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提升人生命的质量与意义,实现人生命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根据人的三重生命即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生命教育分为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培育生命丰富社会属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通过培养三重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改造人类文化,使人类重新认识自我,找回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重视并实践生命教育是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然而,高校生命教育却被更多地误读和理解为口号式、情感式甚至应对性教育。高校生命教育不能缺乏对生命及其生命教育的反思,这是大学生认知、思维特征所决定的。要使生命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应该理性地深刻体悟和认知生命本身,即对生命及其生命教育"沉思",才能真正使大学生在生命教育中体悟生命真谛,确立生命之自觉。  相似文献   

4.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关注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现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生命意义的追寻。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生命存在的状态及内在规律和特点,直面人的生命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重视形式,漠视生命存在,注重“心理和行为”的辅导,忽视对生命体验的培养,简单统一的指导方式、方法,压抑了生命的创造力。同时教育的积弊,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造成了生命的异化和扭曲。心理健康教育要唤醒生命意识,珍视生命存在;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生活,体验生命,找回自我,真正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5.
幼儿的生命是幼儿教育的基石,它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当前的幼儿教育不仅对幼儿的生命价值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幼儿生命的理解也很片面和肤浅。幼儿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幼儿的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相似文献   

6.
人的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生命的存在有其重要意义,如何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是青少年教育中尤为重要的内容。生命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学会认识生命、探讨生命的价值,特别是通过珍惜生理生命,提升内涵生命、超越生命的认识境界;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分析青少年中存在的漠视生命的现象,探寻生命意义教育的规律,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理想形态,它体现了生命应有的活力与张力。生命教学应强化生命的价值认识,体现生命的教育意义,唤起生命的情感体验,促进生命的健全发展。然而回归到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学评价的方式都严重偏离了生命教学发展的轨道。生命教学需要明确其目标,还原生命本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观照生命需要;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唤醒生命活力;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促进生命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延平 《教育研究》2006,27(3):35-38
教育与生命共存并互相印证。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生命本体的教育坚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反思“非生命化”教育对人生命的漠视,关注生命整体和人的生命全程是生命本体教育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9.
人的生命既不能归结为单一的自然属性,也不能归结为抽象的超自然属性。传统的单一性的生命观使人的生命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造成人的真实生命的失落。这种单一的生命观已与当代人的生存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只有树立辨证的生命观,把人的生命理解为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统一体,才能真正引导人们破除片面的生命观点和偏执的生命态度,使人不断地挖掘着生命内涵,拓展着生命空间,创造着生命意义,提升着生命境界,从而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努力塑造真实完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对传统教育中忽视师生生命质量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由此,生命教育理念开始在教育研究中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从生命的视角思考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问题。文章通过对2004年文献检索,从生命教育研究的理论视角、生命教育理念与课程实践、学校管理及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这几个方面对生命教育作了综述,以期引起大家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视域里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断言:21世纪是体验哲学的时代。这种体验,在笔者看来即为生命体验。生命是体验依托,而体验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它规定着特定的生命且被这种成长中的生命规定着。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人的整体性存在,包含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实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各个方面,是一条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德性生成作为这条链上的独特一环,尽管有其特殊的内在生命需要的导向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目标,却不能脱离人的现实存在,不能脱离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确解读生命,是每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人类幸福的根本。正确解读生命必须闯过“六关”。一是格物致和关;二是初中意识与“纯粹意识”区别关;三是“和而不同”的生命“具体”关;四是真实生命践行关;五是生命代际和谐关;六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人人知良知行良行的“现实关”。过此六关,才能认同个人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身与心和谐的真生命,及认知,践行和传达真生命的良知良能与和谐话语,正确解读生命的过程是与真实生命“共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教育应具有生命意识,要重视学生个体生命,引导学生创造生命的意义。教育要树立以关怀学生生命为本的教育观,要从生命的视角重构课堂教学,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感受,重视教师关怀学生生命的作用,倡导高等教育从生命教育角度思考探索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4.
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是当今时代赋予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生命教育以生命为主线,以探求与认识生命意义、尊重生命个性、热爱并提升生命价值、实现天地人我和谐共融为目标,以在学校开展生动多样的生命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当下的教育在重视“何以为生”之时,却忽略了“为何而生”这样一个终极的教育目标。对物质追求的迷失和生命意义的缺失,生存压力的增加和生活意义感的消失,人际关系的淡薄和孤独感的产生,功利主义对教育的统治和理想信仰价值的弱化,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观念等,使得生命教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亟需重视。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和感悟生命的意义。通过建立生命至上、生命平等的科学生命观,开设生命教育课,让学生在生命情境中体验生命的宝贵和力量,把生命教育置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以期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还应该是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关怀教育、生命姿态教育和生命体验教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人的生命是多维度的,包含了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等.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特点,认识生命的本质,进而增强生命意识.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学好"生命教育"这堂真实的大课,思索生命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罗楚春 《中国教育学刊》2004,42(12):8-11,15
教育的生命观是指生命是整体的存在;生命是有差异的存在;生命的发展是自主的。由这一观点出发,生命教育必须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促进生命整体性的发展;尊重生命及其发展历程的独特性和相互差异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尤其是师生关系。生命教育应从构建大德育模式、加强课程改革、营造校园文化、创新教育管理入手。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以往的生命教育多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产物,带有工具性和偶然性。生命教育应该基于生命的完整需要,致力于生命的统整,去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实现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四维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自然生命构成了生命的前提条件和客观根本,精神生命构成了生命价值的内在思想体系,社会生命构成了生命价值的外在表现,超越生命构成了生命价值的升华和超越.四维生命的关系是以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为基础,以发展为社会生命,做再发散性的超越.因此,大学生生命也可分为“三层”,即基础层、发展层和超越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