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忆中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用素描的方式对比显示了孩子与成人的不同,比如孩子吃饭用的是小碗,饭量也很小;成人则用大碗,饭量也大……最后的画面是一个父亲的大手拉着孩子的小手,父亲微微低下头,一高一低两个身影离  相似文献   

2.
记忆中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用素描的方式对比显示了孩子与成人的不同,比如孩子吃饭用的是小碗,饭量也很小;成人则用大碗,饭量也大……最后的画面是一个父亲的大手拉着孩子的小手,父亲微微低下头,一高一低两个身影离我们远去。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不同,莫以我们的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孩子。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教师从文本里看到的或者文本想反映的东西果真是孩子所需要的吗?你  相似文献   

3.
王鸿 《小学语文》2013,(1):41-45
崔峦在第九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儿童阅读,要千方百计把儿童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激励挤进课堂,抓出实效,儿童阅读应该课程化。阅读是内化的积累吸收过程,作文是外化的表达。我们在实践研究中,根据儿童文学专家推荐的各类书目,在教师阅读的基础上,分析童书的人文因素和语文因素,结合教材的读写要求,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图画书、童话、  相似文献   

4.
叶澜教授指出:“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就要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因此,教师要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5.
从儿童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幼儿园课程,发现当前幼儿园课程明显脱离儿童文化.儿童文化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适应儿童自身文化发展需要;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要发展儿童文化;幼儿园课程的评价要尊重儿童文化.只有让幼儿园课程向儿童世界回归,向儿童文化靠近,才更有可能建立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早在近百年前,杜威就明确地指出了儿童与课程的脱节问题。他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儿童的狭小的然而是关于个人的世界和非个人的然而是空间和时间无限扩大的世界相反;第二,儿童生活的统一性和全神贯注的专一性与课程的种种专门化和分门别类相反:第三,逻辑分类和排列的抽象原理和儿童生活的实际和情绪的结合相反。”  相似文献   

7.
林举卿 《早期教育》2001,(15):28-29
儿童主体发展课程基于“儿童为本”的理念,教学中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强调孩子主动学习,重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倡“教”与“学”的互动,儿童和成人的共进共长。教育活动中,教师尊重儿童好奇、好动、主动探索的天性,教师与幼儿处于同一视线,理解他们的思想,相信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肯定他们的认知结果,承认他们的勇气与智慧不亚于我们成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一切机会,满足幼儿内心的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8.
建构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课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儿童的生活具有发展性、游戏性、整体性和自然性等特征。当前的学前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疏离了儿童的生活。构建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课程,课程目标要满足儿童现实生活需要,建构儿童的可能生活;课程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在课程实施中要还原游戏的应有之义;课程评价中要建立儿童生活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9.
束从敏 《早期教育》2001,(15):11-12
儿童化与幼儿园课程有没有内在的关联?幼儿园课程应以什么为价值取向,是成人的化还是儿童的化?福利特纳曾指出,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的“自我世界”,而且还要设置与这一自我世界相符合的课程。引导学生不断扩大理解视界和自我世界,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这一“自我世界”就是儿童自己的世界,是儿童的化世界,它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起点、标准和过滤器。幼儿园课程的任务就在于培育、提升这一“自我世界”。从而扩大儿童的“理解视界”,达到对人类经验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0.
儿童不只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不只是作为客观事实存在的,不只是以一定年龄为界限的群体,而更是一个社会学、教育学命题,是富含价值意蕴的,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具体生命。如何看待儿童是一个恒久且意义深远的问题。儿童究竟是“小大人”,还是不同于成人的存在?儿童世界究竟是成人世界的缩影,还是独立于成人世界的另类文明?儿童阶段即童年是否就是为了将来做充分准备,为此他必须广纳人类知识,覆盖或压抑他对周遭事物的独特理解?……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如何看待儿童,如何与儿童相处,教育如何发生作用,本文尝试对此类问题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中的自然资源都是最好的馈赠,江苏省课程游戏化文件精神指出——要善用幼儿园的园内资源,开展好亲自然园本、班本课程。为此,用发现的眼光和幼儿一起探寻幼儿园内的自然资源成为教师的必修课,幼儿园里的花草、农作物、树木、动物、沙石泥土等都成为幼儿研究学习的对象。幼儿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看见了植物的变化、感受到沙石泥土带来的快乐。种植、管理、收获,并与植物、工具、同伴与教师等相互作用,成为幼儿学习探索的有效载体,每一次在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都是非常珍贵的亲自然教育课程和生命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2.
陈传东 《新课程研究》2010,(6):70-71,80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学科课程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儿童的经验,造成学科课程和儿童经验脱节。由于教学的最终评价依据主要是学生经验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创造儿童的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课程观要求教师关注儿童的经验,密切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笔者认为,关注儿童的生活,创造儿童的课程可以从重视儿童的经验和教材心理学化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孙玉富 《文教资料》2011,(22):148-149
小学法制教育是基于受教育者成长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对法制教育内容进行遴选,注重基本的道德观念、浅显易懂的知识结构、与少年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规范的教育。本文通过四个方面来阐述优化、整合小学品德课程与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目的是在小学生中传播公民知识、弘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和生命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亲自然课程以亲自然情感为出发点,通过营造开放、真实的幼儿园环境,开展丰富、有趣的亲自然活动,遵循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满足幼儿全方位接触自然的需要,使其自然、有序地成长。基于园所自然环境的探究课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环境支持与多元评价五个方面,阐述基于儿童天性的亲自然课程观建构策略及路径,以期发挥亲自然课程促进幼儿成长的更大价值,让幼儿与自然建立深度的联结,力求培养“乐探究、会观察、敢冒险、敬自然”的幼儿。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教育大计之本的幼儿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我国亦不例外。然而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这种重视正在畸形发展,过早地将幼儿教育变成小学教育甚至是中学教育,在用成人世界的方式来为儿童设置课堂,其后果不仅扼杀了儿童的天性,更扼杀了未来教育的希望。就这一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看待儿童课程设置眼光,并加以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6.
张玉香 《山东教育》2005,(13):57-57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在独生子女时代,没有哪位教师不希望学生成才,也没有哪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在前所未有地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的同时,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恨铁不成钢”的体会:无论怎么唠叨,孩子根本“不理那一套”,你的付出,他并不领情。孩子究竟怎么了?是他们不懂事,还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孔屏在她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中,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长和老师,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老师和家长自己。作为一个从事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研究十几年的有心人,孔屏…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信息已是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和资源(材料、能量、信息)之一。  相似文献   

18.
生命在母腹中时,就已经开始了他的生活,所以,儿童早期教育,就要关注儿童自己的,真实的生活,这种生活与成人的生活,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赵霞 《学前教育》2010,(3):47-48
三、教师的指导 一.无论多么完美的课程,也要藉由教师来完成,在这二者中,施教者的作用很重要,不同的施教者组织的活动会有不同效果。所以,多数情况下,人的因素似乎更能影响课程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教育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本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中学人文课程无疑应以人文精神教育为目的。真正的人文精神教育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在掌握事物规律之后,方能求得有序、和谐、正义和美。由于科学知识的思维前提是人与世界的二分,所以进行人文精神教育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确立"人"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形成"人的世界"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