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1,(2):164-164
卞新龙、罗秋在《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儒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统一的整体,“天地阴阳木火金水,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人与自然之物都是统一于自然界的。古代一般用“天道”来表示自然规律,并且把天地置于很高的地位,包括封建的君王都要在理论上遵守天道,敬仰天地,我国古代遗址有帝王和百姓祭祀天地的传统以及不违农时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攀升至新高度,着力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育人价值,是对坚定文化自信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有益探索,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核心理念,为新时代育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也为新时代文化育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弄懂为什么样的时代培养人才,以及培养什么样的时代新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用,深入研究其核心理念,使之服务于新时代,焕发时代魅力。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积极、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需要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源泉。中国计量大学“中国文化节”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项目,正是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建设的不断探索,其中辅导员更是项目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更是校园传统文化活动的推进者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丰富,国际受众对中国相关信息的了解也越来越丰富、快速和便捷。然而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和品牌节目的开发还有着很大的拓展空间,还缺少像好莱坞、迪士尼那样具有强势文化植入性的媒体内容出现。若想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的实效性、亲和力和影响力,就要找到某种合适贴切的表达方法和途径。媒体  相似文献   

5.
吴善兵 《职业圈》2007,(12S):162-163
位居华夏一隅的古徽州地区在自南宋以来创造出了极其辉煌的新安理学、徽商和徽派特点的文化艺术等引领了一个时代发展方向的历史文化。用历史的辨证的方法来分析研究并借鉴徽州传统文化中和谐文明思想为当前学术界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择"神韵"与"幽玄"作为中日审美意识中代表性的美学范畴进行比较研究。"神韵"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的民族特色;"幽玄"范畴则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态。它们具有共同的审美趣味,都注重"韵味"、"余情",追求意在言外的含蓄之美。但在审美风格上,"神韵"偏重于平淡清远,而"幽玄"则倾向于幽深闲寂。  相似文献   

7.
赵凤玲 《文化学刊》2012,(3):164-168
什么是"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为什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泛滥?文化和国家实力到底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本文论述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的过程,认为文化失语与国家强大与否、国力强盛与否有着极大的关系。"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提出,正是中国经济强大、大国崛起过程中的文化反思,是探寻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8.
正7月29日,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仪式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中译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名照、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共同为研究院揭牌,宣布中国翻译研究院正式成立。蔡名照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翻译研究院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适应了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他希望把中国翻译研究院打造成翻译领域重大课题研究的平台、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的平台、翻译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和高水平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9.
周树智先生在《文化学刊》连续发表讨论"以人为本"的文章。但他的基本观点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周先生把"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看作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和新哲学观根本原则"的观点,之所以令人难以接受是因为,这种认识一是误解了马克思,二是有以点代面以偏赅全之嫌。  相似文献   

10.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墨子提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职业教育更要倡导学以致用,躬身实践。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五年制高职院校要抓住劳动教育契机,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文探讨了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内涵特质,分析了如何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五年制高职劳动教育相融合,旨在端正学生的劳动观,强化学生知情意行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让广大学生能够从劳动体验中锤炼意志,积累生活经验,丰盈传统文化思维,获得必备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际传播面临“西强我弱”的不对等地位,需在多个关键方面加强努力,以重塑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首先,在内容设置上,应系统整合中华文化的多元元素,深入挖掘其深厚底蕴,以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普遍价值;其次,在传播对象上,应形成差异化的传播策略,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设计相应的传播内容,以增强传播效果;此外,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应创新表达中国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中国文化的活力与创新;同时,不断丰富传播渠道和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拓宽中国文化的国际视野与影响范围,引领全球文化交流的和谐共荣。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3,(1):80-80
袁祖社在《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思考“中国道路”的时候,中国学者无一例外都是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进行的。为此,首先要弄清何为“全球视野”,如果我们是以有“中国特色”的方式完成别人对我们的角色预期,甚至把别人的注视“内在化”,  相似文献   

13.
<正>羊年春节来临之际,为满足外籍人士体验、了解中国传统佳节的要求,2015年2月8日,在中国日报社、宁波市政府新闻办、美丽中国组委会的策划下,宁波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组织了一次"感知宁波特色文化,共度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的在甬外籍人士"欢乐春节"体验日活动。来自德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冰岛、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罗马尼亚、奥地利、以色列、比利时、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尼泊尔、  相似文献   

14.
1992年10月1日,我国正式开播国际卫星电视频道,即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从1992年到2012年这二十年中,我国对外播出的电视频道在播出语言和频道类型都大为丰富。仅中央电视台就开播了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罗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国际频道,其中既有综合频道,还有英语新闻频道和英语纪录频道  相似文献   

15.
陈月  汪德根 《中国名城》2022,(11):73-85
“生活延续性”是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三大原则之一。但是,保有传统居住功能的街区却普遍存在原住居民流失、社会网络断层、生活氛围消散等问题。如何留住原住居民并延续地方传统生活,是此类活态遗产保护的重点与难点。以扬州仁丰里、南河下与东关街区为例,通过构建“物质-非物质”双维度的8项指标,定量定性评价三片街区的生活延续性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三片街区的保护更新模式,总结保护规划作为“长期政策”的阶段性、递进性特征,归纳不同保护更新模式的“利”与“弊”。最后,从城市、街区和住户3个尺度,提出“生活延续性”导向的保护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受到千百年来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及历史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的概念认知差异很大。了解东西方文化对“时间”的认知差异对于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具有深刻意义。只有通过深入探索和了解这些差异,并寻找合适的应对策略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对时间观念的态度和价值观,加深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尊重,可以促进彼此之间更好地沟通和协作,并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和误解,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该文从“星期”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时间概念入手,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同时助力于当前形势下中国文化的形象塑造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刘琛 《对外大传播》2010,(10):15-16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渐密切,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获得了出国工作或者访学的宝贵机会。那么,在"走出去"后,这部分"海外华人"该如何借助在地优势,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如何掌握"介绍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技巧是一个值得我国文化外宣工作重视的问题。为此,本论文以笔者在澳大利亚所做的中国文化传播调查为例,总结成为在域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见领袖"的主要途径和需具备的跨文化传播意识。  相似文献   

18.
该文采用历时语料库的方式考察了中日同形词“人间”和「人間」的词源及历史动向。语料考察发现:“人间”一词诞生于我国战国时期,有“世俗社会”和“人”两种意思,但最终只有前者保留了下来。对于「人間」:「ひとま」的读音始于奈良时代而终于镰仓时代,其释义受到了我国春秋时期“偶遇”词“人∣间”的影响;「じんかん」的读音始于平安时代,受到了白居易诗歌的影响;「にんげん」的读音始于平安时代的《枕草子》,起初和「じんかん」表示同一概念,指“人类社会”,后来自镰仓时代起,其意义稳定在“人类”上。  相似文献   

19.
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以墨西哥独特的亡灵节为文化依托,讲述了一段亡灵世界的冒险故事。影片以鲜明的死亡美学脱颖而出,表现出的新奇的死亡文化认知具有丰富的艺术伦理价值。该文以死亡美学为视角,以影片中所阐发的“终极死亡论”为切入点,探讨跨文化语境中,“终极死亡论”与中国传统死亡文化所阐发出来的共通性,感悟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企业作为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际形象建设中,中国企业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文化影响的持久性进行有机整合,助力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以企业形象展示国家形象,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推动文明交融互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