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实验改进的原因 初中化学教材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常用的方法是在烧杯中加热水,烧杯口部放一薄铜片,然后在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铜片上不同的位置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和少量红磷,通过比较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燃烧的现象得出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相似文献   

2.
1教材中的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是:"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取表面上水的白磷",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见图1).  相似文献   

3.
一、在燃烧的条件实验中对红磷与白磷着火点比较实验的改进初中化学第一章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中,在做可燃物燃烧条件演示实验时,我对该实验稍作了改进:在一大烧杯中注入开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这是为什么?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二是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白磷的着火点低,铜片上的白磷很快达到了这两个条件,所以燃烧了。铜片上的红磷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和氧气接触),而没有达到着火点,因此没有燃烧。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改用加热的方法就能使红磷燃烧。我抓住时机问学生:要使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该怎么办?这时学生回答,把白磷拿出水和氧气接触。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我拿起烧杯慢慢倾倒烧杯中的开水,当烧杯倾斜到一定程度,白磷裸露出来时,白磷马上燃烧起来。通过这样的改进,实验效果明显,方便,节省时间,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这一知识点有了全面的理解,教学效果好。二、氢气跟空气混合的爆炸实验的改进在初中化学第三章第四节中,有氢气不纯,混有空...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中有关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图2所示。实验操作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图1),观察现象;然后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图2),观察现象。  相似文献   

5.
一、在燃烧的条件实验中对红磷与白磷着火点比较实验的改进初中化学第一章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中,在做可燃物燃烧条件演示实验时,我对该实验稍作了改进:在一大烧杯中注入开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这是为什么?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二是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白磷的着火点低,铜片上的白磷很快达到了这两个条件,所以燃烧了。铜片上的红磷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和氧气接触),而没有达到着火点,因此没有燃烧。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改用加热的方法就能使红磷燃烧。我抓住时机问学生:要使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该怎么办?这时学生回答,把白磷拿出水和氧气接触。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我拿起烧杯慢慢倾倒烧杯中的开水,当烧杯倾斜到一定程度,白磷裸露出来时,白磷马上燃烧起来。通过这样的改进,实验效果明显,方便,节省时间,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这一知识点有了全面的理解,教学效果好。二、氢气跟空气混合的爆炸实验的改进在初中化学第三章第四节中,有氢气不纯,混有空...  相似文献   

6.
七年级的科学课上,苏老师正在讲《燃烧与灭火》一节燃烧的条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烧杯中注入2/3过一点的沸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烧杯上放一薄铜片,铜片左端放一小堆红磷,另—边放一小块白磷。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时 ,通常运用电流计。经研究用小灯泡显示原电池原理的实验 ,小灯泡能够较长时间发光 ,现象明显 ,更有说服力。一、用小灯泡显示原电池实验1 Cu—Zn原电池( 1 )在酸性介质中用锌片 (长 1 0cm ,宽 3cm)、铜片 (长 1 0cm ,宽 3cm)、泡沫海绵、小灯泡 (普通手电筒用的 1 5V)、电线组成的原电池材料。在 1 0 0mL小烧杯里加入 40mL~ 50mL水 ,插入原电池材料 ,后加入 1 0mL浓硫酸 ,搅拌溶液 ,小灯泡徐徐发光 5s~ 1 0s,如附图所示。附图 Cu—Zn原电池照明灯示意待灯光熄灭后 ,如果 :①用药…  相似文献   

8.
高中化学新教材中Na2 O2 的性质实验值得研讨。一、教材P .3 2 [实验 2 5 ]最好用大试管 ,取 0 .3 g过氧化钠 ,用滴管滴加 1mL~ 2mL水后 ,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内检验产生的气体 ,木条复燃 ,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如果Na2 O2 的量少或滴加的水少 ,产生的氧气就少 ,用图 2 6所示操作通常情况下不能复燃。并且 ,验证完氧气后 ,还可滴加酚酞 ,通常溶液会先变红 ,稍一振荡就立即消失。接着 ,取一只 1 0 0mL的烧杯 ,将试管中的溶液倒入烧杯中 ,加 2 0mL~3 0mL水 ,再滴加酚酞 ,溶液显红色且不会消失。二、教材P .3 …  相似文献   

9.
初中化学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演示实验 ,笔者认为操作不够简便 ,易引起实验误差。尤其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中 ,如果白磷用量偏少 ,用台称很难称出它的质量 ,当然就不可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了 ;如果白磷用量偏多 ,又会因燃烧放出热量较多 ,而使瓶塞冲开。笔者采用如下新方法 ,可弥补课本的不足 ,实验效果更好。一、白磷的燃烧1 .操作方法 :找一小块铜片 ,四周翘起形成一个凹槽 ,然后取一粒绿豆大小的白磷 ,放入铜片凹槽中 ,用镊子将它们放入 2 5 0mL锥形瓶 ,再找一个与锥形瓶相适应的、带气球的图 1 实验装置橡皮塞 ,将锥形…  相似文献   

10.
庞涛 《化学教学》2000,(2):46-47,49
一、奇异的实验现象将锌粒、铜片一起放入浓的NaOH溶液中 ,不仅可以看见气泡产生 ,还可以看见红色的铜片上覆盖了一层银灰色 (若用锌粉则为银白色 )的固体 ,过一段时间取出铜片 ,刷洗掉松散的固体 ,原来红色的铜片表面变成了光亮的银白色 .这一现象看起来象电镀 ,跟微电池原理有关 ,姑且叫做“微电镀” .锌可以跟浓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 :Zn 2NaOHNa2 ZnO2 H2 ↑ ,但铜片表面的银白色金属是什么物质 ?从何而来呢 ?笔者进行了如下实验探讨 :二、实验方案及报告在 2 5 0mL烧杯中分别盛入 80mL指定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11.
“白磷的燃烧”的实验。由于白磷在空气中直接燃烧 ,产生的黄白烟污染教室空气 ,故将此装置略作改进。图 1  如图 1 ,在 1 0 0 0ml的烧杯内放 5 0 0毫升的烧杯 ,各注入 40 0ml的开水 ,在 1 0 0 0ml的烧杯口放一硬纸片 ,利用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消除五氧化二磷颗粒对空气的污染。“白磷的燃烧”实验改进$湖北省枝江市江口中学!443203@周代华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查阅大量资料后 ,做了一些制备三氧化硫的演示实验 ,通过比较 ,下面的实验具有现象明显、效果好、演示时间短等优点 ,而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现介绍如下 ,供同行参考 :1 实验原理SO2 +NO2 SO3 +NO2 药品、仪器98%硫酸、亚硫酸钠、铜片、浓硝酸、浓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仪器装置见下图。3 实验步骤( 1 ) 1 2 5mL烧瓶 (反应器)装入 2 0克无水亚硫酸钠 ,注射器 2中装入 98%H2 SO4 1 0mL;具支试管中装入 1克铜片 ,注射器 1中装入浓硝酸 5mL;广口瓶中装入浓氢氧化钠溶液 ;( 2 )按装置图连接好仪器 ;   ( 3)从注射器 1中…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在讲授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有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教材中要求:"锌片放入硫酸锌溶液中,铜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将盐桥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中,观察现象。"综合现象是:电流计指针偏转,锌片溶解,铜片上有红色物质铜析出。为了进一步弄清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将实验拓展如下。1棉线代替盐桥教材上注明盐桥内装有含氯化钾饱和溶液的琼  相似文献   

14.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单元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初次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实验在"推测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及"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处存在以下不足: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会在烧杯内壁形成水雾,但在实际实验操作中,火焰上方烧杯壁温度高,烧杯壁易发烫,出现的水雾随即蒸发,现象不易捕捉,若烧杯离火焰稍远,则没有明显的水雾现象;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通过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浑浊,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因烧杯放置时间长短、内壁石灰水多少等因素影响,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极不明显;蜡烛火焰熄灭后白烟的点燃,因吹蜡烛时用力大小、熄灭前蜡烛火焰大小、燃烧时间长短等因素影响,学生实验时白烟重燃实验成功率低(见图1)。  相似文献   

15.
1 实验质疑初中化学 2 1 9页学生选作实验二“晶体的制备”,让学生亲手制备大晶体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仔细深究该实验 ,发现教材上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1 ) 1 0 0mL水里加入 40g硫酸铜晶体 ,加热溶解 ,冷却至室温后是否能有小晶体析出 ?(2 )制备大晶体之前有没有必要一定先制备小晶体 ?(3 )在硫酸铜溶液中加 1mL稀H2 SO4,真的是“为了防止溶液浑浊”吗 ?(4 )“实验所用试剂必须纯净” ,是不是指一定要用纯净的硫酸铜来制备硫酸铜晶体 ?(5 )“溶液中溶质的量和温度都要适当” ,何为适当 ?2 晶体制备过程中的若干小实验带…  相似文献   

16.
一、铜锌原电池 教材上给出的装置是用烧杯盛装稀硫酸来做实验的,也可以用购买的原电池实验器来做铜锌原电池实验,但都是将铜片和锌片插入同一个反应空间,铜片和锌片相隔不远,锌片和酸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充满其中,影响了对铜片上是否有气泡产生的观察。若把反应容器换成较大的,使铜片和锌片距离相隔较远,观察铜片上产生气泡的效果较好些,可是又要消耗更多的稀硫酸。由于原实验方法存在上述缺点,笔者做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7.
实验室制备乙烯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中教材用浓硫酸制备乙烯的反应中 ,产生的SO2 、CO2 等气体难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我们将脱水剂改用焦磷酸 ,实验证明完全可行。1 实验操作过程(1 )焦磷酸的制备 (装置如图所示 ) 量取 3 0mL磷酸 (85 % ,化学纯 )放入 1 0 0mL圆底烧瓶内 ,加入沸石用强火加热至 2 5 5 -2 60℃ (注意必须严格控制反应温度 ,温度过低生成不了焦磷酸 ,温度过高生成偏磷酸 ) ,得到约 2 0mL粘稠状液体。焦磷酸的吸水性很强不宜久存 ,一般都是现制现用。(2 )乙烯制备实验的操作 在干净烧瓶内依次加入无水乙醇 1 0mL和现制焦磷酸 1 2mL,放入沸…  相似文献   

18.
室温下淀粉遇碘会变蓝 ,这个现象常常用来鉴别碘或淀粉的存在 ,对此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如果向刚煮沸还未冷却的淀粉溶液中滴加数滴稀的I2 KI溶液 ,却会发现溶液没有变蓝 ,逐渐冷却后蓝色才渐渐出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淀粉遇碘会变蓝”与溶液温度有关。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快速、易做、有趣的小实验。一、仪器及药品5 0mL容量瓶 2个 ,2 5 0mL烧杯 2只 ,带塞子的小试管 2支 ,1 0 0℃温度计 1支 ,酒精灯 ,多用滴管 ;碘、碘化钾、可溶性淀粉。配制溶液A :在 5 0mL容量瓶中配制 2 .5× 1 0 - 4 mol/L的I2 KI溶液。配制…  相似文献   

19.
田宗学 《化学教学》2002,(11):10-10
苯酚是一种有毒、容易被空气氧化、腐蚀性很强的化学试剂 ,在市场上购置的苯酚试剂一般都是盛装在 5 0 0mL棕色细口瓶中 ,其熔点只有 4 3℃ ,常温下呈固态 ,有一定的硬度 ,便于贮存和运输。但是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细口瓶里的一大块固体倒不出来 ,挖不能挖 ,敲不能敲 ,砸不能砸 ,取用极不方便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 ,本人的做法是 :操作步骤(1)取 10 0 0mL大烧杯一只 ,装有 1/ 4体积的热水 (6 0℃左右 ) ,将盛放苯酚的棕色细口瓶放在热水里 ,让其慢慢熔化 ,如果水冷却了 ,可以更换热水 ,保持苯酚的熔化温度即可。(2 )备好 1— 2…  相似文献   

20.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56页“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中采用了浓氨水和无色酚酞试液2种试剂。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在烧杯B中加入3—5mL浓氨水,用1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的溶液罩在一起(图1),观察现象。浓氨水具有强烈的氨臭味,实验中虽然使用到的浓氨水不多,但往往还是弄得教室里臭味四溢,且该实验基本上只能作为演示实验,很难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