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树英 《中国德育》2006,1(7):84-87
学校德育需要研究,开辟“行动研究”栏目的初衷是想让更多关注学校德育研究的读者有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情感的平台。德育研究应当是一种扎根在孩子和教师生活中的教育行动,应当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希望更多读者到这个属于我们大家的园地里来讨论德育研究应持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方法追求,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做研究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哲学理论的现象学;二是作为研究方法的现象学。作为方法的现象学表达的是一种研究的"思维态度"或"思维方式"。现象学作为方法首先被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现象学方法被引入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打破了比较教育研究一直以来实证论独占鳌头的局面,为比较教育研究范式走向多元融合的开放道路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4.
教育现象学有两种涵义,一种是现象学教育学,它是现象学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类研究试图通过现象学还原和现象学直观的方法研究教育实践中的个体体验,解释其中的本质意义。我们通过分析现象学方法自身的缺陷,论证了现象学教育学研究不可能是现象学的。教育实践需要另一种涵义的教育现象学,它是一门以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内容的科学。这里教育系统被定义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多个主体之间的信息流动网络;教育现象被界定为教育系统内部的信息流及其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5.
教育现象学视域中的教师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实践主题,一直备受关注.在技术理性的主宰下,教师教育违背了教育应有的人文特性.教育现象学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人文视角.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成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教育现象学认为,富于教育机智是其视域下好教师的标准,引导教师保持教育现象学的生活态度,增强其对生活的敏感性并引导教师逐步形成反思力是培养好教师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教育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教育追问。通达现象学精神的教育现象学有理论教育现象学和实践教育现象学两种范式。理论教育现象学旨在教育现象学理论与知识的建构,它在汲取、吸纳现象学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超验现象学、存在现象学、解释现象学和伦理现象学四种取向。实践教育现象学则直面现实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它并非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简单运用,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来源、研究方法与程序。理论教育现象学与实践教育现象学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的整体取向。  相似文献   

7.
教育现象学视域中的教育机智,有着厚重的理论渊源,它源于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的论述,得益于舍恩“反思性实践者”概念的启发,成型于范梅南对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关注.在无数的教育故事中,教育机智是教师对教育时机的敏感捕捉,是教师面对教育时机的巧妙反应,更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指向.教育机智的养成需要教师融入教育生活,积累教育理论,反思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8.
我国与国外教育现象学研究存在路径上的差异,国内多为理论研究,国外多为实践应用.不同的发展路径源自于对教育现象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教育现象学应归属于现象学还是教育学?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方法?教育现象学是思辨的还是实践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澄明教育现象学的本真,进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当前教育现象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理论建构.从本体论出发,探讨如何从现象学的思想“看”教育学,旨在建构一门新型的教育学;从方法论出发,探讨如何用现象学的方法“做”教育研究,推动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2)意义探讨.教育现象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有何启示.(3)方法应用.国外研究注重将现象学方法运用于实际的教育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和应用取向.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当前教育现象学研究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教育现象学及其研究步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教育现象学是我国需要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结合胡塞尔超验现象学精神,对教育现象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和分析,内容包括教育现象学的内涵、主要思想、研究步骤、研究意义和评价等。文章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教育现象学用现象学的视野来研究和探讨教育问题,是一门成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通过对教育现象学的认识,将其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出:引导教师具有教育现象学的生活态度,保持其对生活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并使教师逐步形成反思力,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鸩雏子知之乎?夫鹈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相似文献   

13.
现象学的核心精神是意识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为直觉教育学。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从作为方法的现象学视角看教育问题及其研究现象学作为方法可以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以现象学的精神、观念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把现象学方法引入教育研究,将使教育研究呈现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透视教育现象学——论教育现象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及其运动给当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学研究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所开拓的研究领域以及它带来的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的变化。教育现象学是受现象学运动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研究新取向,它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育研究。教育现象学以具体情境中的生活体验为研究起点,赋予生命体验以本体论地位;它努力克服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客观认识论,突出一种实践的认识论,即强调教育及其研究不可脱离情感意向、他人意识以及对践行的追求;在方法论上,它强调在反思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本质直观直接把握现象的本质。教育现象学理论的新颖性给教育研究带来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教育哲学引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解说了现象学视野里教育这诞生和演进的历史进程,评介了各派各家精要的理论观点,昭示了“面向事实本身”的学科研究的真本,追问了“教育困境”和“价值衰微”的深层机理,悟出了面积“生活世界”,“人生”和“生存关系”,才是喾产理论的构建的实质性源头。  相似文献   

17.
应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的邀请,教育现象学的开创者之一,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范梅南教授的学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的翻译者、香港教育学院院校协作与课堂学习研究中心学科发展主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院李树英博士于2006年2月28日上午在中央教科所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题为“现象学研究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来自中央教科所、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和《人民教育》等单位的100多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及中央教科所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教育理论研究部和人事处联合举办。由此,拉开了中央教科所2006年学术活动月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教育现象学     
正教育现象学是源于二十世纪前期的现象学运动。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二十世纪初建立的一个哲学流派,其基本主张是"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描述和分析观念的构成过程,以获得有关规定性的实在性的明证。"而教育现象学是以理论现象学为哲学基础,以实践现象学为研究方法,以回到"事实本身"与"生活世界"为理论基点和研究背景,最终以运用现象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一门科学体系。把现象学理论较早引入教育领域的是德国海德堡大学校长克里克。在1944年,荷兰乌特勒支学  相似文献   

19.
体验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实在,它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体验则赋予了它教育意义上的规范性。教育世界中传统认识方式往往强调抽象的逻辑理性,但它并不是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它还是一种单向度的静态认识,遗漏了教育的意义,也失去了教育特有的规范性。教育现象学为此所作出的改变是直接以教育体验为研究对象。研究者首先应悬置各种感性表象和逻辑理性,直面个体的教育体验;在对现场体验的重构中,挖掘出丰富的教育意义;所提炼的研究主题要贯穿教育的规范性,促进学生良好教育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由于近现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影响,教师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的普适性和工具性,忽视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鲜活性.现象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如现象学“面向事实本身”的精神、“生活世界”理论以及“本质直观”、“悬置”、“还原”等方法,为教师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现象学视野中的教师教育面向教育事实,回归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世界,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和人性色彩,对当今的教师教育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