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世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了人口规模,促进了人口再生产转型。然而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缺乏稳定性。一旦子女遭遇意外,很可能产生“失独群体”。失独群体在心理上面临那些困境?失独群体在人生态度上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如何通过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的方法促进失独群体人生态度的积极转变?本文通过对失独群体面临的现状和精神上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对失独者“代孕”行为的法律保护,完善失独群体养老体系,建立失独群体心理干预救助机制,丰富失独群体的文艺生活,促进失独群体人生态度的积极转变。  相似文献   

2.
我国失独家庭已过百万,失独群体在承受失子之痛的同时,对现实和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焦虑、担忧和恐惧。以意识能动性作用原理及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为理论依据,对失独群体进行情感、认知和环境等方面的疏导,既是目前解决失独问题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转型的日益深入,家庭稳定性的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对于失独父母家庭而言,其家庭稳定性的大幅度下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本课题首先从家庭结构失衡和家庭功能紊乱两个侧面总结了失独父母家庭稳定性的现状,然后从家庭动力学的视角出发,思考家庭内部各种力量的发生、演变、碰撞与家庭稳定性下降的关系,提出家庭凝聚力和个体离心力的概念,分析这两种力量“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模拟这两种力量变迁对失独父母家庭稳定性影响的理论模型,最后根据模型的运行逻辑,从减缓两种力量的变迁速率,延长家庭凝聚力超越个体离心力时间,缩小两种力量的差距等角度出发,提出让失独父母家庭从失衡走向平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精准地概括了传统中国社会关系格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学者们在"理论自觉"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姻缘、感情、利益等新兴要素全面渗透到差序格局中,传统差序格局出现了现代化转向。然而,对失独父母而言,无论是传统差序格局还是现代差序格局都无法对他们的社会关系选择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他们的社会互动既不是血缘主导,也不是利益主导,而是身份主导。基于社会身份选择,失独父母的社会关系差序格局出现了选择标准的更替、内圈层的置换、重要要素的重组和差序格局的断裂风险,因此,笔者将此称之为"非常态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5.
失独组织是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父母自发交往产生的"精神共同体",失独父母的组织参与,一方面使原本零星分布在不同社区中的失独父母能够聚集起来,另一方面使失独父母思维更加偏激,行为更加极端,更加难以参与其他社会组织,这就形成了一个"二元困境"。其原因主要是失独组织的内卷化,这种趋势使得失独父母沉浸在失独的痛苦中,无意或无力和外界进行交往,从而使得失独组织成为失独父母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天然屏障,这种"问题化"的趋势,使得失独父母越来越难以管理,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然而就目前的状态而言,失独组织对失独父母的精神慰藉效果最好,失独组织的功能仍然不可或缺,因此在鼓励失独父母组织参与的过程中,必须从身份认同转向、激发失独父母自我实现能力、加速失独组织制度完善等方面打破失独组织内卷化对失独父母组织参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失独父母的养老困境日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调研河北省石家庄市的300户失独家庭可知,失独父母的养老面临诸多问题。可以通过强化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多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失独父母自立互助能力等途径,解决失独父母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社会工作的角度,对失独群体现有的社会支持进行实地分析,运用社会支持理论、现代社会治理思想及三社联动思想,构建社会支持网,结合多地对失独群体的帮扶照顾与精神慰藉,探索如何真正建构并完善失独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戴维斯J曲线理论模型,在梳理总结近几年失独群体在集体维权行动中所表达的利益诉求及政府对此的回应基础之上,认为失独群体对政府的价值期望水平较高且呈持续上升趋势,而政府回应的能力水平较低且呈缓慢增长趋势,二者之间的差距正日益扩大,可能导致失独群体产生强烈地相对剥夺感,进而积累较高的集体行动风险。因此,只有降低失独群体对政府的价值期望,提升政府回应失独群体的价值能力,才能降低失独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及集体行动风险。  相似文献   

9.
失独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我国失独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及影响,分析其产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并对预防、处理和解决失独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必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0.
失独群体是近年来社会出现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经济、健康、心理和社交的多重难题。目前,各地非政府组织对失独群体已展开救助活动,主要通过失独群体自发形成自救组织、学界精英创设专业帮扶机构和政府购买NGO帮扶服务等三种途径展开。总体而言,目前非政府组织在救助过程中面临着政府重视不足、资金与人才匮乏、信息不通畅、组织建设低能等多重困境。因此,强化政府支持,建立与完善政府购买NGO服务机制,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是破解救助困境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11.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独生子女家庭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承担了子女成长的高额风险,意外或疾病等必然导致失独家庭的出现,失独群体的日渐扩大已成不争的事实。失独群体面临着精神孤寂、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等一系列老年困境。在基层社区工作中,如何对待这一群体,尤其是关于这一群体情感归属的心理救助机制的建立,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也体现着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给我国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不足,独生子女的不幸离世后导致失独群体的产生。失独群体由于自身的原因和法规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失他们面临着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很困难。但是通过建立公共的交流平台让失独者相互慰问和帮助,再通过政府机构等的帮助让失独者再次重新融入到社会中去,从而再次获得正常的社会人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失独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敏感而严重的社会问题。结合安徽某市实证调查,通过失独女性社会再融入评价体系研究发现,失独女性由于生理、心理、家庭关系及社会地位等弱势性,存在主观融入困境和客观融入困境,再融入状况总体差于失独男性,呈现高脆弱性。解决失独女性社会再融入困境,需从体现性别差异性的客观支持和主观建构两方面来促使失独女性重拾生活信心,再融入社会生活。这是实现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的应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15.
“少子化”是造成当前中国社会失独现象的主因。目前对失独家庭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层面,对其隔代教育问题较少关注。文章以安徽铜陵微公益创投A项目为基础,深入Z个案失独家庭。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发现,失独家庭隔代教育困境,是祖辈落后的教育观念、不恰当的养育方式,以及祖孙隔阂,而导致的孙辈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问题。对此,文章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从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出发,重塑家庭结构、改变家庭沟通方式、调整责任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隔代教育所产生的矛盾,提高了其家庭应对困难的抗逆力。  相似文献   

16.
由失独家庭所带来的问题不仅对微观层面的个体家庭造成不良影响,也对整个国家带来较为严重的社会隐患。赣州市L县失独家庭面临情感受损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家庭关系紧张、担心老无所养等问题,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支持体系,从加快失独家庭立法进程、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完善救助基金和养老保障制度、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来加强对失独家庭的救助。  相似文献   

17.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衡量社会治理绩效的重要维度。文章以H市T区多年来面向失独老人群体提供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分析失独老人绝对剥夺、横向剥夺、纵向剥夺以及多阶剥夺等多种相对剥夺感的表现,并进一步探究了失独老人相对剥夺感出现的原因。通过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在物质利益、精神赞悦和社会关系支持3个维度提出失独老人获得感提升的路径,为新时代背景下失独老人群体社会服务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失独老人所面临的养老、经济等问题越来越严峻,他们面对内外的双重压力,降低了心理健康水平。有研究发现,失独老人的消极情绪偏重,从而导致老人一些诸如自杀等偏激行为的发生。以"心家圆"关爱失独老人项目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观察访谈的方式对失独老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失独老人消极情绪的产生与他们所面临着的经济、社会、生理、心理等压力的关系,进而探讨应对失独老人消极情绪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失独群体"的形成不仅是个人问题和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曾被忽略的群体,正在进入公众视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代生存安全隐患、中国传统的养儿育女思想、国内养老制度不完善、社会救助不健全等都是导致失独群体难于走出空巢的困境。为了使失独群体走出中年丧失子女的困难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失独群体在经济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打击,主动与社会、家庭、社区合作,同时还需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失独群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也要吸收相关教训,营造合力,帮助失独群体摆脱晚年困境。  相似文献   

20.
我国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三十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其中"失独家庭"的出现以及数量的不断增加就是一例。笔者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失独家庭"的实地走访调研,考察了"失独家庭"的生存状况、现行的保障机制以及法律法规。在走访调研中笔者发现了如下问题:第一,"失独家庭"家长大多精神空虚自卑;第二,普遍的政策惠及不到特殊的"失独家庭",缺乏针对性;第三,社会公益发展缓慢,难以发挥作用。基于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