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达夫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在翻译领域也颇有成就.郁达夫的翻译活动以摘译、编译、译写及译评为主,由于其严格的选材标准,全译的数量并不多,包括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文论在内只有30篇左右(散见于其创作中的译诗、译文除外).他主要撰文介绍西方文学家,并积极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学习和引进西方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长篇电视纪录片<追寻郁达夫>,跟踪纪录了在郁达夫诞辰110周年之际,日本郁达夫研究学者铃木正夫教授陪同郁达夫后人,追寻他的足迹、寻找他的遗骸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父爱是人类最强烈的情感之一,父爱的缺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往往会造成个人性格上的软弱、忧郁、敏感、自卑,同时也使人更加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敢说、敢做。郁达夫是一个典型的父爱缺失者。父爱的缺失对郁达夫性格气质的形成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郁达夫(1896—1945)是一个有争议的人。30年代至今,不少人对郁达夫的印象不外是颓废、感伤、耽于醇酒妇人等等。对于郁达夫晚期流亡海外的所作所为,尤其是他在新加坡办刊办报的不凡经历,却很少有人知晓。事实上,郁达夫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抗日志士。他在海外利用报纸这一特殊的斗争工具,在宣传战线上殚精竭虑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在海外办报并写下的大量政论已使他成为一个真正无私无畏的宣传工作者。在郁达夫被日寇残忍杀害50年后的今天,回顾他在海外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研究他独特的编辑思想,对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郁达夫也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正>郁达夫(1896—1945),祖籍浙江富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小说家。从1911年开始旧体诗的创作直到1945年被日军杀害,郁达夫在34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为世人留下了《沉沦》、《过去》、《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等一部部佳作。上世纪3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期刊《密勒士评论》将郁达夫列为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5,(20)
本文从类型动画创作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国产治愈系动画的逆袭之道。国产治愈系动画的创作应在模仿日本治愈系动画的类型特征,即治愈心灵创伤的主题、散文化的叙事结构、治者和愈者的角色类型、从心灵创伤显露到治愈的叙事模式、清新舒缓的视听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特别是针对日本治愈系动画提供浅层次、虚幻、暂时心理抚慰的不足进行改进式创新,为我国青少年观众提供深层次、现实、长久心理抚慰,从而提升创作水准、超越日本治愈系动画。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与廖元善都曾留学日本,又都嗜书好学,喜爱藏书,曾收藏过大量的中外书籍与字画。他们俩又是情谊深厚的老朋友,郁达夫曾将儿子托付给廖元善抚养十余年,在福建历史上留下了感人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日本在动漫作品的创作上采用了与美国不同的发展模式,制作了大量表面上看文化比较中立,以图削弱种族、道德乃至于文化上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日本动漫作品成功地打入国际动漫市场,特别是欧美动漫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日本的动漫创作者还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为源源不断地创造新的作品开辟了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9.
朗诵是有声语言艺术的重要内容,将优秀的文字作品通过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无论是对于抒发个人情感还是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积极的推广意义。由于朗诵艺术有着二度创作的特点,除了对发声语音规范和朗诵外部技巧的掌握,其创作心理也是亟待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将文字作品通过复杂的创作思维过程形之于声,达到思想感情和声音形式的统一,让受众享受到高度的审美体验,是值得每一个朗诵艺术创作者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艺术创作论的基本原理,对朗诵的创作心理和思维进行了分析,以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周凌云 《新闻世界》2010,(11):212-213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郁达夫无疑是个"情多"的人,但这在那时的文化群中,并不足以特别到唯一。然而,表现形式的自叙体,感伤的多情去著文章,却形成郁达夫独特的文学架构和文学形式。郁达夫的多情累到了自己的一生,但也成就了在文学上的一番事业。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与文学作品的最大不同,是其时效性,鼓动性,以及为时代服务的战斗性。现代文学的一代大师郁达夫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开始,到1942年2月撤退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共创作了社论、时势评论、杂文等新闻评论作品共220余篇。这些作品响彻着时代的号角之声,充满了正义凛然的阳刚之气,表达了郁达夫作为中华赤子抗日救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萧红晚期小说作为观照对象 ,在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识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文化心理结构。萧红生命秋季的创作 ,一方面一如既往地以批判之笔唤醒国民灵魂 ,承担时代苦难 ,执着生命存在 ;一方面却又以沧桑心态追忆童年韶华和故乡风物 ,寄寓了自己充满禅道意味的人生感悟。这两种审美意识折射出她文化心理建构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3.
许哲军  骆长源 《大观周刊》2013,(1):25-26,28
本文采用了新颖的散文化论述方式,并以电视纪实片段作为重要论据,以郁达夫在东南亚的工作和生活为背景,生动论述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郁达夫为了民族解放、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不懈斗争的伟大情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读者审美需求的角度出发,试图从中国大众的特有文化心理、平民审美和愉悦享受三方面诠释该类型资料被广大读者接受的成功所在,从而启发当代喜剧电影的积极创作和馆藏该类资料的建设,以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在如何处理二战后期即将战败的德国和日本的问题上,美国的政策明显不同:一方面是不遗余力地摧毁德国的“文化特殊性”,使其不可能成为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进行辩护的理由;另一方面,又以“文化特殊性”为托词,以保留日本的天皇体制以及大部分帝国时代的行政机构。换言之,德国民族的心理结构在被摧毁之后再按照“西方”的模式重新建构起来,即德国人开始以“西方”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历史,发现那是一段罪恶史;但日本民族的心理结构并没有被摧毁,日本人更多地以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历史,结果总是发现自己无罪。但在所谓“民族特殊性”或“文化特殊性”之外,有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新日本的深处依然保留着一个旧日本,这使日本人总是自闭于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认罪的德国人劝说不认罪的日本人“转变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时,我们看到,德国人已完成了其对历史的反思,以国际社会的一个负责任的成员身份重新出现于国际舞台。而日本之所以见斥于国际社会尤其是亚洲社会,是因为它至今也没有完成这一过程。程巍  相似文献   

16.
文章简单地阐述了当代艺术的概念,对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以中日当代优秀建筑大师作品本土化的创作理念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指出日本建筑师的创作理念对于我们今后的设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文艺运动的主将之一、伟大作家郁达夫,于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西部巴爷公务被日本宪兵绑架残害,殉难至今整整四十周年。当时他只有四十九岁。郁达夫早年留学日本,二十年代初与郭沫若、成仿吾共组“创造社”,在上海出版《创造月刊》。三十年代与鲁迅合编《奔流》。著有小说、游记、文艺评论等。抗日战争后他从武汉到了海外,受聘于新加坡《星洲日报》,主编副刊《晨星》,并兼晚报《繁星》和日报星期刊《文艺》编辑。还担任过《繁华日报》、《星槟日报》、《星洲日报》半月刊、《星光画报》等多种报刊的副刊编辑。他说:要在南洋建起一座文化中继站来,不遗余力地宣传抗日。在他编的副刊上,几乎每天有他写的政论和杂文。在前后半年多任《星洲日报》代主笔时,每隔一两天写一篇社论,综述国内、国际形势,分析敌我力量对比,鼓吹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主张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作家郁达夫在新加坡的三年多时间,已经成为政论家、新闻战士了。近几年来新加坡有几位学人从各报馆、图书馆的微型胶片搜集发掘他的佚文,也发现他不止是用笔写作来战斗,而且以行动团结广大侨胞和文化界人士支援抗战。这里发表的一组资料,是郁达夫的侄女郁风同志提供的。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问题已是当今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急需深刻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画虎第一村等的文化现象为基础,从文化艺术品的创作和文化艺术商品的制作等过程的心理历程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属性,并以此进一步剖析文化艺术品走向市场的必然性和因此而牵涉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雯  庞倩 《新闻世界》2014,(8):272-273
在新媒体动漫创作模式的引导下,我国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动漫创作道路并创作出了一批优秀作品。本文针对目前国产动漫角色设定的欠缺,通过分析日本动漫优秀案例指出国产动漫应该加强角色之间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能力结构上的互补性,并分析了这些互补结构运作的心理机制及效用。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以其独具个性的文学题材与创作风格风靡一时,并由此成为五四新文学诞生之后毁誉参半、颇有争议的作家。人们可能熟知他作为文学大家的一面,但不大知晓他作为教育者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