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报告文学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虽起步晚于西方,但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内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如中国报告文学史的开卷之作——用恩来的《旅欧通信》和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红军长征的鲜活再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抗日烽火的真实记录——谢冰莹的《抗战日记》等。不管是以国外还是国内的局势为题材进行的写作,这些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于它们均是源于记者的亲身实践。记者于战火的硝烟之中深入实际,记录着真实的生活,作品有血有肉,并赋予了人最真实的情感,作品也更加具有了直达人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基础和生命。报告文学必须真实。报告文学的真实,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真实。不能写假人假事、真人假事、真事假人(除因某种原因,故隐其名用代号外)、张冠李戴,必须写真人、真事、真名、真地、真时、真景、真情、真意。违背了真实性,就不能叫做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就是凭靠、仰仗真实的力量,去感染和征服读者。真实同报告文学与生俱来,报告文学与读者建成了一种默契,读者只要一见到标有“报告文学”字样,就相信它所写的完全是事实。80年代《人民文学》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她喜欢小说,也喜欢报告文学。但是常常当她读小说读到感人处,不禁落泪时,一想,小说是虚构的,哭不出来了。然而读到报告文学时,动人处,一想到它是真的,越发难以控制激动的泪花,泣涕如雨。报告文学用真实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读者,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常常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3.
中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报告文学起源于近代、起源于海外。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观点的错误 ,又从史实上 ,即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报告性质和文学性质上 ,论证了报告文学诞生在七世纪时的中国 ,唐·玄奘和《大唐西域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报告文学作者和作品。  相似文献   

4.
关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讨论,近年来从总的提法上看,已趋于一致:报告文学反映的是真人真事,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真人和生活中实际发生过的真事。报告文学家应该是时代的记录员,历史的见证人。这个总概念,大家都赞同,但当进一步探讨,真实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时,便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实际上是对真实性的认识仍然没有统一。比如,有人说:“细节处理和景物描写则不属于虚构问题”;有人说:“对某些细节的艺术加工,也决不能违反真实”;有人又说:“应该允许作家有一定限度的想象和虚构”;有的人则主张:“一定要绝对真实甚至在细节上也得准确”;有人主张:“允许略有虚构,不离真实的虚构”;有人主张:“报告文学必须完全真  相似文献   

5.
报告文学的显著特点是:表现时代风貌。既然报告文学要表现时代风貌,就要抓重大题材。重大题材,也就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这个典型意义的题材,就是对现实生活中能起推动作用的人物和事件,或者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人物和事件。从大量报告文学作品看,象夏衍的《包身工》、柯岩的《船长》、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黄钢的《亚州大陆的新崛起》、黄宗英的《大雁情》、陈独芬的《祖国高于一切》、理由的《她有多少孩子》、孟晓云的《胡杨泪》、靳大鹰的《九.一三事件始末》以及斯诺的《西行漫记》等等,无论描定写的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都有题材重大和意义典型的特点,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若是题材一般,意义不深,不仅引不起震动,人们甚至是不屑一顾的。所以,作为报告文学的作者,要用自己的智慧,从生活瀚海中寻取别有风姿的花朵。有人认为,只有大地区、大企业、大单位、才有重大题材、小地方、小企业、小单位就没有重大题材。其  相似文献   

6.
章罗生先生 2 0 0 2年出版的《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与他 1995年出版的《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相比 ,不仅增大了篇幅容量 ,更主要的是大大增重了学术含金量。尤其是在学术浮躁之风日浓的今天 ,这一高品位的学术成果 ,不仅弥足珍贵 ,而且具有一种强有力的示范意义。大致说来 ,《发展史》具有以下学术特色和意义 :一、文学史研究的整体意识该书的研究时段从 1898年始至 2 0 0 0年终 ,横跨整整一个世纪。著者既追根溯源报告文学的初始 ,又零距离地研究报告文学的最新发展 ,在对该文体的一切场域详尽了解的基础上 ,把其百年…  相似文献   

7.
<正>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把目光聚焦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把触觉伸向众所关心的事件,它如同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出了时代的一切.与报告文学相比,“似乎其它文学样式也没有达到和千百万普通读者这样贴心、这样休戚相关、这样血肉相连的程度.……而报告文学这样贴近你,它似乎就是你自已的观察,你自己在发问,你自己在呐喊,就是你身边甚至是你自己的事”.(柯岩《中国新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卷·后记》)有的读者甚至说.报告文学读了真解渴,解恨,解气.新时期报告文学为什么受到读者如此青睐,究其原因,除了它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反映时代精神外,主要是由于它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的结合体,它脱胎于新闻通讯,与新闻有着天然的血亲关系。本文拟从报告文学的新闻价值和真实品性两个方面来窥探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认为新闻性是报告文学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灵魂。著名记者、文学家斯诺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实战向我们昭示:平民的真实、人道主义的真实更能逼近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底线;只有坚守独立人格、坚持独到见解,才能穿透权威话语的运蔽而达到报告文学的话语真实;只有冲破现实语境中商业文化专制的牢茏,才能重铸报告文学的辉煌。报告文学的宿命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0.
尹均生同志为我们献出了一本关于报告文学的专门论著《国际报告文学研究》。读了尹均生同志写的这部论著,最突出的一个感觉,就是独树己见、旗帜鲜明。他为报告文学提出了两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报告文学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是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而兴起的文学体裁;瞿秋白和周恩来同志是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报告文学是跟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红旗前进的,它同样经历了曲折的途程,同样经受了风烟烈火的考验。从周恩来同志和瞿秋白同志高举报告文学的战斗旗帜之后,郭沫若同志的《北伐途次》和方志敏同志的《狱中纪实》都是旗帜鲜明地反映了革命的进程的。再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11.
从1979年的夏天开始我一共写了10年报告文学。在这10年中,我基本写了这样三类:一是我的前一辈人,比如《柴达木传说》《生当做人杰》;一是我的同一代人,比如《啊,老三届》;一是我的下一代人,比如《和当代中学生对话》。我以为报告文学应以描摹当代生活为己任,而当代生活应该是由这样三代人所构成,他们是当代同时也必然是我的报告文学的主角。我的这些报告文学写的都是一些普通人。罗曼·罗兰曾言:“对普通的人就要表现普通的生活,它比海洋还要深,还要广。我们之中最渺小的人,也包藏着无穷的世界。”不管旁人怎样写,外界怎样变,我恪守这一信条…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记者马利的长篇报告文学《三千孤儿与草原母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从那一座座草原毡房怎样接纳这些出生在江南的小生命,,并把他们视为自己的亲生骨肉,倾自己所有为他们治病,让他们上学的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里,令人真切地感到蒙古民族宽广的胸怀,感受到那一年代里人的淳朴和笃实。那是一种何等高尚的民族性格,是一种何等高昂的时代精神!这是一部富有民族性和历史感的报告文学。它不仅翔实地记下了那个饥荒之年中内蒙古人自己省吃省穿,却让上海孤儿吃饱穿暖的那份无法用数字计算,也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情和…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首推真实美与理性美.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求真是实现报告文学真实美的重要一环,真实美是报告文学的最高审美标准.报告文学的真实,包括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和作者的真实.理性是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和社会事理的梳理、判断与把握,是给读者一种高层次的理论启迪与升华.理性美则是报告文学在理性思辨中表现出来的深沉美.时代需要理性,报告文学应闪耀着理性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文学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就是报告文学的崛起,以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为开端,报告文学从此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彻底改变了作为“二等文学”和长期徘徊不前的尴尬境地,持续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多次占据我国文学的主要舞台,热潮迭起,几度辉煌,创作了许多产生过轰动效应的佳作,至今我们仍能如数家珍似地数出许多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比如,《正气歌》、《命运》、《大雁情》、《祖国高于一切》、《三门李轶闻》、《中国农民大趋势》、《唐山大地震》等等.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几度辉煌,这是因为它遇上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一个伟大的经济变革时期,一个迫切需要报告文学,也能产生伟大报告文学作品的时代;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年我们的新闻体制不完备,舆论监督体制不完备,新闻传媒体不能随便发消息,较难把生活中负面生活事件反映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上,这就需要报告文学予以补充.特别是一些“冰冻新闻”,若干年过去,解冻以后,被写入报告文学,仍不失其新闻性,报告文学也因此格外受到青睐.物换星移,20世纪9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报告文学面临强有力的挑战,报告文学的阵地被挤占,报告文学的影响在缩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新闻和通讯都是报刊上常用的体裁。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新闻则是指消息。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一篇消息。从这篇课文可以看出新闻的三个特点:一是真实准确,要让事实说话,不能够虚构或夸张;二是报道迅速及时;三是简明扼要。新闻是由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几个部分组成。标题极其简洁、概括。电头是发出消息的地点和时间。导语是对新闻内  相似文献   

16.
丁晓原 《文教资料》2001,(5):94-103
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在报告文学理论批评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报告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了斐然可观的实绩。史的研究在此间庶几成为一个热点,取得了相当规模的研究效益。 这一时期,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史的研究论文,而且推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报告文学史专著。其中断代性的报告文学史有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1987),李丽莹、李先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论》(1990),章罗生的《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1995),余树森、陈旭光的《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1996);通史性的报告文学史有张春宁的《中国…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一个长谈不衰的话题。从这种文体诞生之日起 ,关于“真实”的话题讨论就没有停止过。本文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内涵谈起 ,分析了各种“真实”的见解与创作实践中的矛盾 ,提出了报告文学“真实”的看法 ,即 :非虚构的理念与体验性的时空  相似文献   

18.
报告文学贵在真实,也难在真实。写真实,不仅需要作家对纷繁的现实能有客观的认识,同时也需要作家有遵从于冷峻现实的胆识。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确复杂,往往一个人,一件事众说纷纭,真假掺之,要还庐山真面目,就很不易;另一方面,它面临着至今也还存在着的许多人为的“禁区”。在那不能说真话的年月,它被视为大忌。所以世界著名的捷克报告文学家基希就说过:报告文学是一种有危险的文学样式。就是今天,我们也不难理解那“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曾写出一系列干预生活之作的刘宾雁,为什么说出他搦管援笔,直陈理述,是站在没有退路的阵地上的话。列宁早有警言:即使是几何公理,当它触犯人们  相似文献   

19.
潘海霞 《读写月报》2022,(13):24-26
<正>学者丁晓原指出,探寻报告文学“对于读者召唤性魅力的生成”是“极具当下针对性的务实的重要课题”。[1]《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名篇,发表于1936年,距今已八十多年,其中记录的生活离今天的学子已相当遥远,但它仍能深深触动当代高中生的心灵,让他们由衷地感到悲痛、同情和愤恨。这固然与文中还原的是真实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更离不开作者精心的艺术构思。本文将从环境的营造、人物的再现和情感的表达三个方面,阐述《包身工》对读者产生“召唤性魅力”的生成艺术。  相似文献   

20.
报告文学《大山,悲壮与辉煌》研讨会召开《大山,悲壮与辉煌》是作家张登宽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生动真实地反映了位于沂蒙山区西南麓的山东枣庄市山亭区人民12年来改革开放,改造山河,治穷致富,蓬勃发展的奋斗历程。1996年忡流增刊》全文十IJ发了这部作品,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