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阿Q正传》,从革命是《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基调;“革命”是完成阿Q精神典型的点晴之笔和阿Q“革命”的独特精神价值--“臆想革命”三个方面,初步论述阿Q“革命”在小说中的真实意蕴,在阿Q的典型形象完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新的命题:“臆想革命”,不仅可以为解读分析《阿Q正传》提供新论点,还为诠释历史与现实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被概括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几乎被世人奉为圭臬,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阿Q正传》的赏析和审美。但这种说法使读者偏离而非接近对《阿Q正传》的本质的赏析和审美。本文从鲁迅先生对阿Q的情感态度谈起,以求对《阿Q正传》真正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教《阿Q正传》时,教师往往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概括鲁迅对阿Q的态度。不少人的章,如《阿Q的“Q”与精神胜利法》(《中学语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谈谈祝福》(《中学语教学》1999年第3期),也都认为鲁迅先生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塑造阿Q形象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成为鲁迅先生对阿Q及不觉悟的劳苦群众的态度。在《阿Q正传》中,作对阿Q“哀其不幸”之心.浸透在字罩行间.而“怒其不争”之说,笔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4.
一、把“阿Q”读成“阿鬼”…… 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正传》的主人公取名叫“阿Q”呢?其第一章《序》里是这样解释的:阿Q不仅失掉了他与生俱来的姓,而且也搞不清楚他的名到底是叫“阿桂”还是“阿贵”,因为“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相似文献   

5.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在中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阿Q一生未娶妻,虽有过一场恋爱风波,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阿Q在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他会“断子绝孙”,但据说,《阿Q正传》一经发表,就不断地有人对号入座,说鲁迅就是在骂他云云。  相似文献   

6.
运用新修辞叙事理论把《阿Q正传》剖成阿Q的故事、“我”的故事、鲁迅的故事等三个层面的重新解读,引爆了鲁迅小说巨大的叙事魔力。小说运用精心的叙事策略,不仅完成了对阿Q的批判。而且把民初和“五四”的两代“看客”同时押上了“审判台”,凸显了《阿Q正传》文本的多层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7.
张桂香 《都江学刊》2001,13(4):17-20
“阿Q”作为一类人物形象或精神的代表,随其母体《阿Q正传》的问世,已在长达近世纪的历史长河里,强烈震撼着千千万万读心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从虚实两方面讨论了“阿Q”生命力长盛不衰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9.
鲁迅眼中的阿Q应该是晚清时代的中国人的代表,鸦片战争与宋明理学对产生阿Q精神有很大影响。《阿Q正传》的前后断裂隐含了鲁迅的精神矛盾,鲁迅大体是在理智方面选择西方价值,而在情感方面丢不开中国旧传统。  相似文献   

10.
冯守卫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32-34,38
论述了《阿Q正传》的主题及阿Q的形象,分析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特征。对一些流行看法等提出了商榷。认为电影《阿Q正传》背离了小说的主题,歪曲了阿Q的形象。提出了《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丹 《考试周刊》2009,(13):21-22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重要作品《阿Q正传》写于1921年。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翻译的《阿Q正传》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的原译文分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逐一从词法、修辞法和句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享誉世界的名,它所塑造的“阿Q”已经成为社会共名,成为原型人物。除了阿Q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可以说也是赫赫有名,这就是“假洋鬼子”钱大少爷。  相似文献   

13.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以来,由于其对“精神胜利法”这一现象的精湛概括,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阿Q性格的核心便是“精神胜利法”。但从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主动性来衡量,从阿Q本人的言行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阿Q的性格核心是投机心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咱们的阿Q》和《阿Q正传》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内心世界及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在鲁迅的影响之下胡马尔别克独特的创新一面。  相似文献   

15.
“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作为《阿Q正传》这样伟大小说的主人公阿Q,80余年来,也以它神工鬼斧般的艺术魅力和至大至刚的思想力量,一直震撼着中国知识界及世界坛。本将介绍国外一些名学对阿Q形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莫莉 《文教资料》2009,(36):9-10
由于受传统大众解读方式的影响,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的“阿Q精神胜利”成了作品揭示国民劣根性的主要思想。文章作者全面研读作品,从恋爱、情感这一角度.对封建礼教中的两性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作品中“恋爱的悲剧”不仅仅是阿Q的,而是像阿Q样的一类人悲剧.也是那一代人或更多的中国人情感悲剧,从而将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加深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也加强了作品的讽刺力度。同时,也为我们研读作品指明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8.
在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研究方面,主流观点认为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精神胜利。这一观点无法解释阿Q性格中主动活跃、真干实做的一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阿Q性格自相矛盾,因而阿Q无统一个性,《阿Q正传》在小说技巧上犯了明显和严重的错误。实际上,阿Q性格是有统一的本质特征的,即身为国民而又缺乏民魂。这一本质特征既体现为他对异己的以官魂和匪魂为代表的封建伦理文化的盲目服膺,也体现为其生活方式的本能性。精神胜利只是阿Q适应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他的核心性格特征。《阿Q正传》也没有犯人物无统一个性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9.
王海 《华章》2012,(21)
鲁迅先生在1921-1922年创作了《阿Q正传》,作品中的“阿Q”形象世人皆知,所衍生出的“阿Q精神”更是影响深远.本文从现今的一些社会现象重新论述了前人早已有之的论点:“阿Q精神”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是人类普遍的精神状态.“阿Q精神”确实随处可见,无时不在,无处不存.本文同时从唯物主义的辨证论出发,论述了“阿Q精神”有其积极的一方面也有其消极的一方面,并且这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是会相互转化的.本文试从“阿Q精神”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概括;“阿Q精神”消极作用大于积极的一面;“阿Q精神”也有着积极的一个方面论述随处可见的“阿Q精神”.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篇不朽杰作。主人公阿Q身上体现的“精神胜利法”妇孺皆知,“阿Q精神”成了“自以为是、自我满足”的代名词。然而,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阿Q名称中字母“Q”的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