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主流化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许多党报都提出了“主流”、“权威”、“高端”等口号,这符合党报的身份认定和改进要求,也符合报业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很久很久以前,伟大领袖就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稍后,他在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所起草的《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又提出了“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口号.对“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口号作了补充和发展,使之更加周密和完备。伟大领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还形象地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相似文献   

3.
微城市崛起     
10月30日,海南博蟹,3500人相聚2014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创业新秀、风投大腕、政府官员相谈甚欢。“开放·未来”是主题,“将开放进行到底”是口号。经过15年发展,腾讯俨然成为盟主,携500万创业者团队掘金互联网,志在打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链接。展板上写着:“不只是互联网”,“微信智慧生活做聪明的生活家”。  相似文献   

4.
“聪明记者”和老实丈夫s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林雪年轻时候找对象,一而再,再而三,直至若干。师傅和厂里的小姐妹们终于忿然作色,问你到底要找个什么“标准”?我说标准其实很简单。毛主席说,人要老实加聪明。人不老实不可靠,老实过于了又近乎于傻;人不聪明更不行,可...  相似文献   

5.
林君 《图书馆杂志》2023,(9):I0018-I0022
传统观念里,父亲是权威、力量、严肃的代名词。甲骨文里,最早“父”的字形,像一个人右手持棒的样子,意思是:父亲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说文》里直接用文字表述,“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也认为“父”是手举棍杖、行使教育权力的家长。  相似文献   

6.
不可盲目宣传不切实际口号2月7日中华工商时报报道,介绍河南不再提那些不着边际的口号。报道说,在一次研讨会上,郑州市领导向新闻界宣布:从现在起,郑州不再提“建设大郑州”、“全国商贸中心”、“建成国际商埠”、“建成东方芝加哥”之类的口号。在此之前,北京的...  相似文献   

7.
党报,主要是指各级党委办的机关报,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舆论中心,有人说她是“主流媒体”。有人说她是“权威媒体”。她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不同时期中心工作。都通过党报权威发表;她是广大群众的“代言人”,群众的生活疾苦。意见要求,都通过党报权威反映。直至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他们的心目中,党报最有可信度,最具权威性。当然这种  相似文献   

8.
〈正〉王小山今天所做的,只不过是把“经典”还原成“非典”。在这一“非典”的过程中,作者和读者确乎体验到了一种无厘头的快乐。有人说读他的作品,有人,譬如作家马原找到了当年阅  相似文献   

9.
《南方日报》在改版时明确提出自己作为省委机关报的优势:“我们的政治优势来自主流新闻、权威报道和深度分柝:我们的权威优势来自政策宣传、主导舆论和舆论监督”。其改版以“追求更出色的主流新闻”,做“区域性、国际化的权威政经大报”为目的,口号是“高度决定影响力”。为了实现自己做中国主流媒体的目标,《南方日报》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根据自己的办报方针确定报纸的目标受众;二、在确定目标受众的基础上,了解目标受众对于报纸的需要:三、既努力满足目标受众的需要,又正确引导目标受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郭涛 《新闻战线》2023,(9):57-60
“长安街知事”的口号是“提供走心的时政新闻”,从受众意识、问题意识、全球意识出发,在官方发布与大众关切间搭建桥梁,通过记者观察、专家解读等方法,把“高大上”的时政新闻以接地气的语言呈现出来。提供权威靠谱的政事分析,解读常人注意不到的新闻细节;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起到了激浊扬清、凝聚共识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虽然我常骗别人说自己是早慧儿童,小时即使未入神童编制,至少也被老师表扬“聪明得跟一休一样”。可是,每当我想起一年级的时候,被老师问起“理想是什么”,我童言无忌说要做个科学家,便总是觉得脸上烫烫的。  相似文献   

12.
前些年,上海在全国书市中首先打出了“一流城市,一流出版”的口号,可以说是一次确立上海出版特色和品牌的勇敢尝试。不过,我认为,“一流城市,一流出版”的口号仍稍嫌笼统,而且缺乏特色,尤其是缺乏地方特色。因为,“一流”毕竟不能自封,而且也不是惟一。如果在众多的“一流”面前要进行区别,还得依靠其他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口号的烦恼     
时代发展太快,口号自然多. 多不是坏事,但有时就不那么经得起推敲.比如我们有一段时间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叫“跨越式发展”.曾经说得很溜,很过瘾.但渐渐地发现,这样也许不行.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方是真理.于是,吆喝声渐渐低落,直至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了声音.于是,一个时髦的口号昙花一现,最终作古. 今天,又出现了一个口号,同样时髦,叫”转型”.说得明白点,就是要实现传统出版向新媒体的“转型”.在业界,这几成泛滥的舆论.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世界》2008,(3):44-44
60年代青年有句口号是这样说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今天,青年的口号变为:“到公司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如今的人把找工作的标准做了这样的定位,您如何看待这种苡金钱为本位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15.
在80年代中期,人民日报编辑部曾经提出过一个办报口号,叫作“可读、可信、可亲”。这个口号提得不错,有利于密切报纸和读者的联系,且简明扼要,便于掌握。果然不胫而走,很快地在新闻界流传开来。到了90年代初,人民日报对这个口号又作了补充,于“三可”之外又加上了“一可”——“可用”,全称是“可读、可信、可亲、可用”,这一补,补得好,把办报的要求概括无遗,体现了办报的动机和目的的高度统一。作为一条办报的口号,至此可以说是“功德圆满”了。近来见到报刊上一些论及新闻工作的文章,引用的还是那条80年代的老口号,只提“三可”,不讲“四可”,我以为这样做未免有失周到。所以说“不周到”,因为报纸的可用性,绝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问题,常言道“看效果下结论,古来如此。”报纸宣传的效果,不是看读者一时的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代中期,广播界提出过“自己走路”的口号,其后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不小进展。十年动乱,脚步停止,甚至还出现过电台记者不许写新闻的莫名其妙的禁令,广播台干脆成了念报台。一张报纸反反复复从早念到晚,如是者好些年。现在, “自己走路”的口号终于又被提出,并且谈到要“学会自己走路”——原来,过了“而立”之年,我们竟连走路还没有学会!事实如此,也只好这么提。  相似文献   

17.
名人选婿     
曹操重才 曹操有个女儿,长得聪明伶俐。许多官员都为儿子说亲。曹操不选殷富之家,不选奶油小生,却选中了“独眼龙”丁异。众人大惑不解。曹操说:“比丁异长得俊的青年多的是,但像丁异这样有才能的后生却很难找到。”  相似文献   

18.
“经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以此类推,“文学经典”自然指那些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学著作,在这里传统和权威具有不可替代性。当然传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权威要有社会的认可。之所以翻看词典并在此照录原文,是因为这几年伴随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物的丰富,更伴随着图书的商品化,举凡出书必称精华,满目所见皆为经典,致使笔者固有的观念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不得不再查词典以确认。商贾重利,以经典为噱头,明清之际已大有人在,不足为奇;奇在一些堂堂国家出版社,在新闻出版总署一再强调…  相似文献   

19.
不夸张的说,“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口号至少影响了一代人。  相似文献   

20.
我爱你,中国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历经风雨,在世界民族之中巍然屹立……这些话从小到大不知听了多少遍,每个学生几乎都能不假思索地讲出一大堆诸如同类的话来。说真的,讲多了,讲滥了,就失去了它所包含的真正意义,快变成没有灵魂的空话了。许多誓言,诸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为祖国作贡献”等一系列语句,也都成了说过就算了的没有任何感情的空洞的口号。这是实情,是在一部分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前一段,报纸上曾经登过这样一条信息,说香港人看不起内地人,其中有两条原因:一是因为大多数香港人听不懂普通话,二是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