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竞生先生是民国第一批留洋(法)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先驱、中国第一位翻译卢梭《忏悔录》的译者、中国第一个提出逻辑学概念的学者、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有“南张北梁”之称,即南方的张竞生北方的梁漱溟)、中国性学第一人、中国计划生育第一人、中国发起爱情大讨论第一人等,  相似文献   

2.
有多长时间没见岳南了?大概是100年吧,反正我感觉就这么长的时间。以前见不到他是因为他老人家总在古墓之间穿行,风尘仆仆不说而且一喊就是古代千军万马,我基本不敢正视其雄壮的身影,仰视久了又脖子疼,遂决定在他还没有从地下转移到地上之前,绝不见!  相似文献   

3.
傅斌 《中国博物馆》2011,(1):116-117
手捧此书,我曾经纳闷作者何以要用这样大一个题目我们知道,宋向光先生是研究博物馆的大家,现在博物馆学研究人才稀少,好的参考书奇缺,如此一本凝聚先生心血的皇皇巨著何不直来直去,就叫博物馆学文集之类的,一目了然,或许在无边书海中更能吸引读者——至少是业内读者的注意。待慢慢展读,始渐渐明白,宋先生其实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他是想更深一层地揭示博物馆这种机构、博物馆工作、博物馆里收藏展示的物证与人的知识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联系,以"物与识"这样一个题目来建立起一种关于博物馆的学术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周涛 《大观周刊》2012,(23):41-42
毛泽东的一生是破旧立新、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为革命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终成伟业。毛泽东青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刻苦努力,为挽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而四处奔走革命,历经千辛万苦而矢志不渝,毛泽东的一生是立志、励志、弘志的一生。毛泽东一生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既有继承、又有突破,但在制度建设方面最终没有突破儒家文化的窠臼。以儒家文化的视角解读毛泽东的一生,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1964年,陈寅恪75岁,此时距他辞世的1969年,还有5年时间。这一年,他的学生蒋天枢(秉南)前来看望病中的老师,陈寅恪遂向他托付后事,并写下诗三首及《赠蒋秉南序》,其中写道:"清光绪之季年,寅恪家居白下,一日偶检架上旧书,见有《易堂九子集》,取而读之,不甚喜其文,唯深羡其事。  相似文献   

6.
李静 《编辑学报》2011,23(2):180-181
《编辑学报》2011年第1期刊载了游苏宁撰写的《光荣与梦想》一文。作为一名年轻编辑,反复拜读,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当午夜看完这篇文章,辗转反侧,  相似文献   

7.
以7000多万元人民币拍出的徐悲鸿《人体蒋碧微女士》和高达4.255亿的齐白石画作《松柏高立图》,先后遭遇赝品质疑。天价艺术品的真假之争背后,隐现的是热钱的身影。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等投资渠道严重受限,越来越多的热钱疯狂地涌向没有限制、没有门槛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当中,催生出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相似文献   

8.
1934年刘国钧先生出版了阐述其图书馆学思想的《图书馆要旨》。《要旨》汲取了他所学到的西方图书馆学知识,着眼于中国图书馆事业实际,全面说明了图书馆学的原理和图书馆的性质、功能、特点及其组成要素,以及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堪称我国图书馆学的奠基之作。《要旨》所表述的图书馆学思想既有杜戚的实用主义,又有巴特勒的科学精神,并有机地将其结合,避免了他们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杨振宁热,与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决裂、晚年娶翁帆为妻等社会新闻有关,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西南联大研究正在愈加受到学界的重视。如果说西南联大代表了现代中国教育的桂冠,那么从西南联大走出的杨振宁、李政道、王浩、殷海光、邹承鲁等人便是这顶桂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而这其中又当以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俞凡 《国际新闻界》2012,(6):103-107
1941年12月22日,王芸生在《大公报》发表社评《拥护修明政治案》,引发了大后方学潮。次年1月22日,王又在《大公报》发表社评《青年与政治》,话锋全转,引起各方质疑。长期以来,人们皆以为此文是王在陈布雷压力下的违心之作,但经笔者对台北"国史馆"所藏"蒋介石档案"中有关材料的研究发现,此说似系不确,此文应系王与《大公报》对此"飞机洋狗事件"误报进行纠正的正常步骤之一,而王的表现,则似应是他与蒋、孔等之间复杂的关系及其对当时政府的态度所致。  相似文献   

11.
总之,在犯罪论体系之争的问题上,"陈瑞华教授主张本土主义、反对移植主义"之观点,这要么是对引文的误读,要么是陈瑞华本人不小心犯的一个错误。这种"事前判断的价值立场",违反了他坚决反对的"泛道德主义"、"泛政治主义"。  相似文献   

12.
村上春树编译了一本《生日故事集》。他在序言中已经交代,一共13篇,12篇出自美国当代作家之手,由孔亚雷君据英文原文译为中文。最后一篇《生日女孩》是村上本人的作品。据策划者上海“九九读书人”介绍,作为中文版,村上事务所希望由我根据日文而非英文版译为中文,包括中文版用为序言的日文版后记和对12篇的日文点评。此即拙译六分之一篇幅的由来。  相似文献   

13.
大致在2000年以后,视觉文化在中国学界开始流行起来,翻译和介绍西方视觉文化理论的书籍日渐增多,比如罗岗、顾铮主编的《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英国巴纳德著、常宁生译《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英国米歇尔著、胡文征等译《图像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美国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英国理查德·豪厄尔斯著,葛红兵译《视觉文化》  相似文献   

14.
1934年刘国钧先生出版了阐述其图书馆学思想的<图书馆要旨>.<要旨>汲取了他所学到的西方图书馆学知识,着眼于中国图书馆事业实际,全面说明了图书馆学的原理和图书馆的性质、功能、特点及其组成要素,以及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堪称我国图书馆学的奠基之作.<要旨>所表述的图书馆学思想既有杜威的实用主义,又有巴特勒的科学精神,并有机地将其结合,避免了他们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起,一本百年旧书在中国又被人翻箱倒柜地拿出来重译或翻印,是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中文名字明恩溥,Arthur Smith,1845--1932)的《中国人的特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笔者已经见到10个译本(不包括不同版本)。这一狂译之势,让我想起了形象学研究所探讨的形象的基本形态中的一种范式:人们在建构他者形象或自我形象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的《子笏》一诗作于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路大荒先生编订的《蒲松龄集·聊斋诗集》误系于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几种《蒲松龄年谱》以此诗的系年为据系蒲松龄诸子的生年,因而多有讹误。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对蒲松龄《子笏》一诗的作期和蒲松龄诸子的生年问题作了考订。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的传媒随国家发展而发展.大众传媒在某个时期的影响范围、结构组成、价值取向都可以看为特定社会政治变革的证据.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变迁和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一直是新闻传播理论关注的热点。孙聚成博士的学术专著《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参与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做出了清晰的回答。  相似文献   

18.
史学研究领域,有些学者主张"史有定法"。这是由于每个学科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赖以生存的研究方法,如搜集和考证史料乃是中国历史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所以"史有定法"是毋庸置疑的。"做学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忠实于资料"(179页),而且资料越准确越全面立论越可靠。所以,余先生的著作,一般主要是直接去找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9.
如森所言,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因为人们对于身份认同的单一归属论错觉而被弄得支离破碎,导致许多冲突与暴力,致使许多本无必要的流血事件与人员伤亡不停地出现且很可能会继续出现。不过,由此紧迫的不是我们因此就要消除身份认同观念,相反,我们要努力澄清身份认同观念,确保我们的理性选择在身份认同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手捧王振铎先生的《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首先感觉“厚重”。这部约50万字的论著凝结了先生20多年来编辑学研究创新的心血,也汇聚了先生对于诸多学科学术问题研究的结晶。以他山之石攻玉,成就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学科体系新著。整书篇幅宏大,内容富赡,是所谓“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