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可能考虚词“其”文言虚词最需要注意从未单独设题考过的“其”字,该虚词几种用法的辨析是难点所在,也正是文言语感强弱的试金石。首先,“其”作代词用时要能区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对于后者,还要能区分单纯替代人或事物的用法和表领属的用法。其次,要能区分作语气副词和作句中衬字(或词尾)的用法。至于“其……其……”配合使用,表示选择,也当注意一下。“其”字还有一种用法需要注意,即作假设连词“假使”“如果”用。二、文言翻译切忌望文生义文言翻译题采用主观表述形式,2002年是第一次,主要考查了宾语前置兼反问句式和省略介词宾…  相似文献   

2.
谈“一”字     
“一”字虽然字形简单,但它却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一”字的基本用法:一是它独立为字的用法;二是它作为构字部件的用法.“一”字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有实词的用法,也有虚词的用法.当实词用,有数词、形容词、动词等用法,当虚词用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用法,情况比较复杂.“一”字作为构字部件使用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形声字的形旁,二是作指事字中指示性符号使用.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含有“像”字的句子,不少同学的大脑中马上就会跳出“比喻句”三个字。其实“像”字的作用除了表示比喻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用法,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2001年湖北省仙桃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阅读题中有如下一题: 下边加点的字与“亲戚畔之”的“畔”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相似文献   

5.
对“者”字作代词和助词两种情况进行辨析,通过大量的语言实例来准确定位“者”字的词性和用法,具体分析判断句中的“者”字的使用情况,从而使我们对文言文中“者”字的使用情况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和掌握。  相似文献   

6.
“比”字为小学数学题中所常见,但意义、作用不一,各有其特点及用法。总的来说“,比”是比较的意思。现就数学题中“比”字的作用,谈谈个人的浅见。一、用“比”字区分大小数低年级教材首先出现“比”字结构的简单题。如“5比3多几”、“3比5少几”,是指这两题中“比”字前后的两个数相比较,即“5与3比”、“3与5比”,从而达到分清大小数的目的。从比较中可以看出,5比3大,3比5小,则5为大数,3为小数。两题表述形式虽不同,但其实质无异,均求相差数,不管顺向、逆向,其关系式均为“大数-小数=相差数”。此后,教材又出现了稍复杂的“比”字结构题…  相似文献   

7.
“也者”式与“者也”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形式,但二者用法差异很大。弄清它们的用法,对阅读古书,准确理解文意,不无裨益。 一、“也者” 在“也者”式中,“也”与“者”均为语气词,属语气词的连用。我们知道,作为语气词,“也”字用于单句或复句的内部,表“顿宕”语气;“者”字用于单句或复句的内部,表“提顿”语气。二者连用,以加强“提顿”语气。  相似文献   

8.
“比”字为小学数学题中所常见,但意义、作用不一,各有其特点及用法。总的来说,比为比较而已。现就“比”字结构的数学题谈谈我的浅见。其一,用“比”字区分大小数低年级教材首先出现“比”字结构的简单题,如,“5比3多几”,“3比5少几”。这两题中的“比”字是指两个数相比较,即“5与3比,3与5比”,通过比较,达到分清大小数的目的。从比较中,显而易见,5比3大,3比5小,则5为大数,  相似文献   

9.
知识卡片     
《小学生》2006,(4):I0011-I0011
“啊”字是我们最长见也是最熟悉的字, 可是要说起它的用法和读音,很多同学却不一定清楚。“啊”字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做叹词,另一种是做助词。“啊”字做叹词时,有四种读音:  相似文献   

10.
浅说“通假”与“破读”之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敢泽 《语文知识》2002,(10):19-20
2001年湖北省仙桃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阅读题中有如下一题: 下边加点的字与“亲戚畔之”的 “畔”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大楚兴,陈胜王。 揣摩题目,所举“畔”字为“通假”用法,故考生务必对题中的四个备选项采用求同辨异的方法,剔出其非“通假”用法的一项。然而备选支中四个带点字都改变了本来的读音,涉嫌“通假异读”。这就未免使部分考生感到扑朔迷离,如堕五里烟云而“胡乱判案”;有些考生虽然用排除法推得正确结果,但也不一定明了个中缘由。解答此题,关键在能辨明“通假”与“破读”。怎样区分呢?下面略作浅述。  相似文献   

11.
先请看一道文言翻译题: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丧之”二字下面的符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上题为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黑龙江、吉林、广西等地)第11题中的第(1)小题。题中“使群臣丧之”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治丧”。“为动用法”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主要有三种情况:一…  相似文献   

12.
匡吉 《语文知识》2003,(10):36-37
1.《虎丘记》:“布席之初,呕者百千。”课本注:“[呕者]唱歌的人。”释义无误,但“呕”字既没有注音,也没有单独注释,极易产生误解。查《现代汉语词典》,“呕”字只有一个读音,是“吐”的意思,如呕吐、呕血、呕心沥血,与“唱歌”义毫无联系。倒是“讴)”的第①义项便是“歌唱”,如讴歌。虽然口字旁可以表示“声由口出”,如  相似文献   

13.
《祭十二郎文》文中“,其”字先后出现了33次,既可作代词、副词,又可作连词、助词,几乎涵盖了“其”字的所有用法,文章成了能体现“其”字用法的集大成者。具体情况如下:⒈作代词,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2)第三  相似文献   

14.
“者”字语法功能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语文言虚词“者”的演变。不仅考察了它在《诗经)中作结构助词和构成“者”字结构的基本用法;更侧重考察了它在秦汉以后用法更为特殊、复杂的情形。汉语中“者”字的语法功能从简到繁,从不完善到完善,又从盛而趋向于衰。  相似文献   

15.
楚简“史”、“弁”二字构形多有相混,释读颇有异议;辨析时除从形体上着手外,还应把其用法结合起来:记录“史”系词语者为“史”字,记录“弁”系词语者为“弁”字。  相似文献   

16.
本探讨古代汉语中的指代性副词“相”、“见”的几种用法特点和“所”字的多种词。性,用法以及特别指示代词和动词,介词组成的词组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系词“是”字逐渐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者拟对《洛阳伽蓝记》一书中的“是”字进行初步分析,认为“是”字在这一时期仍具有系词、指示代词两种用法,并产生了多种活用法。而用作形容词的“是“字则较少见。  相似文献   

18.
钟瑛 《语文知识》2003,(3):36-37
《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12日第1版有篇《棒杀浮躁,惟诚信是》的时评。题中“惟诚信是”该作何解,实难揣摩。费解之处在一“是”字。“是”的意义和用法一般有三种:①代词,义为“这”“此”等;②形容词,义为“对的”“正  相似文献   

19.
“所”字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名词,当“处所”讲;一是辅助性代词(有人称为助词),通常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使之成为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两种用法之间有联系,后者是由前者虚化而来的。此外,还有一种“所”字,独立充当句子成  相似文献   

20.
《<论语>六则》“思考和练习”在谈到“而”字的顺接和转接用法时,曾这样写道:“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这里的‘而’字同白话里的‘可是、但是’相当。”我以为似可商榷。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两个“而”字虽都表示转接,但在句中的作用却并不表示转折关系,而是表示假设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用法。“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分別表示两种假设条件,“罔”、“殆”则是在这两种假设条件下出现的情况或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