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及物性"(переходность)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不同的语言学流派从各自的理论基础出发,对及物性(переходность)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他们主要将重点放在对动词的研究或者是对句子的研究,将及物性(переходность)看作是只与动词有关的语法范畴。而实际上,形容词、甚至名词也是可以具有及物性的。文章从语义学的角度,对形容词的及物性进行研究,对"及物性"(переходность)作出了全新的界定,给出了形容词及物性的定义,并对及物形容词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2.
英语没有专门的语法标记来表示作格与受格的区别,所以英语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非作格语言。但英语动词表现出来的在聚合关系上的差异却说明了英语及物性和作格性的客观存在性,像break这样既可作及物动词又可作不及物动词的动词为典型的作格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作格性结构,而像lose这样只有及物用法的动词为典型的及物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及物性结构。本文主要对作格性结构和及物性结构的语义特征及其词汇基础、句法特征等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以对英语的句法及动词的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其他语言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曾莉 《现代语文》2013,(4):127-130,2
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双宾语句比较,发现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中都有表"给予""告示"和"服务"义的双宾语句,其中"服务"义双宾语句在古汉语中主要表"为动"服务义,在现代英语中主要表"制作"服务义;而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表"获取"义的双宾语句在现代英语中却基本没有。从动词的及物性强度、介词与动词的语义重复这些角度可以解释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里的类型差异。  相似文献   

4.
英语中动构式中动词及物性问题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传统语法无法解决中动词的及物性问题。试图运用Hopper&Thompson概括的动词及物性原型特征的标准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语法理论揭示中动词及物性的实质。分析指出:英语的中动词属于及物动词的边缘成员,仍然具备及物动词的某些特征,但该动词的及物性的某些特征由于受到该构式的语义限制,或隐含或迁移,因而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为不及物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采用语料对比分析的方法,回答两个问题:1)PVs在两个子库中是如何分布的?2)及物性对短语动词使用的正确性是否有影响?如果有,这种影响是否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弱化?研究结果表明:1)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使用的及物PVs多于低水平英语学习者;2)在子库St2和St4中,及物性对PVs使用的正确性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且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有所弱化。  相似文献   

6.
英语作格动词是词汇语义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有特殊的语义表征。按照词汇性质,作格动词是具有较强动作意义的使役动词,使役性诱因既可以是外来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形成其客体既能出现在主位上,又能出现在宾位上的及物和不及物两种旬式。基于此,作格动词在词库中被分为一价和二价两个次类。通过比较它们的词汇语义表征,从而认定致使义和及物性是作格动词一价和二价存在的词汇语义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动研究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不过这也是一个充满争议、有待深入的研究。该文试图运用认知语义学的体认观、构式语法理论和隐喻理论来探讨英语中动态的构式问题和英语中动词的及物性问题以期深化我们对中动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动研究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不过这也是一个充满争议、有待深入的研究。该文试图运用认知语义学的体认观、构式语法理论和隐喻理论来探讨英语中动态的构式问题和英语中动词的及物性问题以期深化我们对中动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转喻理论是探索中动词状态化并进而不及物化过程的有效工具。在中动句中,在中动构式的压制作用下,中动词及其主语名词都经历了转喻的过程,在转喻机制调节下,中动表达式中的中动词呈现出不及物的特点。中动词的不及物特性是在认知过程中完成并语言化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讨论比较句中比较项为"X的Y"结构时的替换情况。该结构虽然表达多种复杂的语义关系,但从构成成分间的可分离程度看,可以用"整体—部分"框架进行概括,并由此对替换项的情况加以解释,即:典型框用"X"替换,非典型框用"X的"替换,而不构成认知框的则不能被替换。成分间可分离程度的制约因素是名词的领有性强弱和动词的及物性强弱,领有性/及物性越强,越能表达不可分离关系而形成"整体—部分"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11.
李成 《现代语文》2015,(3):36-38
重点研究汉语隐现句B段动词的分类和及物性特征。发现B段动词及物性特征对隐现句的句法和语义存在较复杂的影响,B段动词及物性越小,隐现句在及物句式和不及物句式间的转换度就越低,转换后的句子在逻辑和语义表达上越难成立。另外,通过对隐现句四种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发现组合变式的结构会限制句子语义的发挥,使其呈现不同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英、汉形容词结构在语义和语法层面上具有向动词引申的动态化潜势。从功能语法角度来说,英、汉形容词结构这种动态化特征具有实现"及物性过程"的潜势,并可以进一步实现丰富的人际意义和认知效果。  相似文献   

13.
Hopper & Thompson提出的及物性假说能更加合理地揭示汉语常用词演变的渐变性和动态过程.从及物性特征分析,中古时期,"开"仅仅在主语施动性、宾语个体性及受影响性、动词肯定性等特征上替换了"启",而"启"的语式特征仍然强于"开",这个特征既决定了"启"可能还会较长时间适用于语言使用中,也证明了"启"正在退出"开启"语义场.  相似文献   

14.
在某种程度上,翻译被认为是信息转换的过程。那么这个信息转换过程的基本单位就应该是小句。本文从小句层面对翻译进行剖析,指出翻译过程中及物性的保留及转换,尤其是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之间的转换,并且对造成这种保留与转换的原因进行了概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关于英汉难易结构的研究多侧重于分析英语和汉语难易结构的句法生成,而关于难易谓词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认为汉语难易谓词分为两类,一类以"容易"为代表,其基本相当于英语tough谓词,与之后的动词是相分开的;另一类以"好"为代表,与之后的动词组成一个整体,即"好+V"。本文同时指出汉语难易谓词的使用具有不平衡性,即"容易"可以在不及物、及物、双及物难易结构中使用而"好"在及物性难易结构中接受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程妍 《考试周刊》2007,(10):37-38
许多语言学家从判定和语态方面对中动结构小句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旨在从功能语法的角度,运用功能语法的作格和及物性两大分析理论,以及功能语法对语态的不同诠释,与其他语法对中动结构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展示功能语法比其他语法更注重语义,更强调形式和意义的联系,从而说明功能语法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黄媛 《文教资料》2009,(26):40-42
功能语法中小句的及物性系统可以用来表现语言使用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本文作者通过对文本小句及物性系统的各个过程及其参与成分的分析,描述以失衡的方式突出的语言特征,阐释这些语言特征的选择在情景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从而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和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非宾格动词的唯一论元出现在主语位置是一条语言共性,但在汉语中却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即:唯一论元可以做宾语,且主语为其领有者,句式表达意外义。这是由于汉语的非宾格动词其实就是动补结构中表状态变化的补语成分,因而汉语的非宾格句具有上述三个特性。借鉴及物性理论并立足于构式视角探讨这一句式的生成机制,认为汉语的非宾格句是一种事态句,是通过逆及物化操作而产生的句法后果。其句式义可概括为:某物(宾语)自发性的变化对其领有者(主语)产生出乎意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这种功能表现为若干种“过程”(process)。这种过程还包括与过程有关的“参与”(participants)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ces)。关系过程是物性系统中主要过程类型之一。它是叙述“是什么”(being)的过程,即两个实体之间关系的过程。而这种过程主要是通过动词体现出来,这时人们需要选择一个语义对口的动词。而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各有特色,它们表述关系过程的句法结构是否一样,还是各有千秋?本为此将这二种语言的关系过程表现形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英语体现关系过程的结构是NP1+Cop./V. Adj./NP2,而汉语的结构却既可以是NP1+Cop./V Adj./NP2也可以是NP1+Adj./NP2。  相似文献   

20.
及物性隐喻是功能语法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运用及物性隐喻理论,提出英语动词隐喻否定概念,探讨英语动词隐喻否定特征及其表达类型,并从英汉对比和深层语义结构分析角度提出英语动词隐喻否定的理解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