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南通既大办实业,又大兴教育,地方建设与教育密切结合,具有颇为丰富和深刻的教育经济思想。他认为实业与教育相互促进,以实业补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他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以使教育为经济建设、地方发展服务,最终为国家富强服务。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与实业救国思潮的高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业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进步的社会思潮之一,它在辛亥革命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究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实业救国思潮发展的直接关系,提出经济立法思想、理财救亡论、发达国家资本论、保护主义与开放主义,是辛亥后实业救国思潮的主流.这一时期的思想成果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后来工业发展的方向、道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3.
清末时期“实业救国”的浪潮推动了我国实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大省,浙江实业教育虽然开全国风气却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中。其原因主要在于缺少较强的政府推动以及地方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充足的经费来源。但其重视女子实业教育,立足地方经济、为地区发展服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随社会发展作出动态调整的办学特点,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留下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高等工程教育与实业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地方工科院校为视角,探讨地方高等工程教育与区域实业发展问题,探讨地方性本科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责任和发展模式,阐述“实业与教育应迭相为用”,即以实业发展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础,用高等工程教育来推动实业的发展,和“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思想,试图为解决当今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些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謇一身兼有儒生、状元、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领袖、地方自治实践家、政府高级官员和资本主义企业创始者的身份与经历. 后半生, 他投身实业, 热心教育, 坚持不懈地提倡、试验、推广实业教育. 1917年5月6日, 还参与知名人士48人在上海签名发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 张謇以"实业兴教育", "实业与教育相互依存", 为近代实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财富, 在实业教育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恽代英早期的经济思想深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倡导发展实用型的职业教育和“力行”观.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恽代英的经济思想就完全倒向了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出发,分析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类问题.大革命失败后,恽代英的经济思想再次发生转变,主要是揭露和批判国民政府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的经济政策.恽代英经济思想的演变路径,深受近代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目的是探索一条合适的救国救民之路.  相似文献   

7.
熊希龄的实业教育思想,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创办各种实业学堂和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实业教育活动,以达到为实业界输送人才和营造发展实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的目的.其本质是一种维新思想,是基于本国国情基础之上的对日本和西方各国实业教育经验和成果的借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年(1901-1911)许多报刊杂志大力宣传实业振兴思想,实业振兴成为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报刊舆论阐发的主要问题一是关于振兴实业的重要性,二是关于振兴实业的措施问题.报刊舆论认识到20世纪是实业竞争的时代,中国已处于世界经济竞争的中心点,振兴实业已成为中国的救亡之术、富国之基、强国之要道,将振兴实业提高到了救国救民的高度.同时报刊舆论提出的全民动员,政府应奖励大资本、保护小资本、建立股票市场等实业机构、建立中外合资企业、订立经济法规等主张都是1895-1900年这个时期所没有的,对银行、实业教育和发展交通事业等方面的认识也比前一时期更具体更深入.实业振兴思潮的宣传和扩展,对于启发民意、促进晚清政府重商政策的出台、振兴工商业者的责任意识和工商实业的发展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从大局出发,大力支持甘肃省的贸易经济发展,间接推动了甘肃省商业经济和实业经济的起步。随着谷正伦入主甘肃,依据当时甘肃省的贸易经济环境,制定经济发展纲要及举措,基于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考虑,将财政开支后的余款成立甘肃省贸易公司,以发展地方经济,调剂地方物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高校的最大特点是地方性.服务社会、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对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范围与路径的领解,是地方高校实现为地方服务的前提;强化服务地方的理念、建立健全服务地方的机制,则为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提供了保证.地方院校把服务社会作为主要职能,在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生存根基,对于增强办学活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英国法律传统与中世纪地方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素有“地方自治之家”的称号,这应当追溯到中古时期的英国社会生活。在英国,国王利用普通法对地方社会进行管理,同时地方政府在处理地方公共事务上事有较高程度的独立性。形成中古英国地方社会自治的原因与其法律传统密切相关。英国的法律传统在本质特征上体现着权利的概念,保护着主体的权利。中世纪英国地方社会的自治制度莫定了近代英国地方自治政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的新县制是以孙中山的“县自治”学说为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是将保甲融入地方自治,健全基层组织,以强有力的保甲组织来推动地方自治。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民党的基层政权,加强了国民党在基层和农村的统治,也有利于国民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抗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郑茂刚 《培训与研究》2007,24(8):99-101
在国家与农村关系的制度框架下,从政府与乡村社会两个层面和"官治"与"自治"两条主线考察,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呈现出一条自治化(县政乡治)——行政化(乡政治理)——行政化与自治化并行(乡政村治)的变迁轨迹。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逻辑影响深远,以至我们改善乡村治理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脱离"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抑或半熟人社会这一历史基础及其演变,都不能不重视乡村治理单一行政化的近代特征及其教训,都不能不肯定村民自治这一具有民主价值的当代元素。  相似文献   

14.
中日地方自治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自治自20世纪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推动下,地方自治取得长足发展。地方自治思潮从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历经百年,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本文试对中日地方自治制度的共性及差异方面进行梳理与比较,指出日本地方自治对我国的启示,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地方自治制度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欧盟的辅助原则、接近性原则、比例适度原则在欧洲地方自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原则对中国地方自治的发展与完善具有启示性意义,中国可以在培育地方自治理念、法制化地方自治原则与规则、推进民主责任制、提高公民参与度、改革地方财政体制、增强地方自治政府的权能以及构建多元配套机制等方面进行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6.
英国是地方自治之家,与英国的其他制度一样,它的地方自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从地方政府的管理机制与地方社会的治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理清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7.
诺那事件是民国时期藏族活佛诺那凭借中央政府支持,于1935年10月在康北发起的反对川康地方实力派刘文辉,欲实现其"康人治康"的地方自治主义理念的地方政治事件,同时也是蒋介石暗地授意支持地方民族精英通过发动政变,削弱地方势力,达到控制西南的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县以下基层政治从传统的乡族自治向现代民主宪政意义上的地方自治转型,肇始于清末宪政,历民国而不辍。"溶保甲于自治中"的新县制,是南京国民政府在总结前期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基层政治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新县制时期(后苏区时代)的赣南,进行过大规模的基层政治转型制度建构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以为,大多数学者对新县制乃至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政治转型的评价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9.
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地方自治理论,并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民权思想。其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是开民智、兴绅权、设议会,目的是为了实现君主立宪。保卫局、南学会、课吏馆的设立则是其具体形式。在我国近代史上,黄遵宪的地方自治思想代表着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过渡的一种制度设想,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对中国政体的有益探索。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其地方自治理论的先进性和缺陷是同时存在的。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的形成直接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地方自治理论,结合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民权思想。其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是开民智,兴绅权,设议会;目的是为了实现君主立宪;保卫局、南学会、课吏馆的设立则是其具体形式。在中国近代史上,黄遵宪的地方自治制度代表着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过渡的一种制度,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对中国政体的有益探索。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其地方自治理论的先进性和缺陷是同时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