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篇讲到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做到“六要”,本篇讲“六忌”。 一忌只关心生活和分数,不关心心理健康 先谈谈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只有同时具备健康躯体和健康人格的人,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因此,它提出了“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口号。 据北京市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门诊疾病构成统计:儿童心理障碍患者1993年占67.71%,1994年占80.77%,1995年占90.78%,成直线上升趋势。专家预测:21世纪将出现心理障碍大流行。 现代社会的复杂和竞争,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使心理承受能力的增长高于社会发展对它的要求,才能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家长要从小注意培养孩  相似文献   

2.
人所进行的一切社会实践,都离不开心理活动。学校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有专家做过一项统计,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在校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枯燥的数字反映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同时对青少年也有个启示: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欠佳的青少年中,有相当多的人表现出来的只是轻微心理失调而非心理疾病。因此,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更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4.
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要有健壮的体格,还要有健康的心理。但不少家庭对孩子体格健康非常关心,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往往重视不够,甚至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违背儿童心理发育的规律,导致孩子心理异常,成为“问题儿童”。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过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容易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的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6.
汤丽艳 《中国教师》2013,(Z2):86-8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中山医。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比较良好的环境下成长,能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在以往的幼儿成长研究中,专家都过于重视孩子的智力研究,从而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最终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得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成长,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家教中如何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学习以及行为习惯,似乎并没有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关于这个问题学校老师说:家庭应当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8.
论教师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影响学生的言地和学习质量。在教师身上的任何心理衰弱的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一个家长心理的健康至多影响一两个孩子,而且孩子不只一个家长,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还可以得到其他心理健康家长的促进或补偿性影响。而一个教师,特别是一个班主任教师,心理如有缺陷会影响一个班级甚至几个班级。在生活实践中我们不发现,有些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教师的某种心理影响,终生都打着这种影响的烙印。为此,我们认为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会造成学生心理,品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失衡发展。所以,保证教师心理健康就显得极为重要。它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对教育产生的作用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具体的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师心理健康的形成,还有教师本人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构成其心理健康的直接动力。社会和学校是外因,是条件,教师本人则是内因,是根据,二是构成教师心理健康的客观条件和主观依据,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同等重要。身体有残疾,但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也会幸福生活的,甚至还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才会走向极端,给自己、家人及社会造成危害。家长们要转变观念,不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叶一宽 《家教世界》2013,(10):52-53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在一般情况下,其心理发展是正常与健康的,但由于受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发展的限制,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社会等现象,因而形成种种心理问题。目前,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关注的焦点。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引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注意和重视,及时发现他们不健康的心理苗头,并从学习生活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1.
健康是人们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重要条件。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人的心理健康,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等原因,不易确定,一般来讲,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敏锐的智力、坚强的意志、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稳定的情绪,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对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美国加州心理研究所德博拉罗斯爱博土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每天可以慢跑八公里和摄取各种健康食品,但是同亲属或同事发生一次争吵就能毁掉他几天生活的质量。”可见,心理健康多么重要。因此,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家庭教育关注的焦点,为孩子从小创设健康、积极、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成才立业之本。健康的心理能促进青少年个性的良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反之就会形成不良的品德,甚至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现上升和低龄化趋势,究其原因,大多与他们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环境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是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最持久、全面,也最深刻。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良的家庭教育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畸变。一、错误的教育思想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首先,父母的急功近利思想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应试教育使不少家长盲目追求分数,忽视了孩子的心灵成长,而父母的生活态度和看法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如果父母在乎分数、名次,孩子就会学会追名逐利;如果父母在乎孩子的思想品质培养,孩子就会轻松自在地健康成长。但生活中往往存在这样的家长,孩子的分数、自己的面子远比孩子的成长重要。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中学要上重点的,大学要考名牌的”。在家长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孩子极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  相似文献   

13.
秦秋云 《成才之路》2012,(16):21-21
正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之一。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来抓。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进行榜样教育,促成角色定位理想和信念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人的心理发展与完善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吴全华 《广东教育》2011,(12):32-32
人的心理状况与环境密切相关。可以说人的生活环境怎样,人的心理状况也就会怎样。良好环境下,人的心理总体上更为健康;不良环境下,人的心理总体上更不健康,心理疾患者更多。当下,高中生(这里指普通高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最不利于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环境,而且是整个社会环境中最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之一。我国整个基础教育普...  相似文献   

15.
正如植物的成长离不开水与阳光,孩子的成长也离不开物质和心理的营养。心理营养与衣食住行等物质供给同样重要。我们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我们也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为您解读孩子成长所需的心理营养素,帮助您养育一个健康、阳光的少年。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每个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孩子的身体健康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关心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却往往被忽视.成人能够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本文将围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校园里.我们的老师顶着“师魂”的光环却背负着巨大的心理负担。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对教育期望和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和身体健康水平下降。教师的心理和人格健康不仅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有着重大影响.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因此。我们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应该给予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怀,给教师心灵创造永远的春天。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关注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的基础,构建合理、积极的社会关注策略是推动社会关怀体系,提升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社会关心是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提升的动力,故应健全社会关心体系,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构建健康的校园信息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发展自我关心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关心氛围。社会关爱则是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提升的保障,学校关爱可获得更好的自我实现,家庭关爱可获得更完善的心理成长,同伴关爱可获得更愉快的生活体验,自我关爱可树立良好的生活形象。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父母给予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却较少,加上学校里也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现象,导致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不健康问题。教师要通过创设外部环境、构建心理环境、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交往机会等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以促使儿童在快乐的童年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孩子从《思品与社会》中认识世界和自己,感悟成长的喜怒哀乐。孩子是否能健康地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思品与社会》教学时,要很好地去把握心理素材.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提高孩子的认知.让他们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