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格物”一语出自《大学》。《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如欲致知、诚意、正心乃至欲修、齐、治、平,  相似文献   

2.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6,(3):1-1
古之欲明明①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②其知;致知在格物③。物格而后知至④,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相似文献   

3.
八目     
《学语文》2015,(2):46
"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  相似文献   

4.
甘与苦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诚然,争取达到这“三纲领”,是从古至今人们不断的追求,是甜美香醇的理想。但是,怎样达到呢?《大学》又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冶其国;欲冶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其格物。”这“八条  相似文献   

5.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6,(9):1-1,13
古之欲明明①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②其知;致知在格物③.物格而后知至④,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相似文献   

6.
刘扬 《学周刊C版》2010,(6):10-10
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思想流传至今,其中的精髓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运用。例如,儒家经典《大学》里有句名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  相似文献   

8.
<正>对历史概念进行阐释是高中历史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是最早对家、国的概念进行阐述的文献。对家国概念进行阐释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契机。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使用家国概念来达成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本文就以西周重要制度为抓手,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以帮助其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担当精神和自身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9.
教育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应该落实到自我管理上。而自我管理还有没有可能再推进一步?答案是肯定的。自我管理需从哪里下手呢?事实上《大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说明。《大学》给我们开的次第是"内四圣"和"外四王"。哪内四圣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自我管理应从修身做起。修身从哪里做起?从格物致知做起。"格物"这两个字,多少年来人们都  相似文献   

10.
以诚立身,以信交友,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对儒家学者来说,也是做人之根本。中国古代哲人这方面的一些宝贵教导,对于我们学习如何做人的基本道理,是有重要价值的。在儒家的经典《大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导,叫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相似文献   

11.
初静 《中国德育》2014,(9):52-53
正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对于缺乏人生阅历、身心尚处于发展变化中的青少年来说,教师的积极引领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这种引领不能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调料",而应该作为一种正式的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开发。因此,针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学校创造性地开设了"修身课",  相似文献   

12.
刘红燕  高秀芬 《中国教师》2011,(Z1):181-182
<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作为人类文明传播者的我们,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六心"是树立教师良好形象的根基。所谓  相似文献   

13.
三纲八目     
《同学少年》2015,(2):54
<正>"三纲八目"语出《大学》。《大学》开头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后世称为"三纲"。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如《大学》中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古人强调以自身行为规范不懈追求爱家、爱国的理想信念,并逐步发展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当前,家国情怀为历史教学的基本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道德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儒家教育观的影响下,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一)古代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核心,强调变化主体以适应客体的发展,注重向内探求,强调认识自身、完善自身,《礼记》中有一篇专门论述道德教育的文章叫作《大学》,它对儒家的德育实践过程做了具体精辟的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相似文献   

16.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F0002-F0002,F0003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一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已经作为办学理念被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恪守多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地做强做好专业,培育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办学和育人观结下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7.
胡黎昱 《地理教育》2024,(S1):240-241
<正>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育人作用,重点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培养[1]。课程是教育目标和国家意志的载体,最终落脚至适应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礼记·大学》中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在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个人发展的重要联系。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家庭、社会、  相似文献   

18.
“启”与“发”湖北宜昌师专陈声洽“启发”一词来自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语,这愤、悱、启、发是什么意思呢?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悱都是一种心理状态,是“...  相似文献   

19.
梁小燕 《师道》2011,(6):61-6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毫无疑问,为本之源在于"德",为德之源在于"心","心德"就是师德之源。《礼记·大学》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相似文献   

20.
写作文时,常有学生诉苦,无米可以下锅,总写不出东西。其实,写作不光是表达技巧问题,更是生活态度和认识水平问题。明代宋濂在《文说赠王生黼》一文中说:“身之不修,而欲修其辞,心之不和,而欲和其声,是犹击破缶而求合乎宫商,吹折苇而冀同乎有虞氏之箫韶也,决不可致矣。”意思是说不去修身而一心想写出好文章,就好比敲破瓦罐而求合乎声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