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嫦娥一号"卫星升空拉开了中国"嫦娥工程"的大幕。如果说"嫦娥工程"中的五大系统谁也离不开谁的话,相对而言,"嫦娥一号"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因为,一方面,奔向38万千米的月球靠它,对月球拍照探测要靠它,向地球传回图像照片还靠它,没有它,"嫦娥工程"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嫦娥一号"卫星系统不仅较之其他系统有不同的特点,而且任务内容新,挑战巨大,技术创新项目很多。  相似文献   

2.
正皓月当空,曾经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陶醉,也因此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吟月的诗篇和遐想!我国"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飞月梦想,开启了人类月球科学探测的新征程。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作,"嫦娥五号"将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从月面起飞,在38万千米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然后采集并带着2千克月球土壤样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同学们,让我们跟着"嫦娥五号"一起去看看月球月貌吧!  相似文献   

3.
《发明与创新》2009,(3):15-15
据报道,月球最高峰的高度是984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出近1000米!这是中国科学家根据“嫦娥一号”的科学数据测量得出的结果。在“嫦娥一号”得出这一结论之前,1994年美国克莱门汀月球探测器曾得出月球最高点为8000米的结论。14年来,人类的认识一直停留于此,而“嫦娥一号”打破了人类14年来的肤浅认识。根据“嫦娥一号”获取的数据,中国科学家得出目前最高精度的月球地形模型,首次测量出最精确的月球最高和最低点。科学家们还发现,月球比地球更圆。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信息》2013,(24):18-18
嫦娥一号取得了全月球的影像图,是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张全月图。 嫦娥二号已飞离地球6500千米,成为围绕太阳运行的人造小天体。  相似文献   

5.
《百科知识》2007,(11S):I0001-I0004
北京时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进行多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千米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相似文献   

6.
玉杰 《知识窗》2007,(12):52-53
在“嫦娥一号”离开地球到达月球的整个过程中,一共有10次重要的飞行控制事件.它们分别为1次远地点变轨、3次近地点变轨、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经过这10次关键的飞行控制,“嫦娥一号”才能最终从地球飞向月球,在今后的一年时间里,为中国人直接了解月球发挥作用。“嫦娥一号”整个奔月过程历时共15天。  相似文献   

7.
《发明与创新》2022,(11):19-21
<正>“嫦娥奔月”“欲上青天揽明月”……中国人很早就有飞天揽月的梦想。进入21世纪后,我国开启了月球探测工程。2007年10月,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13年,“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开始月球巡视工作;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带回月球样品,实现我国首次月面采样返回。望月、追月、奔月,人类对月球乃至宇宙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8.
嫦娥飞天     
中国人何时也可在月球上留下一行足迹,在那里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何时建立月球基地?这些期盼将伴随"嫦娥1号"卫星的发射,一步步变成现实。对科学家而言,月球依然是一个充满神秘的世界:月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地球和月球是兄妹关系、母子关系,还是其他什么关系?月球能告诉我们有关地球的新信息,如地球的起源、地球的命运吗?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携带着从月球采集到的1731克月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这是人类时隔44年后再次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的国家。月壤是月球上最重要的资源,对月壤的研究将为人类进一步了解行星起源、探索宇宙奥秘、开展星际探测提供重要信息。这些月壤能为我们揭开地月系统的奥秘,而它又能为人类通过月球这个跳板迈入深空提供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发明与革新》2014,(1):6-9
2013年12月14日晚,远赴太空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虹湾着陆区着陆,“中国访客”让沉寂的“广寒宫”不再清虚寂寥。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登月梦想,终于由“嫦娥”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1.
<正>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返回地球,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此次“嫦娥五号”带回了1731克月球样品,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复杂、最雄心勃勃的航天飞行,也是我国首次完成地外天体样品采集。它完成了一次特殊的使命——将月球原生态土壤带回地球。  相似文献   

12.
“嫦娥三号”任务及其初步科学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自2013年12月成功着陆月球之后,已在月球停留超过3年时间,创下在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与此同时,"嫦娥三号"探测器搭载的8台科学载荷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探测数据。为推进"嫦娥三号"任务科学探测数据的应用和研究,力争出好成果、快出成果,中科院在"嫦娥三号"任务执行前集中全国优势力量组建了由科学家、科学载荷研制单位技术人员和负责科学探测数据处理的地面应用系统技术人员组成的5个科学应用核心团队,并设立"‘嫦娥三号’任务探测数据科学应用研究"重点部署项目。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嫦娥三号"任务核心科学家团队在月球地形地貌、浅表层地质结构、月基天文观测以及地球等离子体观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正>"估计10年之内,中国人登月就不再是凄美的神话,而能变成真正的现实。"2014年5月12日,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江苏省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承办的"航天科技连着你和我——院士专家江苏行"启动仪式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透露了这个消息。探月究竟有什么用、中国人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嫦娥三号"和"玉兔号"的现状如何、"嫦娥四号""嫦  相似文献   

14.
一轮明月高挂在天上 ,仰望着那皎洁明媚的月亮 ,您一定会想起“嫦娥奔月”的古代神话故事。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象嫦娥一样到月球上去“潇洒走一回”?是的 ,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曾经令多少现代“嫦娥”魂牵梦绕。虽然说“嫦娥奔月”只不过是古代的人们编造出来的神话 ,然而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嫦娥奔月”已经不是梦想。 1 969年 7月 2 1日格林威治时间 4时 0 7分 ,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 1 1号”宇宙飞船 ,在世界上首次登上月球 ,这也是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登上地球以外的星球 ,从而揭开了…  相似文献   

15.
正地球只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印度的月球探测器进入月球轨道或到达月球表面,中国的"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玉兔二号"月球车也成功在月面行走。但是,月球太孤单了,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经过长达23天的探月之旅,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顺利"回家",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飞天,举世瞩目。嫦娥五号以完美的表现惊艳全球,在中国探索太空的历史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随着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往返距离近80万公里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任务正式开启。  相似文献   

17.
<正>月球背面也被称为"月亮的黑暗面",意思是从地球上看不见的一侧,也就是月亮背离地球的那一面。"月球2号"探测器在1959年首次拍到了月球背面的图像。那里的地形崎岖不平,有许多陨石坑和相对较少的月海平面(月面上大面积的阴暗区域)。与正面相比,月球背面的颜色较亮。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它将告诉我们更多月球背面的秘密。  相似文献   

18.
正继2016年美国在NASA空间站培育出第一株在外太空开放的百日菊之后,中国的土豆和拟南芥两种植物的种子将作为嫦娥四号的"乘客",于2018年登陆月球表面。届时月球上将开出第一朵土豆花或拟南芥花。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它的白天持续时间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而接着就是两周的黑夜。那里没有碳,而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元素。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5):642-643
<正>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与其合作者使用包括"嫦娥-1"号在内的探月数据对月球动力学形状的变化进行了精密测量,并借助对理论和实际估算,证认了在月球深处存在着超低粘性的半流体层,而且地球引力一直在对这个半流体层产生着很强的潮汐加热过程。研究人员着眼于月球深部构造,对怎样的月球内部构造能与观测得到的月球动力学形变大小相对应进行了探究说明和理论分析、计  相似文献   

20.
1.嫦娥五号,完美完成中国航天史上最复杂任务 2004年正式启动的嫦娥探月工程,计划通过"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全方位研究月球.随着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T1试验器等任务的顺利实施,标志嫦娥工程成功完成环绕和着陆两大月球探索使命,并实现了人类首次软着陆和巡视月球背面的壮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