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信件的说明 下面是陈原先生给我的一封信,内容是如何评价张元济。我给陈原的信写于1988年8月4日,与信一起奉寄拙作《志在报国,德泽千秋——论张元济的思想和事业》一文油印稿。他回信作于同年8月9日,为接信不久就写。我与陈原并不相识,以后也从未谋面,所以是素不相识两人间关于张元济的一次通信。张元济一生与商务印书馆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谁是我们的导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我为《中国新闻出版报》"晓群书人"专栏写稿,认真研究了10位出版大家,他们是张元济、王云五、邹韬奋、胡愈之、叶圣陶、张中行、周振甫、陈翰伯、巴金和陈原。本来还想再写几位,但此类文章实在不好写,也因为自己近期工作太忙、太累,就此搁笔。前些天上海书店出版社希望将文章结集出版,取名曰《前辈——出版十家》,收入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三联书店出版了《绿色的五月》一书,陈原同志读后给出版社负责同志写去一信,谈了他对出版这类书籍的一些想法,并就该书印校上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信不长,却写得情真意切,值得一读。刚看到《绿色的五月》样书,非常高兴,不能自已,给你写这封信。这本书是很有意义的,编辑得也比较得体(虽则有些纪  相似文献   

4.
陈原先生夫人余荻以77岁高龄于1993年7月16日遽尔离开人世,他们伉俪情深,相互携手度过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暮年陈原遭丧妻之痛,对他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三个月以后的那一天,陈原写了《六十年重温〈世界〉》一文,文前题记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笔者特别说明:此文是我回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版战线拨乱反正长文中的一部分。当我完成此稿时,即2004年10月26日上午, 杨德炎同志电话告诉我,资深编辑出版家、著名学者、韬奋出版奖荣誉奖获得者陈原同志因病于晨5 时逝世,享年八十七岁。我同陈原同志相识并深得他的教诲有三十多年了。对这位深受人们敬重的出版界、学术界前辈的辞世,我更为悲痛。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每涉及陈原同志处,都引起我对这位多年躺在医院病床上神志不清的兄长、良师和益友的思念。因此,我也就极其自然地、实事求是地用较多的文字回顾了陈原同志批判“四人帮”炮制“三十年代黑店论”,把出版界拨乱反正引向深入作出的突出贡献;回顾了陈原同志为恢复三联书店革命历史地位、在人民出版社建立三联编辑部以及三联书店从人民出版社副牌改变为独立建制的出版单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甚至对一些资料的引用,只要是出于陈原同志,我都加以注明。本文所写,对陈原同志来说,虽然仅仅是他对出版事业杰出贡献的点点滴滴,却也促使我以单独发表此文来表达我对陈原同志的崇敬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借此机会向为中国出版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的三联老同志表示深切的敬意,向正在继续发展三联事业的在职三联人表示良好的祝愿。  相似文献   

6.
陈原说他从未编过词典;又说,他是词典的“接触家”,“接触”了一百多种大中小型词典、字典。这些工具书享誉文化界,影响了几代人,而陈原做的都是幕后工作——策划、组织工作。陈原关于词典活动的正式开始,缘于一场大批判。1974年3月,由姚文元发动、迟群布置,开始对内部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进行大批判活动,诬蔑这部词典是“封资修的大杂烩”,是“出版方面修正主义路线回潮的一个典型事例”。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是1955年10  相似文献   

7.
《出版史料》2011,(2):37-42
一、陈原致宋原放原放同志:三月廿五日手教敬悉。嘱写序文①,不胜荣幸之至——不过写不出什么东西来,到时你看看能用就用,不能用就不用。我刚从医院出来,做了手术,似为绝症——不管它了。  相似文献   

8.
这个故事是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想写的。他叫黄伊,他向我借了两部书的相关档案,一部是《尘埃落定》,一部是《历史的天空》,他说他想写本书,类似“好书的故事”。我知道,他当编辑几十年,编过《红岩》那样的好书,他该是有些心得的。那天还和他谈过一些书事,看他劲头十足兴奋异常。几个月后,看到社报栏朴素的讣  相似文献   

9.
提倡编辑写书评·卢祥之·我们鼓励编辑练笔,练笔是拥辑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陈原先生说过:“一个编辑好比一个医生,他不但会确诊,他还得会用药或开刀。编辑不仅要判断一部稿子的好坏,有时他还必须拿起笔来帮助作者润色或者修改。因此,编辑必须统笔。”(《书林...  相似文献   

10.
陈原同志离开商务印书馆领导岗位两个月后,即1983年3月2日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一直保存在我身边二十多年,我视其为一封对我来说十分珍贵的信。每当我阅读他的大作、回忆同他在商务共事的岁月、看他的书写读后感、在他病重住院前去探视,或参加陈原作品研讨会时,我都会把信找出来,细细地看上一遍;回顾他对商务印书馆和我本人的关爱,咀嚼他在信中表达的对出版改革的愿景,感佩他在深夜不顾疲劳为商务的发展倾心构思的精神。这次,浙江文艺出版社在京召开陈原遗作《我的小屋,我的梦》出版座谈会,会前我又把信认真地看了一遍,肯定地说,这封信也…  相似文献   

11.
袒露胸怀成一快——记张光年在当代健在的老作家中,张光年素有很高的声誉。这次撰写《珍藏的签名本》续编一书,我与北京不少作家通了电话,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作家,还是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作家,都向我提议,张光年先生是值得一写的。我在少年时代,就唱过张光年(光未然)作的歌词《黄河大合唱》,后来又读过他写的长篇叙事诗《屈原》,他以饱满的  相似文献   

12.
有幸见到陈原同志,距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这中间隔了六年多漫长时光。我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的对学者的仰慕,在一个隆冬的北京的早晨,在他温暖的办公室里,变得充实而富有激情。陈原同志一往情深地和我谈起出版的事,使我惊诧他对出版事业的熟稔和热爱。的确,像他这样,学者与出版家集于一身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我们的谈话首先从出版现状的评论开始。出版形势很好,但还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一本有关占星术的书上,我找到关于我的星座的几句话——每一个巨蟹座的人都有着月亮的疯狂。他知道某个密林的深处,在一片的玫瑰丛中盛开着两支百合。他常常为这记忆中的花园而放声大笑,抑或痛哭流涕  相似文献   

14.
编家四忌     
编家四忌王建辉【武汉】我有时这样想,文章不要考虑开头,有话就说可也。这就直奔主题了。做编辑有四忌─——忌不爱书。从正面说,编书人首先得是一个爱书人。其实这并非我的发明。叶灵凤说过他是一个爱书人。陈原也说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要是一个爱书人,这是做好社长总...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本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众不同的书,这也是一本走出传统禁锢和某个时期形成和延续下来的思维定势,赋予人生以新的理解和释义的书,这还是一本作者在人生旅程中用七十多年来的切身体会写成的书。《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同志的《难得平衡——一字人生感悟》,不仅让我感动,对他那种愈老愈勤,愈老愈奋的学习和写作精神顾生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16.
谈笔名     
日前购得一本书《在语词的密林里》。有意思的是作者的署名:尘元。看那行文风格和驰骋中西的学识,再参考署名的谐音,推想必是语言学家陈原先生的大著无疑。浏览一下书架,发现还有些书是署了笔名的,比如金克木先生的散文集就用了“辛竹”的名字。这倒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写文著书,不用本名而以另外的名字发表,这风尚不知始于何时,须得胡博士那样的专门家来考证。我们确知的是,古  相似文献   

17.
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主席、第二届名誉主席陈翰伯同志,离开我们已近三载,在人们的心里,铭记着他一生为党的新闻出版事业的奉献。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报人出版家陈翰伯》一书,客观、翔实地记述了翰伯同志的生平、情操、学识和风范。陈原同志在《记陈翰伯》一文中,说他是“倔强的人,正直的人,勇敢的人,永不向邪恶低头的人;为人民奉献了毕生精力的人……”。我们最初相识于抗战时期的重庆,在沙坪坝中外出版社孙伏园先生处。他是生活书店的朋友,赞佩邹韬奋。我们不在一个部门  相似文献   

18.
记得陈原先生在80年代曾经以《书林漫步》的书名出版过他的两本书,作者在该书续集中说,这“是一个在浩瀚书林中漫步的求知者随手写下的札记汇编,或者是被称为“杂家”的编辑工作者的读书笔记和随感录。”现在我手边的一部《书林漫步》同名书,则是资深编辑严麟书先生的书评创作结集。这位很勤奋有成就  相似文献   

19.
速读群书     
《世纪心语——中国老广播电视 工作者感悟录》问世 由梅益作序、赵水福主编的《世纪心 语——中国老广播电视工作者感悟录》于 2003年3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该 书收录的近70位有一定声誉的中国老广播 电视工作者撰写的文章,主要不是写经历.  相似文献   

20.
李景端 《出版参考》2006,(11):40-40
与有些人相见次数并不多.但他的一些话也许会令人铭记一辈子.陈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