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是人类追求光明的向导,知识的传播与田径场上的接力赛一样需要有人传递。传递知识的圣火是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事业,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神圣的事业了.做一名传递知识的教师,成为在英语教学长路上孜孜不倦的一个‘行者’,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基于Blog & Wiki的教师知识管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教师个人知识具有内隐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使得长期以来教师知识管理困难且重心偏移。本文作者认为.教师以Blog & Wiki作为工具进行个人生活史叙述,可使教师个人理论水平在积累、传递和分享的过程中不断显性化,进而推动整个教师群体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及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在以认识论哲学为主的传统知识观的视野里,知识具有权力性、规训性、文本化和计量性的特点,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然而,在当代师生互动的具体教育场景中.教师可能面临着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知识的挑战,并有可能陷入“授知”的困境之中。知识的实践性转向迫切要求教师放弃长期以来作为知识权威的身份.重建自己的知识形象。  相似文献   

4.
教学在根本上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它要求教师具备独特的知识基础,这一知识基础恰恰又是教师安身立命的保障。而真正对教师个人成长及教育教学有帮助的知识基础是,教师自身经过学习和亲身体验,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得出的实践知识,而这恰恰也正是教师知识的核心,对教师的其他知识起着综合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领域,存在于教师个体的经验和诀窍中的“知而不能言”的、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实践证明.通过实施校本教研,创设教师社群,开展非正式学习,引导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提倡教学反思等途径,可以让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得以传递,进而实现教师知识的创新和价值放大,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是知识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提升素质与竞争力、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策略。教师是知识型社会中极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担任着知识的传递、创造与学习的重要角色,必须不断地追求专业成比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变迁,胜任教学工作。而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技能提升的主要焦点在于知识的获得、产出、转化、创新与应用,内涵与目的都与知识管理相符。所以,教师若能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来管理自身和整个学校的知识,将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的脉搏,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提升自身素质和整个学校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缄默知识与教师成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卢奔芳 《教育探索》2005,45(3):114-115
教育研究认为,教师发展成长是终生的发展过程,是职前教育、新任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过程: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看,缄默知识是教师发展成长的基础,因此应该关注教师的缄默知识,整合缄默知识,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从而促使教师迅速成长为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8.
知识观的转型与教师知识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知识观的变化这个角度,指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下其知识动态建构的重要性,并深入教师工作的“现场”,从教师特定的专业知识场景来探讨教师知识结构的建构.所思考的具体问题是:知识观的转型对教师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知识观及其变化是如何体现在教育情景中,从而触及与引发教师知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教师知识管理新趋向:从个人知识到团队知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管理是当前教师研究的前沿课题。知识管理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教师的隐性知识上升为显性知识,能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能帮助教师克服“惯习”。目前教师知识管理的新趋势是从关注个人知识到重视团队知识。团队知识管理有多种方法,其中,生活史分享、教师博客叙事是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知识教育正遭遇着知识失业,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正在对学校教育产生着消极影响。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知识价值观变化及其在教育上的反映.分析了知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探讨了实现知识教育价值的学校策略。  相似文献   

11.
薄弱学校改造中存在资源不足的情况:硬件设备不足影响学生知识获取、软件支持力度不够加剧学校薄弱.目前,薄弱学校改造存在三种"冲突":"物质援助"与"精神援助"的冲突、"生源流失"与"生源培养"的冲突、"思想教育"与"心理脱贫"的冲突.薄弱学校知识贫困学生的"镜像"表现为:贫困生在薄弱学校中遭遇的知识来源贫困、学困生在薄弱学校中遭遇的知识学习贫困、问题生在薄弱学校中遭遇的心理知识贫困.薄弱学校实现学生知识脱贫的策略有:一是加大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重视薄弱学校学生知识脱贫的能力培养;三是加强薄弱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援助.只有实现贫困学校学生的知识脱贫,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阶层流动.  相似文献   

12.
一、教师个体知识的内涵和特征 教师个体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并且它有一个时间的范畴,联系着个体的过去、现在、将来,即“知识是一种过程”,且这种知识不是客观地显现于书本。因此,教师个体知识可以解释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个人不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逐渐形成于头脑中的相对于“显性知识”的缄默知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13.
教师实践性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梅 《教书育人》2007,(3):69-71
一、什么是教师实践性知识 1.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 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前者通常可以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包括各种学科内容、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原理性知识。后者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前者通常停留在教师的头脑里和口头上,是教师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而后者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师范毕业生学了一整套教育学、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却不会教学;为什么有些教师能说一整套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新原则而实际上却奉行着传统教育的老套做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廖青 《基础教育参考》2009,(9):48-48,49,50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难以系统表述但却潜在影响其教学行为的知识类型。它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等特征。教师的缄默知识不仅是教师获得显性知识的基础.而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教师教育中,可以通过增加职前教学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性,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校本培训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来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育与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不同的知识取向制约和影响着教师教育的发展。学科性知识、专业性知识的价值取向已直接促进了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当今实践性知识的凸显,为教师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建构科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是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从知识观的转型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之嬗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教师成为“反思实践者”、“教育专家”或“研究者”的新型角色,日渐渗透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日常活动中。如何认识并逐步实现这种角色之嬗变,既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亦是落实教育改革理念的重要保证。本文从知识的视野出发,认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角色的变化有其深刻的知识论基础,即教师不再仅仅作为知识的被动“消费者”与“传递者”的角色;教师作为实践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同样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与“创造者”。这在本质上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这种角色转换,首先需要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理论研究者双方在知识观上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7.
对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知识管理,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可以使教师隐性的教学策略知识显性化,有助于变革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创建学习型教学文化,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知识管理包括教学策略知识的搜集、保存与传递等程式。教师教学策略的知识管理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诸如发展型的教师培养、自觉性的理论学习、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与创建共享型的学校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18.
课堂知识传递不均衡问题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个体差异的区分不当、对学生存在期望差异、以及课堂空间形态的影响,导致教师对课堂知识传递不均衡,从而使学生知识获得机会不公平。为优化课堂教学知识的传递,教师应正确把握差异发展教学、注意提问的艺术、合理布置课堂空间形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9.
Blog作为一种知识管理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是一种简单技术与先进理念的结合.本文在介绍Blog和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博客在教师知识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应用Blog来提高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以实现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升华.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是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学习的信号传递博弈过程。共享的绩效受教师表达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影响。在分离均衡的情况下,运用信号传递博弈模型,教师可以清晰地辨别知识共享伙伴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减少共享过程中的信息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