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化劳动与活劳动都是价值创造与价值构成中的必要条件,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活劳动创造价值,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是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价值的凝结,是新价值的栽体,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关于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方面,承认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是价值创造和价值构成的必要条件是正确的,但片面夸大物化劳动(生产资料)在价值创造和价值构成的作用,认为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坚持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正确的,但否认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是价值创造和价值构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价值的源泉唯一地来源于劳动者的活劳动,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真正坚持这一观点,必须要解决两个理论问题:一是科学技术能否创造价值(关于这一问题参见本刊1999年第11期笔者的文章);二是物化劳动能否创造价值。近年来,有的学者以强调物化劳动(主要是生产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出发点,认为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即价值不只是由活劳动创造,而应该是由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3.
价值的源泉唯一地来源于劳动者的活劳动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真正坚持这一观点 ,必须要解决两个理论问题 :一是科学技术能否创造价值(关于这一问题参见本刊1999年第11期笔者的文章) ;二是物化劳动能否创造价值。近年来 ,有的学者以强调物化劳动(主要是生产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出发点 ,认为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 ,即价值不只是由活劳动创造 ,而应该是由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共同创造的。笔者认为 ,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本文针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作一理论剖析。一、物化劳动不具有与劳动力相同的性质要论…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造就高素质智能化劳动者的同时,产生了相适应的优质高效现代化设备和新工艺(物化劳动),它表明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支出的新变化: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脑力劳动比重增加,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创造是生产力特别高的“总体工人”活动动支出的结果。物化劳动仍是活劳动的凝结,它是在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中只能依赖活劳动转移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物化劳动无论是从劳动形态、地位和作用等方面都同活劳动有严格区别,它是一种物化为价值的劳动,而不是“物质化的活劳动”。因为物化劳动既然已经物化或凝固为价值,那就失去了活劳动的特征;既然还是活劳动,那就不能说它已经物质化。把物化劳动界定为物质化的劳动,只能是把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两个对立的范畴混淆在一起,而不能反映物化劳动的本质。把物化劳动说成是和活劳动一样,能够创造价值,是价值的源泉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它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劳动者的活劳动,而不是作为活劳动结晶的物化劳动。但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许多企业采用了先进的、优秀的物化劳动,使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大量减少,而社会的物质财富却急聚增加。  相似文献   

7.
教育经济效益视野里的中学教育浪费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正如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281页指出的:“真正的价值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来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因此,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看,教育经济效益至少包含两层含义:教育领域中的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消耗与成果)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 总论1 成本的内容1.1 成本的概念及内容 成本是一个价值范畴。产品价值决定于产品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产品价值包括:(1)产品生产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2)劳动者活劳动消耗所创造价值中归劳动者个人支配的部分,主要是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3)劳动者活劳动消耗所创造价值中归社会支配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创造价值的劳动不是泛指一切劳动,而是指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不生产商品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指抽象掉了劳动的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不会因社会制度的改变、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劳动的具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即活劳动创造价值。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必要务件,是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凝结和载体。  相似文献   

10.
"斯密教条"的性质在我国素为定论,而钱伯海通过"重新研究",认定"斯密教条"是一个"很为精湛的见解和发现",马克思对其批判有误。他得出结论:从社会看是活劳动创造价值,从企业看是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从而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社会劳动价值论。由于斯密教条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理论密切相关,因而一度引发激烈争论。由于论战双方对于马克思批判"斯密教条"的要点都未能尽义,因而本文力图阐明问题的实质,并指出钱伯海理论的根本性错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可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前者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后者是创造价值的条件.现代化的社会再生产,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过程,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价值量均比较高.第三产业所提供的服务和服务产品,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分析证明:钱伯海教授《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的观点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根本对立的。这就是:马克思是活劳动创造价值,钱教授是物化的死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是活劳动创造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价值一元论,钱教授是活劳动创造必要价值,物化的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二元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钱教授的剩余价值理论掩盖、否定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相似文献   

13.
第一章总论1 成本的内容1.1 成本的概念及内容成本是一个价值范畴。产品价值决定于产品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产品价值包括:(1)产品生产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2)劳动者活劳动消耗所创造价值中归劳动者个人支配的部分,主要是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3)劳动者活劳动消耗所创造价值中归社会支配的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工业企业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也列入产品成本之内。此外,对某些应从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中进行分配的部分,如财产保险费等也列入产品成本。对于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相似文献   

14.
超额剩余价值具有二重来源:一方面来源于本企业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主要是个别企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加快机器设备运转,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企业外部转移来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主要是个别企业通过活劳动支出的减少和物化劳动的节约,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距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论价值源泉的唯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拓展,关于新价值源泉的问题,又一次引起了理论界的研究,研究的直接针对性是非常明确的,即劳动者的活劳动是否仍然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在否定活劳动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各种观点中,以下两个观点是有代表性的,即价值的源泉除了劳动者的活劳动以外,科学技术和物化劳动也分别创造价值。这两个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进行政治经济学教学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本文先就“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的观点作一理论剖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  相似文献   

16.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拓展,关于新价值源泉的问题,又一次引起了理论界的研究,研究的直接针对性是非常明确的,即劳动者的活劳动是否仍然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在否定活劳动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各种观点中,以下两个观点是有代表性的,即价值的源泉除了劳动者的活劳动以外,科学技术和物化劳动也分别创  相似文献   

17.
军队院校的办学过程是一个从教育资源的投入、利用到人才产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消耗一定的教育资源,创造一定的教育成果,因此存在着投入与产出、成果与消耗、所得与所费的问题,即办学效益问题。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把军队院校办学效益理解为:军队院校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军队发展建设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而活劳动是人自身价值的肯定和外在体现,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握人的价值创造,探析劳动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依据,积极引导人的价值创造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实现自身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怎样消除收入分配中的"剥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按照传统理论,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有按劳分配才消灭了剥削存在的所有制根源,因此没有剥削。按生产要素分配等于是按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资本进行“按资分配”,得到的只能是剥削收入。因此我国分配制度改革遇到的最大观念障碍,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会不会产生“剥削”?文章对剥削的定义、剥削对象的质和量进行了论述,并且分析了剥削产生的根源除了私有制以外,还有对生产资料使用和支配权的垄断等因素。同时还分析了劳动创造价值应该是指过去的物化劳动和现在的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因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应该根据其自身的价值、供求关系和贡献度来参与劳动成果的分配,这样才能既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又充分体现分配中的公平,消除剥削产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可得出以下结论:用劳动时间来衡量商品价值量无法完全说明剩余价值量的增减;流通领域在社会剩余生产中不容忽视,应当区分社会剩余与剩余价值这对概念;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地位要具体分析,剩余的出现并非一定源于剥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