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寓居陇右.在这里,初期生活尚可.后来逐渐陷入困顿,年底前移家成都.在陇右生活的五个多月中,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17首诗,不但数量甚丰,而且有些篇章在艺术上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2.
存在于今天水、陇南地区的杜甫草堂遗迹共有九处,其中"秦州五草堂"包括东柯草堂、城北草堂、西枝草堂、南郭草堂和社棠草堂,"成州草堂"包括同谷草堂、仇池草堂、粟亭草堂和木兰草堂.  相似文献   

3.
公元七五九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自华州弃官西行,流寓陇右(古代指陇山以西地区)。其间,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三个月时间,在同谷(今甘肃成县)不足一月。对杜甫陇右行踪游迹,历来注杜诗者各有所据,众说纷纭,近代学者论及时,往往摘引古注,很少亲往实地考察研究,以致讹传错抄,舛误甚多。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实地探访和查阅有关地方志、史料,对杜甫陇右行经地和诗中提及的地名作了初步考察探索,特略述如后,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杜诗研究者和文史学者。  相似文献   

4.
杜甫在陇右的遣兴组诗内容比较丰富,既有忧国忧民的疾呼,又有壮志难酬的诉说,还有思念亲人和故里的吟唱,表现了诗人在最艰难的时候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5.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对于诗人杜甫来说是极为不寻常的一年,"一岁四行役"的经历使他的生活和创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陇右时期是他生活的转折期,也是他诗歌创作的转型期。杜甫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个性,其价值和地位已为愈来愈多的人肯定和认可,而其成就的取得则和陇右的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他的陇右之行和诗歌创作又对陇右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两者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的探究,有助于对杜甫诗歌的深入研讨和对陇右文化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6.
杜甫陇右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诗人对儒家文化既有继承 ,也有发展和超越 ,他无论穷达 ,始终不忘兼济天下 ,将国家、人民牢记于心。他对儒家学说中仁者爱人的伦理观念心领神会 ,并以自己真挚的亲情和友情证明了儒家学说的合理性。他既对儒学融会贯通 ,也受到释、道思想的影响 ,力主人与自然的和谐 ,喜爱植物 ,怜悯动物 ,展现出以悲悯为特征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陇右田园诗颇具个性化特征。研究这些田园诗,不仅可以领略陇右的田园风光美和田园风物美,也可借此了解诗人流寓陇右时的思想变化,还能审视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杜甫一生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生涯中陇右时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的个性。其成就的取得有诸多的因素,其中陇右地域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不应忽略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陇右的独特自然风貌、胡汉民族浑融、文化多元情境及不时出现的边烽紧急情势对杜甫这一时期的思想和创作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激发了杜甫的诗兴,影响了杜甫山水诗的创作,陶冶了杜甫的心灵,升华了杜甫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杜甫《发秦州》诗有"汉源"一词,明清注家多以为是同谷别名,将其地望定在同谷(成县)飞龙峡。据唐于邵《汉源县令厅壁记》所载,"汉源"是在乾元元年(758年)由"上录(禄)改名汉源"的,故治在今甘肃西和县境内。孙启祥先生在《杜甫研究学刊》撰文《〈泥功山〉属秦州纪行诗吗》,提出泥功山不在成县,而是指徽县青泥岭。然而,成县西北泥功山至今称之,其北麓是杜甫由秦州南入同谷的必由之路,有古代碑刻为证。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陇右思亲怀友诗在他的陇右诗中占有重要位置,且独具特色.诗人将思亲怀友与忧国忧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概括了安史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因而,其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已超出了思亲怀友的狭小范围.  相似文献   

11.
杜甫擅长写景,他对于自然景物,既十分热爱,又常常具有独特的感悟。因而.在他的笔下.往往把自然景物描写得生意盎然,富有情趣。这一特点在其陇右诗中亦表现得非常明显。其陇右诗在写景方面颇具个性化特征,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描写景物细腻逼真,绘形绘色,尤其是注重细部刻画.以此来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能给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二是善于以情点景,即在景物描写中注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使情与景融合为一,这样就“点活”了景物,使作品闪耀着身处逆境的诗人虽忧愁郁结却又不屈不挠的生命火花.三是写景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明丽自然的吟咏.亦有突兀峭硬的放歌,二者备具特色,同臻其妙。  相似文献   

12.
杜甫陇右诗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诗作在抒情方面亦颇具个性化特征,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抒情范围广泛,思想内涵深厚,既抒发了伤世之情,更表达了悲己之意,并抒写了亲情和友情等;二是抒情方法多样,既有直接抒情,亦有借景抒情,用典抒情,通过叙事以抒情等;三是情感抒发强烈,表现在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鲜明突出,感情炽烈,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气氛和忧郁的情感色彩,能给读者以震撼。  相似文献   

13.
杜甫流寓陇右期间,写下了不少忧国伤时、遣兴抒怀、思亲怀友的诗篇.透过这些诗篇,可以了解诗人流寓陇右时的生活、思想和情怀,也可从中审视杜甫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4.
杜甫陇右诗的边塞意象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流寓陇右期间,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秦州及同谷一带风物为题材的边塞诗便是其代表.关塞、胡乐舞及胡人、羌女、烽燧、戍鼓、胡尘等意象,表现出诗人心中作为边郡陇右的边塞风情以及征战年代的乱世情状.陇右自然环境的特征、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以及诗人特殊的思想心态等多种因素,玉成了杜甫的陇右边塞诗.  相似文献   

15.
唐肃宗乾元二载(759)立秋后不久,杜甫弃官寓居秦州,至十月底复高秦州南下同谷就食.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为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诗篇,不仅数量之多在杜甫创作的各个时期是罕见的,而且这些诗篇几乎全部是精心结撰的力作,其中的一些名篇甚至标志着杜诗艺术的最高峰.如此淳美境界的实现,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作者当时的生活以及受生活影响,而形成的心理状态无疑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拟先从衣食、交游、行止三方面略述杜甫在秦州的生活情形,然后探讨它们和本期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生活”是人类一个重要且高雅的生活方式.古人之行万里路者,意在离开本土本位,面对新天新地,拉开自我距离,形成审美观照.杜甫一生浪迹天涯,“目生活”堪称丰富,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杨伦《杜诗镜铨》说杜甫“饥饿穷山,流离道路……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语中“蒿目”,即指杜甫落荒而走的“目生活”,对此,陈贻焮《杜甫评传》的表述是“即目抒情”.杜甫在陇右别开生面的江山行旅,给他带来了独特丰富的“目生活”,也给他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诗题诗想.睹物生情而心领神会,是杜甫院右诗歌“目生活”达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中多现动物意象.鸟兽虫鱼作为杜诗的审美对象,纳入诗歌的表现领域,成为构成其作品意境的必不可少的要素,蕴含着极富情趣的意蕴,体现出诗人的审美观照力.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新婚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晴蜒款款飞”(《曲江对酒》),“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立秋后题》),“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秋兴八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其一),“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花鸭》),“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北征》),“鸱枭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北征》),“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无家别》),“江渚翻鸥戏,官桥带柳阴”(《长吟》)等等,耳闻目睹莺歌燕舞,猿呜虎啸,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族类繁多的动物世界.杜甫陇右诗也同他的其它诗篇一样,有许许多多动物意象,且带有地域特色.据统计,杜甫陇右诗中的动物意象有寒蝉(保留动物前之修饰语,下同)、独鸟、天马、骕骦、牛羊、黄鹄、  相似文献   

18.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的政治理想,其中亦蕴含着诗人的和谐社会理想.流寓陇右时期,杜甫的和谐社会理想在其创作中表现得较为鲜明突出,其中消弭战乱、反对贫富不均、主张民族和睦和吟咏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共同构成了其和谐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9.
肃宗乾元二年秋,杜甫离开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携眷西行,来到了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迫于衣食无着,只在同谷住了一个月,便奔赴成都。在寓居陇右的四个月中,杜甫共写下了117首诗。透过这些作品,我们既可以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思亲怀友的真情,也可以感受到杜甫同情关心弱者、富有正义感和勇于自责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0.
诗圣旅陇纪行诗的当今地址大部分已有统一认识,唯独《龙门镇》、《积草岭》二诗尚在仁智互见之中。在前文《杜甫陇右诗<龙门镇>考》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阅和实地考察.史料与实践证明:西和县石峡镇高河村的大石和小石与《水经注》记载的“龙门谷”相符,高河水为龙门水:页水为《水经注》所载的“东北穷溪”,并根据《河水注》对小榆水、契水、禄谷水等表述“文法一致原则”,确定页水是横水的傍流、斜支、测流,是横水的源头之一,二者不可分离;又据史料记载的一则战例和戍镇设置规模,判定今西和县石峡镇石峡街是杜甫笔下的“龙门镇”,其成县府城集与西和坦途关均与史料和《水经注》所载相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