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过有道德、有尊严、有品位的生活。它必将穿越狭窄的课堂空间。回归到德育生成的广袤沃土之中,回归到生活中去,回归到生活的本源中去。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当然就是要回到当前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中去。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让德育回归生活,把生活还给孩子,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这就对我们的德育工作提出了精确的要求,即我们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因此,我们在发挥地方德育资源教育效能过程中,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3.
道德来源于生活,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回归到儿童的真实生活中去,让儿童在具体的真实生活中感知道德,获得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建立在德育基础上的融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于一体的一门学科,因此,  相似文献   

4.
周自逸 《吉林教育》2008,(17):43-4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设置为主。新德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主体性德育目标——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德育课程内容生活化,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结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德育教学方式关注体验性教学,重视德育实践活动,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回归生活"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界的推崇,并逐步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去,体现在道德教育领域就是"生活德育论"的提出及其指导下的新德育课程改革."生活德育"理念引发的热烈讨论,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就笔者所见,系统地论述"生活德育"的专著并不多见,高德胜博士的新著《生活德育论》,为我们了解"生活德育"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曹红燕 《生活教育》2014,(11):94-95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笔者就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有多少人为了我……》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通过溯德育之源:让教材对接生活,可以通过丰德育之形:让活动还原生活,最后可以撷德育之果:让实践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传统德育缺失的基础上,对学校德育的走向进行探析,德育本应源于社会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鲁洁教授指出:"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它的生活化只能是它回归生活世界的一个前提条件,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生活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德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大力开发"现实性"的德育课程资源,让德育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  相似文献   

9.
按照生活德育理念,德育应以儿童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无论是课首引入、课中展开和课尾处理,都应体现开放性的特点。下图即德育生活化教学流程:体现“回归儿童生活”的理念课首导入课中展开课尾延伸递进至下一次课唤起、激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生发体验和感悟延伸到课外、家庭、社区及更广阔的生活舞台去表现、展示道德行为,体现德育的生活化借助延伸、增长、扩充生活经验,为新的学习提升水平摘自《教学与管理》德育生活化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0.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历史与社会》课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往往容易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就必须让课堂教学重新回归生活,要让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1.
毋庸讳言,我们世界就是一个“数学”的世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主要来源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不断体验。让数学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是我们数学教师在新课程实践的的深刻感悟。本文以《确定位置》教学为例,谈谈让简练的数学回归生活,以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方禄安 《考试周刊》2009,(21):118-1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标准的基本线索就是回归生活。这一核心理念不仅仅是体现在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品德教育观,在品德教育方面坚持生活德育的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品德与生活、道德学习与生活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13.
观点集粹     
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鲁洁(南京师范大学)德育课堂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不是仅仅使人去认识一个事实世界,更为重要的职能是指引人们进入意义的世界。德育课堂是一个探索生活意义的课堂。它要使儿童逐渐去理解和体验: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中的我是有价值的。它还  相似文献   

14.
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人过有道德、有尊严、有品位的生活。它必将穿越狭窄的课堂空间。走回到德育生成的广袤沃土之中,回到生活中去,回归到生活的本源中去。小学阶段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当然就乓要回到现代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5.
德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就是要在品德与生活、社会合并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课程回归到人自身,回归到儿童的生活当中,重新赋予它以应有的魅力。回归于人和回归于生活是同一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就是他的生活,没有离开生活的人,当然也不会有离开人的生活。我们在更多情况下讲回归生活,是因为这一提法避免导致人的抽象化,理解到每个人都是具体生活的人。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从新教材进入试验区到现在时间不久,就它已得到的肯定来看,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极具魅力的课程。笔者认为其魅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胡金木在《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生活德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旨在超越“唯知识化”“泛政治化”“去生活化”的德育,引导个人过有道德的生活。虽然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共识,但人们对德育与生活的关系还不甚清晰。人们对生活德育倡导什么与否定什么,尚存在渚多误识。  相似文献   

17.
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展后,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名称由原来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改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与生活》,新增加了《文化生活》。这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课程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思想政治课  相似文献   

18.
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社会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德育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因此,德育教师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德育课堂,将德育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品味到理论的精妙,从理论中感觉到对生活的指导。本文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阐述如何让德育课教学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20.
生活德育是新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生活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让理想化、政治化、封闭化的德育重新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注重发挥道德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让德育主体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自主、自觉、自动地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生活德育理念有助于提升德育效能,拓展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德育建构的核心观念是:首先,实现从德育的理论与知识教育环节向实践与生活环节回归;其次,德育必须突破并跨出学校教育系统而向整个社会回归,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最后,改变传统道德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弊病,向着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的德育观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