教育不同,更强调主体改变自身及环境的感性行为过程。固然,情感动机对于求知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主体动力机制,但它并不进入客观知识的内容领域,在知识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