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中阶段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首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教学也得以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尤其是在知识储备关键时期的中学教育。高中计算机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创新能力的获得,应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创新教育研究,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着重论述了新的时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对创新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小进 《成才之路》2009,(19):96-96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去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及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5.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提高教学效果上我总结了若干经验。  相似文献   

6.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的信息能力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闵信涛 《教师》2012,(33):41-41
创新能力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最重要能力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因此信息技术老师必须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8.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呢?为了更好地做到这点,首先谈谈信息技术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并初步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本文通过对高中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行简单分析,结合自身经验对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对高中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简单的研究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通过该课程使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网络文化,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综合性,且逐渐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传统的电脑课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李国 《考试周刊》2014,(16):116-116
<正>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我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为他们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4.
小学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初步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被广大信息技术教  相似文献   

15.
张鹏 《考试周刊》2013,(31):112-1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对于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应用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放性,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是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阶段,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一直以来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计算机信息知识加以初步了解,构建对计算机感性方面的认识,培养学生使用、学习计算机的意识及兴趣。所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教育,也并非只是以开发及研究信息技术为目标的教学,而是借助于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简要的探究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担负着提高学生信息技能的任务,还担负着德育教育的责任。信息技术教育者应尽职尽责,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电脑,培养他们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及应用道德,使他们具备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