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地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被动灌输。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主体性、主动性、缺少独立学习、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十年寒窗下来,学习语文就是抄抄背背,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没有相当的实践能力。因此,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重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核心问题是自主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由老师牵着鼻子、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学,…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则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化学自主学习能力是在没有教师直接教授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3.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义务教育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是变过去使用较多的接受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不是要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能否对上述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将直接影响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宗旨。  相似文献   

5.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三个转变:转变被动学习的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转变机械的接受式学习现状,培养探究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特别提倡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所渭的自主学习,是指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明确的告诉我们: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马红 《广东教育》2007,(6):35-36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和人格完善。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比例和要求也应该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应该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材施教。以下是笔者在乡镇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8.
韩孝晔 《小学生》2011,(2):12-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呢?这是教师在新课程形势下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杨欢 《考试周刊》2010,(9):124-125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0.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师,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但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成为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两方面论述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2.
幽默笑话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周丽俊 《教师》2012,(30):23-23
长期以来,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的危害是大大地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实施新课程,探索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把所有知识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模式下.学生没有建立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而教师也总是不堪重负或牢骚满腹。随着英语教学课改的进一步深化.英语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改革。因此,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悄然形成.即学生主动学习.互动探究.自主管理。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正是符合改革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说明新课程改革正大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7.
<正>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教育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提倡自主学习,学会自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顺应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它的本质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开放性,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如何把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引入美术教学当中.以切实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0.
张玲角 《教师》2012,(25):85-85
目前的新课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在课堂45分钟里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所谓自主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愿学、乐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输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虽然中学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历史提不起兴趣。有的认为历史只要背一背就够了。近年来的历史高考重在对学生能力培养上。如何能使学生在历史高考中考出好成绩.使学生能适应今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下面本人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