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章》2007,(12)
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从单纯地以数学知识技能为目标导向转变成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为目标导向,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现代数学教育的这种深层发展,迫切需要研究如何打磨细节。  相似文献   

2.
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从单纯的以数学知识技能为目标导向转变成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为目标导向,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活用教材,将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融于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激活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猎奇欲望,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蕴于生活,让数学课堂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是一种享受,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数学学科改革从单纯的以数学知识技能为目标导向,转变成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为目标导向,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的综合素养的体现。以数学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捕捉细节,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打磨细节,有效教学的灵魂。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捕捉细节、打磨细节,从细节出发给予学生肯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科学建构知识体系,让课堂充满活力,精彩不断。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技术,坚持以计算机为核心,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基于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现状,指出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小学高段数学教学质量的作用,通过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应用设计、开发和应用数学教学资源,实现信息教育现代化。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学生为主,结合新授展示课、数学能力提升展示课与知识巩固展示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全方位应用,着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有针对性地提高数学知识技能,为提高小学高段数学教学质量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地扩大,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了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应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传统的数学教育正在向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宗旨的能力教育转变,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高职数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遵循"面向专业需求,融入建模思想,淡化严密形式,注重应用能力"的指导思想对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育研究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建立理论体系为目标,另一是以研究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建立体系为目标的数学教育研究,表现为在研究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科体系的基本概念、范畴本身的确实性,更多地关注概念与概念之间,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多地关注这门学科体系的严谨、完整和包含性.以问题为导向的数学教育研究表现为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现实数学教育问题,把解决现实数学教育问题作为研究的中心任务.问题研究和构建体系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截然对应的.问题研究有助于建构体系,建构体系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认识、理解、解决.为此,必须改变我们的研究思路:少谈论一点理论体系,多研究一些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一种重要能力.中学数学能力培养的目标已成为中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1912年至今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数学能力培养的目标为依据,梳理其发展变化过程,并对它的发展变化进行比较研究,针对其中的变化细节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与推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教学实践的指导依据,这也使得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下功夫。"数学运算"素养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数学基础能力和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小学生而言培养数学运算素养能够夯实数学运算基础,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为此文章以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运算教学为例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构建小学数学高校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尤爱华 《成才之路》2010,(24):20-20
一、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及要求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它不仅重视师生之间互动,而且强调师师互动。更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活动为主体形式在评价目标上。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理念。  相似文献   

11.
禹新颜 《考试周刊》2014,(50):73-74
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智慧。精彩的数学课堂,呼唤细节来装点,有效的数学课堂,更应从关注细节开始。关注预设细节,有效突破难点,捕捉精彩细节,促进有效生成,关注课堂调控细节,在评价中激励学生,反思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提高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2.
为实施数学教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育目标,数学教育应力图创设一种适宜生命生长的生态的、绿色的环境:氛围放松、关系和谐、心灵自由、对话、合作;数学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自发性,让儿童自然发展的原则,数学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现代数学教育倡导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态数学,那种远离生活和自然的数学教育、对智慧没有挑战性、没有生命气息和不和谐的数学教育是不受师生欢迎的,对生命的生成也毫无意义,因此数学教育的设计应和谐自然,独具匠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吴华 《广西教育》2007,(7A):43-44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课程在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也是新课程理论探讨的一个热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实践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对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应该把握什么原则,以何种方式呈现等问题,有必要作一些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数学基础课教学中应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宝玲 《成人教育》2009,29(3):78-79
从数学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阐述高等职业教育数学基础课教学中应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从而实现以数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驰 《现代教育》2011,(9):37-38
本文针对中职数学课堂种种教学现状,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的探讨,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等一系列观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职业类教育的定位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型、实践型的技能人才,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迫切要求。也正因为学生将来主要要面临就业,所以数学对于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自我培养迫在眉睫。数学应用融入职业高中课程体系是比较适合的,只有实际和实践才会让这种渗透变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正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它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用。数学的教育目标是"以数学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现行教材已  相似文献   

18.
项目导向式数学教学以主体教育思想与人文教育思想为核心,突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育的本质和目标的教学模式.本文以“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为例,运用项目导向式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新天地,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创新的主阵地和学生能力提高的好场所.  相似文献   

19.
2004年秋季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率先进入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标志着高中课程改革在全国正式启动.并将迅速有序地铺开.作为高中数学的指导标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已开始实施,标准明确了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为数学教育发展的方向。新课程的最基本目标是: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当前,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