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3课。这一课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从而达到搜集证据的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变量,学会怎样确定变量和不变量,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这课而言。通过研究认识到坡度、坡长、车重在小车冲出距离的远近中起着主要作用,从而理解坡度大小、斜坡长短、小车轻重等都是可能影响距离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解释与模型》是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的重要单元内容之一。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解释与模型”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对这一科学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考虑到教学中的实验材料等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内容进行了部分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笪红星 《阅读》2014,(Z7):74-76
<正>《灰椋鸟》这篇课文重点清晰,文笔优美,通过"万鸟归林""众鸟闹林"两幅画面,使读者走进了"现场的真实"。所以课堂教学时带着悬念直奔重点,和学生一起去读书,一起去感悟。值得关注的是,在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就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成功的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董昕 《阅读》2014,(16):29-29
<正>上学期,在教学完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后,配合本单元的主题,我在家庭作业中布置了习作练习,题目为命题作文:我的妈妈。到了周一,大部分同学都上交了习作,除了庄,他平时表现优秀,又是班委,按理说这次作文对他来说是信手拈来的事儿。我非常纳闷,问  相似文献   

5.
在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编者选入了许多《诗经》的篇目,如《关雎》《蒹葭》《子衿》等,由于诗歌中提到的很多名物距今久远,在教学中对师生都存在阻碍,但是它们刚好也可以作为诗歌教学的切入点。《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后世诗歌中的很多典型意象都是基于名物的特点提炼而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区别名物和典型意象。在《关雎》一诗中,教师可通过对“雎鸠”“荇菜”“琴瑟”“钟鼓”几类名物进行释读,思考如何将前人名物训诂的丰硕研究成果和教学过程、文本内容、思想主题结合起来,既有助于加深师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使教学过程有逻辑、紧密有张力。  相似文献   

6.
《观察我们的身体》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们自己》单元中的第一课。该课主要由两个活动组成:一是观察身体的外部形态;二是观察身体内部有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把观察身体外部形态的重点放在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观察内部主要是启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像解暗箱一样用感官感知或内部感觉去推测身体内部有什么,通过这样的亲历活动,引起学生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朱明德 《阅读》2014,(20):8-1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首次提出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没有清晰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课例,没有课例就难以实施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挖掘出教  相似文献   

8.
鄂教版《语文》第七册《女娲补天》按要求分2个课时上完,以下是我对第2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后的反思。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复述故事。 2.学习女娲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类的勇敢精神和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坐井观天》的第一课时进行了教学设计。本文显示了该教学设计的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下)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  相似文献   

11.
黄托 《阅读》2014,(4X):26-26
<正>《乡下孩子》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通过对乡下孩子劳动、游戏等生活片段的描写,展示了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乡村生活。低年级语文教学,识字是重点,应让学生知其音,晓其形,懂其义。本课共有10个生字,其中有个"坏"字。近日听一位教师执教这一课,她在教学时将"坏"与另一个生字"怀"进行对比识记,通过偏旁的差异来加深理解记忆。如"怀"与"心脏"有关,可联系"胸怀""怀抱"等;而"坏"则是"土质"的东西掉到地上,便坏了,可组词为"破坏""损坏"等。这符合儿童思维具有形象直观性的认知特点。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从"坏"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法》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语文教法》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和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主干课程,旨在促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层次结构的调整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及逐步深入,迫切要求《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尽快适应时代需求,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学记》作为教育史上最早的专著,对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善教善喻和藏息相辅四个教学原则进行了精辟和系统的阐述。文章对此展开了相关阐述,同时分析了以上四个原则对语文新课标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不仅会对语文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还会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为他们未来步入社会注入充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果实的共同特征》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果实在结构方面的共同特征,课前调查中发现学生基于以前的生活经验认为:苹果、梨、葡萄等是水果,能生吃就是果实,外边那层薄薄的皮就是(水)果皮(公共场所常有“请勿乱扔果皮”的字样);青椒、茄子、黄瓜等是蔬菜,做熟了可当菜吃的就不是果实。学生对果实和果皮的认识存在着偏颇。如果教师再按旧的教学方法教,既不利于对果实概念的理解,又不利于学生主动走  相似文献   

16.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注重对人类现实和精神生活的探究,其作品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第五个孩子》(1988)以及续集《浮世畸零人》(2000)讲述了骆维特家第五个孩子班出生后给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的巨大冲击,由于班的"生物返祖"、异质等特点,遭到家人的歧视与排挤,班被迫离家出走,流浪在外,而最终坠入悬崖丧生的悲剧性结局。本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这两部作品中主要人物所体现的人性,为读者理解莱辛及其作品提供新角度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29(3):F0003-F0003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发表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上的《关于复兴儒学的思考》一文近日被《新华文摘》2009年第7期做为封面推荐文章全文转载。  相似文献   

18.
《导体和绝缘体》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三册第十一课教学内容。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运用大量事例证明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对目前译坛纷争的有关是否有必要构建翻译理论的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林流英 《阅读》2023,(79):22-24
开展《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塑造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重要阅读实践活动之一。教师可以尝试以点带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可以通过以辩促思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深度;还可以利用以演促悟的活动形式,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也要引导学生加强读写运用,从而促进他们的阅读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