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佛经是《般若经》,而《金刚经》则一直被学界认为是《般若经》的总纲,历代佛家诸大师纷纷论疏《金刚经》,如开善寺智藏、嘉祥寺吉藏等。天台智顗也著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一卷,《疏》中智顗以"无所有"为总纲,用"三观三智"、"二慧三转"及"无所有、不无所有"论疏了"般若"、"波罗蜜"及须菩提与世尊的对话,充分显示了天台宗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2.
从南北朝至明、清各朝代刻写、书写《金刚经》蔚然成风,佛经促使书法的发展,书法弘扬了佛法,特别是《泰山金刚经》刻石书法,结构疏朗空灵,笔势奇古雄秀,体在隶楷之间,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佛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敦煌文献及历史典籍,对鸠摩罗什译《金刚经》之三十二科分产生的年代、流变及其作者进行了考证,提出了流变分期的依据,并做出段落划分、添加标题、普及流通三个时期的合理划分。  相似文献   

4.
《金刚经》从佛陀对阿傩"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问题出发,延展出佛对世界与宇宙的辩证认识,详尽论述了"应如是降伏其心"的方法论,提出成佛破空的工夫修养路径。《金刚经》的辩证思想从否定之否定立论,认为诸法无常,缘起性空,一切此在之存在都是不稳定的实体,因缘果业循环往复,构筑了人生的苦难与沉沦。超脱苦难的辩证方法在于智慧得到解脱,不执著偏固于任何事物,一切"假有"背后皆存在真实不虚的"实相",对这种实相的认识与参悟,是自我参悟的方便法门。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金刚经》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角度,采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金刚经>信仰在唐代的演变和发展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现存多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三十二品,计5176字。就邯郸大名尚存的《金刚经》碑刻,通过碑刻年代、大小、背景、部分碑文内容等方面介绍,从书法角度阐述石刻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对元赵孟頫艺术成就和对后世影响进行略述。  相似文献   

7.
《金刚经》是佛教般若类的重要经典,历来为之作注者甚多,"川禅师注"是其中较有特色且比较重要的一种。从文献记载及此种注文的年代与写作风格特征等方面考证了为《金刚经》作注的"川禅师",是宋代的冶父道川禅师,并评价了川禅师《金刚经注》的禅宗特色及其地位影响。  相似文献   

8.
崇经活动是唐时民众世俗佛教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当时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刚经》在其中的突出地住值得关注。本文对唐朝民众崇敬《金刚经》活动的主体、形式、轨仪、目的与经书的关系、时代背景等方面作了初步分析,指出是禅宗的兴起促成《金刚经》在民众中的流行,并影响推动其他佛经的民众崇持活动,最终使崇经这种古老的佛教信仰形式成为唐时民众世俗佛教生活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因此,禅宗不是阻碍佛教世俗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献里有众多的《金刚经》译本,译者是12世纪中叶的西夏僧官鲜卑宝源。他最初译出的是唐代沙门宗密以《傅大士颂金刚经》为基础的注释本,旨在服务于僧侣的考试,后来为方便普通读者受持,他又为夏仁宗的法会准备了一个节略本。这个节略本删除了宗密的科判和傅大士的“颂”,但是保留了傅大士自撰的卷首和章题。现存的西夏文《金刚经》都是节略本,未见古来最流行的鸠摩罗什本为基础的夏译,这反映了佛教著作在流传过程中渐趋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金刚经》自被译出,便广受关注。唐代社会对此经的关注度极高,延续了唐以前的《金刚经》信仰。唐代社会的《金刚经》信仰表现较为世俗化,各阶层人士对《金刚经》加以敬奉,信受、奉持、广为人说,将其视为佛教偶像,以求获得《金刚经》的庇护。唐人崇信《金刚经》,具有积极入世的心态,创作了大量的《金刚经》俗文学作品,即《金刚经》灵验故事集和《金刚经讲经文》。前者是记载《金刚经》护身功能的故事集,后者以片面化取义的方式,对《金刚经》经文做出世俗化解义。这两类俗文学作品均吸纳了入世观念,使唐人对《金刚经》的解义和使用从利身需求出发,关注生命、报应等来自个体的主观诉求,使《金刚经》在唐代的接受,体现出入世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4.撇 撇画,古称掠画。典型掠笔为左下行笔画,常与右下行的波磔(即捺画)构成左右分背之势,成为成熟隶书的主要特征。这种撇捺分张的体势,两画之间的谐调关系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论《金刚经》的“无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住"思想在<金刚经>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拟通过分析和阐发<金刚经>"无住"思想及其在佛法以及修行中的表现和思想进路,希望能把握<金刚经>这一佛教重要文本的思想意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优秀文化的外宣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这其中,《金刚经》就是中国优秀文化典籍外译的成功案例。它的两部英译本——爱德华·孔兹本和宣化上人本,在美曾引起接受热潮。前者引发了禅在美接受的开端,后者引入的中国禅促进了《金刚经》的在美流布。两部英译本的对勘,是以《金刚经》为代表的中国优秀文化在英语世界、特别是美国的宣传策略和接受路径,为现今"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写法有两种:①上开下合式,如“羲”(义)字,左点如左侧点写法,逆锋入笔,轻按调锋后右下行,至长收笔,顺势写存点,其写法如短撇。②上合下开式,左上点如①之右上点,右上点如①之左上点,总之仿佛与①易位,如“尊”字。  相似文献   

15.
16.
达摩以《楞伽经》传授心要,而弘忍改易以《金刚经》相授。这种变革,主观上说明了弘忍的独立思考能力,客观上则与修禅主体、禅学内容、禅修方法、持经效果等有关,从中亦可看出南北两宗分化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7.
反捺 如同长点。其写法是逆锋人笔,边右下行边按笔,然后边提边行,至收笔处回锋收笔。但仔细分析,每一个字的提收位置多有不同。这正是它们的变化之处。如“於”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同经异译的角度对六个汉译本《金刚经》的佛教词语进行比较研究,将其分为语音造词和语法造词两类,并分析异文成因。  相似文献   

19.
戏剧的生命力究竟何在?戏剧是否已经衰亡?这些疑虑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然而,戏剧这门高雅的舞台表演艺术不仅在艺术史上举足轻重,在文学史上更是功不可没。戏剧丰厚的文化积淀更决定了它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译《金刚经》的被动态是印度-梵语的佛教经典翻译带到汉语的产物,涉及到梵语与汉语之间的语义和形态转换,并包括印度-中亚语言与汉语差异的调和.在玄奘的《金刚经》翻译中,运用了少量的被动态,包括“为+V(动词)”,“所+V(动词)”和“可+V(动词)”等形式.被动态表现出鲜明的印度-梵语的言说方式及力量,丰富了汉语的句式型态.同时佛典的汉译也促使了汉语的非自然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