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雁 《新闻知识》2006,(6):61-63
2006年2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揭晓。在隆重的颁奖典礼中,十大人物一一亮相。他们是:魏青刚、丛飞、费俊龙、聂海胜、黄伯云、李春燕、洪占辉、陈健、邰丽华、杨业功、王顺友(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并列)。其中最震撼人心的是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故事。央视给洪战辉的颁奖词是:“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  相似文献   

2.
《新闻天地》2006,(2):7-7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男孩洪战辉》告诉你的是一个大学生的催人泪下的故事:父亲突发精神病、砸碎了家中的锅碗盆瓢还摔死了小妹妹,母亲不堪生活困苦和精神压抑离家出走,弟弟在变故中吓懵了,一个被生父母遗弃的“小不点”突然落入他的怀中、正嗷嗷待哺——12岁的洪战辉的生活可以说是天崩地陷了,可是他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住这大山般的厄运,他给父亲治病,照料弟弟,抚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小  相似文献   

3.
从2005年12月6日以来,各大新闻媒体对一位河南周口籍,湖南怀化学院上大三的学生洪战辉连篇累牍的报道,让我们忘记了超级女声,喧闹的韩剧里的青春偶像,而对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可敬可爱的形象有了更真切的认识。洪战辉,在11岁那年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父亲疯了,亲妹妹死了,父亲又捡回一个遗弃女婴,母亲带着弟弟后来也相继离家出走。洪战辉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但一个大学生携妹求学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思索还远不止于此,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洪战辉的仁爱之心,做事的责任感,无忧无惧,不卑不亢,自强不息的个人修养,足以承担一个时代‘道德英雄’偶像的称号。”洪战辉身上透出的是一种朴实的道德力量,这种力量有别于时尚明星的感召力,又是一种亟待发扬的榜样的力量。我们的地市报在这个典型报道中也有所作为:《怀化日报》在2004年就发现并开始报道,《郑州晚报》与新浪网联合开展结合洪战辉的事迹对青少年道德观进行调查,《周口日报》,《周口晚报》派记者跟踪采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洪战辉带着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经《郑州晚报》报道后引起全国及海外华人强烈反响.在报道洪战辉事迹的基础上,《郑州晚报》又联合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国内主流门户网站,经过一系列的策划、联动,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新闻冲击波.  相似文献   

5.
“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这一新闻报道持续了一年多,北方网记者之所以能凭借《面对洪战辉拷问我们缺失什么?》获得第l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得益于北方网长期坚持的“权威媒体天津门户”的办网理念和名牌战略。经过多年的磨练,北方网的原创评论和原创新闻,除了通俗易懂,意义深刻外,都较好地体现了“三贴近”原则,成为北方网名牌战略中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6.
编辑絮语     
披着岁月的风尘,中国以全新的形象向新世纪走来。50年,很长,50年,很短。在这又短又长的历史进程中,跋涉中的中国苦难与坚韧同在,挫折与奋起同在,光荣与梦想同在。历经苦难和挫折的中国和她的人民,磨砺去的也许只是曾有过的软弱和曾有过的狭隘,而留  相似文献   

7.
作为洪战辉家乡的新闻媒体,周口日报社在2005年12月7日获悉洪战辉携妹求学这一新闻线索后,报社党组、编委会立即组织精兵强将,经过精心策划,日报、晚报、网站联动,对洪战辉的事迹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据统计,仅从12月13日至20日,《周口日报》、《周口晚报》就刊发有关洪战辉的各类文字报道40余篇、近6万字,图片20多幅;周口日报社网站——中华龙都网从12月8日就发布了有关洪战辉的专题报道集,并开办了专题讨论区。深入的报道,超强的宣传声势,让洪战辉这一“新时代的道德楷模”走进了千家万户,引起了周口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如今,一个“学习洪战辉,弘扬传统美德”的热潮正在周口大地上形成。  相似文献   

8.
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组织的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活动日前在京揭晓。《毛泽东箴言》、《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拯救男孩》、《大熊猫的起源》、《再造一个地球》、《苦难辉煌》、《风语》、《读点经典》、《每天走好6000步》、  相似文献   

9.
萨珊(SHAN SA) 巴黎格拉塞出版社(GRASSET) 小说 一个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长春的凄婉故事。一个中国女孩和一个日本男孩在不断的对弈中相爱,但这脆弱的爱情被日本侵略中国的炮火炸得粉碎。作者将那段苦难的日子浓缩到了  相似文献   

10.
电影《1942》复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一场浩劫,它见证着民族苦难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对苦难同胞饱含深情的同时,影片中一名美国记者白修德也同样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旨在用品德结构的理论,解析白修德的职业行为,并结合实际阐明记者职业道德养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不是我感动了中国人,而是这些人被自己感动了。因为这些人心中原本就有爱心,心存责任。贫穷绝对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就自己做,为何无缘无故地接受别人的慷慨?人最可怕的不是没钱,而是缺精神。我认为苦难不是好事儿,别人真正欣赏的不是你的苦难,而是你的奋斗。感动不要泛滥,行动才能改善。——洪战辉洪战辉事迹首先打动了我们,这是一种宽厚博大的仁爱精神、真情至爱的负责精神、愈挫愈奋的拼搏精神、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它看似平凡而又伟大。面对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一夜情、超女、大长今……我们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洪战辉成为感动全中国的著名人物。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是:媒介报道的影响呈现出明显大小不一的两个时间段。当年12月前,他的事迹多次出现在市、省及中央级的传统媒体中,但影响非常有限。12月6日,《郑州晚报》  相似文献   

13.
《布伦迪巴》是一本既能够劈开我们心中冻结的海洋,也能够丰盈我们灵魂的佳作.刘耀辉先生在《布伦迪巴》中凝聚了能直击读者灵魂的、悲天悯人的情感.这本书为读者再现了犹太人在二战中遭遇的苦难,让读者感受他们面对苦难的勇气.书中的情感虽然沉重,但作者尽量采用较为诗意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西点男孩》启发我们:如何发现男孩身上的优势和潜能,用一整套有针对性、有刺激性、有操控性,扬长避短、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把今天的男孩锤炼成未来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相似文献   

15.
怀着满腔激情,我们期待着敲响新年的钟声。新年的到来,让我们兴奋、快乐,浑身上下充满了激情。凭着满腔激情,我们走过了一条充满荆棘的路,由于坚持,我们踏平了崎岖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在即将看到新年曙光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本刊的曙光。这曙光让我们浑身温暖,充满激情。这曙光也提醒我们要永远充满激情,这曙光鞭策我们在崎岖的道路上坚持艰难地跋涉。看到了照见我们的曙光的确不容易,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持把艰难的路走下去。巴尔扎克有句名言:“磨难,对天才是垫脚石;对强者,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大学生洪战辉,面对苦难不断地奋斗,用独  相似文献   

16.
这个正题引自六十年前的《文章》创刊号《编后》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最后一段为:“此外,还须一提的是本刊园地绝对公开,我们是文人,我们也曾体味到文人的一切苦难和压迫,我们将珍视每一滴文人的心血。”《文章》创刊号编者所说的“珍视”,读读卷尾由五十一则小讯息组成的《文  相似文献   

17.
罗竹风在《宗教》1984年3月号上发表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体系》一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流传着“宗教是鸦片”这样一句话,好象这就是马克思对宗教所下的定义,还有人在“鸦片”之后又加上一个“烟”字,那就走得更远了。其实,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  相似文献   

18.
陈明 《今传媒》2006,(1):31-32
2005年底,一个名叫洪战辉的普通大学生的事迹被媒体披露后,感动了整个中国:12年前,洪战辉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摔死了他不到1岁的妹妹,后来又捡来了一个弃婴。其母亲不堪忍受家庭的重担离家出走,养育这位捡来的小妹妹和照顾患病的父亲,就成了13岁的洪战辉独立负担的责任。他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其艰辛自不待言。12年后,已经是湖南怀化学院一名大学生的洪战辉继续带着妹妹在大学生活。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他的事迹被媒体获知,引起媒体及社会的极大关注。在2005年的岁末,他的名字和他那传奇般…  相似文献   

19.
王祎颜 《东南传播》2014,(5):117-119
加缪说:"苦难与阳光是永恒的存在。为了改变自然的冷漠,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生都在时代和命运的推搡下挣扎着,在苦难和悲剧的赶场中喘息着,他在一生所经历的苦难中探寻着生命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分析电影和小说《活着》的情节,从福贵人生的苦难与阳光入手,探析《活着》所展现的人生思维与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20.
王宏波 《出版广角》2013,(10):84-85
冷暖寒暑,华西坝上春风起秋雨落,在风中,在雨中,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们,在文字中向我们走来。《风过华西坝:战时教会五大学纪》,这是一部拓荒之作,一如岱峻这位四川民间文化学者的其他著作,如《发现李庄》再现了中研院与营造学社战时内迁四川李庄的苦难与辉煌,又如《李济传》首次完整地呈现了"中国考古学之父"的人生历程、学术贡献与时代苦难等。华西坝,这是个国人应该铭记的地方,是值得史书浓墨重笔的处所。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迫使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