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同为乐府古题,又均有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但因作者的个人才情、生活遭遇不同,两首诗在音乐描写方面呈现出迥异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李贺《李凭箜篌引》一诗,其对“十二门前融冷光”的注释为:“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笔者认为不够恰当,释为“优美动听的乐声消融了长安城的寒光冷气”为好。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对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清人方扶南有“摹写声音至文”、“李足以泣鬼”的评论。确为至论。李贺以其浪漫才情和瑰丽想象,营造了一个幽奇神秘的意境。对于无形抽象、稍纵即逝的音乐,李贺以实写虚。重在效果的渲染.亦真亦幻,突出了箜篌声鬼泣神惊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一篇描写音乐的奇作。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侧重于对其音乐描写的研习,而对其修辞手法运用的丰富性讲解则不是很多。笔者力图对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集中探讨,便于同仁教学中参考。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一种储存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声音只能存在于一瞬间,但是它在人心中留下的印象却是永恒的。音乐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想要用文字将它的艺术感和精妙之处描述出来是很困难的。但是唐代诗人李贺就用一首《李凭箜篌引》将自己听箜篌演奏的感觉精确的描述出来,李贺的这首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起被称为"摹写声音之...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方面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可谓异曲同工 ,尽得其妙。正是音乐和文学完美无缺的结合 ,使得这两首诗得以闪烁着璀璨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7.
《李凭箜篌引》作为李贺诗歌的代表作,意象跳跃、意境诡谲,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为了提高学生鉴赏李贺诗歌的水平,文章以《李凭箜篌引》为例,采用自读、讨论、表达、吟诵等小组学习方式,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三册李贺《李凭箜篌引》课后注释:“箜篌引,乐府相和歌旧题。”这一注释不够准确,其中的“箜篌引”当为“引”。利用乐府旧题写乐府诗,始于汉末建安时期,多用歌、行、曲、引、吟、谣等。徐师曾《文体明辨》:“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其放情长言,杂而不放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曰曲……”隋唐及隋唐以后,以乐府体写诗一直很流行。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和张籍等,都有许多乐府名篇。他们都不过是用乐府古题,学习古代民间乐府歌辞的‘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形式上不拘字数不  相似文献   

9.
10.
"高效"课堂一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但实践的效果却并不显著。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李凭箜篌引》为例,来谈日常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主要从目标设定、提问方式、小组讨论、内容安排等方面来改进课堂上的一些"低效"做法,以促进教学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1.
余永梅 《考试周刊》2014,(36):10-10
本文分析了两首诗对音乐各具特色的描写:《听颖师弹琴》中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写音乐,如比喻、联想、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再现了美妙的音乐,赞扬了琴师技艺的高超,风格自成特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以意境的奇瑰取胜,体现其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诗中作者用了比喻、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夸张,超出于常情之外,真正体现出了他的浪漫主义、想若天外的艺术风格。这两首诗各擅其妙,情味各一,实为音乐诗作之佳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当代筝乐作品的不断涌现,有一部分作曲家选择以古诗词为写作背景进行筝曲创作。笔者选择以筝曲《箜篌引》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古筝作品与同名诗篇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准确的以深层体验来诠释乐曲,探究在乐曲演奏中应注意的文化内涵,达到音乐与诗意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3.
音乐、能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心灵的抚慰,而一篇描写音乐的优美篇章,更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让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人教版第三册巾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都是捕写音乐的杰作,现将这两篇诗歌中的音乐描写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朱素新 《教育艺术》2008,(10):61-62
音乐王国里,乐曲广袤的欣赏空间为听众提供了不尽的想象,也为诗人们奉献出一片辽阔的描绘天地。中唐诗人李贺的名诗《李凭箜篌引》所展现的,就是一个变幻无穷而美妙多彩的音乐世界。  相似文献   

15.
李贺(公元790—816),字长吉,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他是李唐宗室的旁系子孙,但家境困窘。因避父讳不得应进士考,抱负莫展,仅作了三年九品小官奉礼郎,穷愁潦倒,只活了二十七岁。他的一生虽然短促,但在诗歌创作上却放射出奇异的  相似文献   

16.
朝鲜与中国有5000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公元前11世纪,中国商朝文化就传到朝鲜。公元一世纪初,就有朝鲜人背诵《诗经》、《书经》、《春秋》等中国儒学经典。《箜篌引》是朝鲜古代文学中唯一传世的最早的古典抒情诗,不论其诗题、诗语、韵调、风格,还是内容、情感,乃至表现手法都受容于汉乐府。  相似文献   

17.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李贺《李凭箜篌引》里的名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0世纪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总括起来有五种:  相似文献   

18.
一个秋高气爽的清晨,清冷的晨雾还未消散,长安城一处高台上,静静地放着一只箜篌。这箜篌制作精良,一根根吴地所产的丝弦,在清幽的晨光中闪着冷冷的清辉,那蜀桐做成的琴身,发出柔和高雅的光芒。一只白皙纤长的手轻轻在琴弦上拨动,那丝弦顿时发出优美的乐声。  相似文献   

19.
《箜篌引》作为古代朝鲜族的著名汉文诗歌,具有重要的文学艺术价值,且对后世许多著名诗人的乐府创作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通过文艺审美的视角切入,深刻透析作品中包含的人物意象及其行为,并反观后世著名诗人的同名继作,会发现这则传说的民间叙事背后所隐含的道家神仙信仰,这对于探讨中朝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把自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因而鉴赏《琵琶行》,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诗句是绕不开的教学重点,而末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赏析则是重点之中的难点。对这一难点。我主要采取对比赏析、涵泳品味等方法加以突破,引导学生鉴赏“悄无言”与“秋月白”之妙。[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