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  相似文献   

2.
伍子胥在春秋末期史中无疑是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左传》和《国语》都分别加以记载。在《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楚世家》、《越王句践世家》等篇中不仅多次出现,而且所占篇幅也较大。特别是在《吴太伯世家》中,已基本叙述了伍子胥一生在吴的重要活动,诸如自楚奔吴、向公平光推荐专诸刺杀吴王僚、与孙武协助吴王阖庐伐楚、“鞭子王尸,以报父仇”、又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句践、屡谏夫差不要伐齐要先灭越,以及夫差听信伯嚭谗言迫令子胥自杀等。在《楚世家》中则记伍子胥先人伍举对楚王室建立的功绩,以及楚平王信费无忌谗言杀其父奢及其兄伍尚,子胥奔吴,也一笔带过伐楚简况。在《越王句践世家》中重点描述子胥看穿越王句践必报吴仇之心,提出“吴有腹心之疾”,夫差不听,反被赐死。通过以上三篇世家重点记述,使伍子胥的性格、形象以及在吴楚、吴越争霸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刻画,似乎已无必要再为他立专传了。  相似文献   

3.
日暮途穷     
秋风 《课外阅读》2006,(10):47-47
“日暮途穷”这则成语的暮是傍晚;穷是尽、尽头。天快黑了,路途还很遥远。比喻走投无路,束手无策。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春秋后期,荒淫的楚平王无耻地霸占了自己的儿媳,又听信太子的师傅费无忌的诬告,一面派人去杀太子,一面把太子  相似文献   

4.
伍子胥这个名字和苏州密不可分,他对春秋时期吴国的强盛、苏州的建城,立下了不朽功绩,他的事迹至今仍在苏州城乡广为传颂。 伍子胥(?—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他出身在一个世代文臣武将的贵族家庭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史书称他“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定天下”。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的师傅,受到奸臣的诬陷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的哥哥伍  相似文献   

5.
申包胥乞师     
大秋 《课外阅读》2006,(2):38-39
申包胥“一人复楚”的故事,精诚感天,历代传颂,而《左传·定公四年》的记载,则为这一事件在民间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提供了最可依凭的范本。初,伍员(字子胥,楚大夫伍奢之子。)与申包胥友。其亡(逃亡。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伍奢及员兄尚,伍子胥出逃至吴)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同“覆”)楚国。”申包胥曰:“勉(努力)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到了)昭王(楚昭王)在随(随国。昭王十年[公元前560年]吴伐楚,昭王逃亡),申包胥如(到)秦乞(求援)师,曰:“吴为封(大)豕(sh?,猪)、长蛇,以荐食上国(指中原发达国家),虐(为患,为害)始于楚。寡君(对自己国君…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2006,(5):58-58
春秋时代,楚平王听信谗(chan)言,杀了伍子胥(xu)的父亲,伍子胥逃到吴国十多年后帮助吴王打到楚国的都城,报了仇。伍子胥虽然报了仇,但是受到国人的责备。伍子胥内心十分痛苦,说“:我就像一个行路的人,天已经晚了,而路途还十分遥远,不知该怎么办啊!”这个故事后来变成成语“日暮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楚国杰出的军事家伍子胥,性格十分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伍子胥祖父伍举、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都是楚国忠臣。周景王二十三年,楚平王怀疑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6,(3)
春秋末年,楚国有两位贵公子是好朋友,一位叫伍子胥,一位叫申包胥。楚平王时,朝政腐败,君主昏庸,伍子胥之父吴奢因直谏被害,伍子胥也受到追杀,匆匆逃到吴国。出逃前,伍子胥与申包胥告别,他表示一  相似文献   

9.
依据文献记载,就春秋时期伍子胥奔吴后受命筑阖闾城这一历史事件,文章从吴、楚军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视角,分别论述了吴、楚防御性军事文化的积累状况,也从伍子胥的家世、经历及“尝为樊城守”的文献记载中,分析了其与筑阖闾城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伍子胥故里的具体修复意见。  相似文献   

10.
因伍子胥曾攻破楚都,鞭楚王尸,而申包胥有复楚之功,所以历代不少学者认为:楚地不应祭祀伍子胥,楚地伍子胥庙为申包胥庙所传讹。吴地也不应祭祀申包胥,杭州申将军庙所祀者申包胥为伍子胥所讹误。经过考证得出:楚地不仅立有伍子胥庙,而且年代已相当久远;杭州临平申将军庙所祭祀者为春秋时期楚国人申鸣,并非申包胥,更非伍子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著名的小人,他们职轻权微,却长袖善舞,攻于心计,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几乎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楚国费无忌,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一个。楚平王为儿子娶亲,派大夫费无忌前往迎娶。费无忌见新娘美貌,  相似文献   

12.
渔父是《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一个靠捕鱼为生的老头,也是伍子胥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渔父,伍子胥可能在到达吴网之前,就被楚国的军队追杀了,就不可能有“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的壮举了。  相似文献   

13.
春申献计     
楚顷襄王疾病。黄歇言于应侯曰:“今楚王疾恐不起,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不归,则咸阳布衣耳。楚更立君,必不事秦, 是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应侯以告王。王曰:“令太子之傅先往问疾,反而后图之。”黄歇与太子谋曰:“秦之留太子,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太王因变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太子谢病。度太子已远,乃自言于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愿赐死!”王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  相似文献   

14.
伍子胥为楚国人,但后来却事于吴且助吴破了楚,并在这一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后世却多对他树以正面形象。文章对原因作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所见诸注多偏于讲“国门悬”。且引出伍子胥故事,说是悬于苏区“国门”,守卫苏区,如伍子胥之悬首吴都阊门退越军然;或说是悬首“国门”是“看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此二说似皆不妥。试问,如用伍子胥悬首阊门作比,那末,是谁来“悬”呢?是苏区人民吗?对敬爱的陈老总,苏区人民能这样做吗?显然,能这样做的,只有敌人。既是敌人悬其首,其目的  相似文献   

16.
郧县城东、西各有古代所修大堰,灌溉良田万亩,历为地方志所载.明、清朝渠有毁圮用水争讼,地方官则必组织维修或予以调解,并勒碑记之.此类亦为地方志录载.此二渠俗称"盛水堰"、"武阳堰",方志、现存古碑亦用此名.但清末民初,郧县乡间文人将此二堰讹传为公元前506年吴、楚之战时伍子胥追杀楚昭王至郧县时所修,名之为"伍子胥堰".这是误把春秋时古郧县(今云梦、安陆)混淆为今日鄂西北之郧县."伍子胥堰"之说近年在十堰及所辖郧县大盛,但此说不合史实与方志、古碑所载.  相似文献   

17.
《涉江》一文中提到了伍子(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教材对伍子的注释是:“伍子,伍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吴王夫差拘囚越王勾践,他劝夫差杀勾践以免后患。夫差不听,最后令子胥自杀。”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员(子胥)的曾祖父伍参、祖父伍举、父伍奢、...  相似文献   

18.
春节前后,我国南北各地均有食用年糕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的形成,最初出于对伍子胥的纪念。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因受迫害而逃亡吴国,吴王阖闾和夫差在位时均曾被任用为相,为吴国的强盛作出了贡献。但他在吴国大败越国之后,反对与越国讲和,也不赞成北上争霸,与吴王夫差意见不合,故渐被疏远。伍子胥见吴王不听劝谏,知国家衰败之势已无法挽回,曾悄悄地告诉吴王随从:“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经城下相门,掘地三尺得食。”时隔不久,吴王听信谗言,赐剑命伍子胥自杀。忠臣人头落地,吴国很快被越国灭亡。战火不绝,民饥乏食。吴王随从忆起伍子胥生前的话,便带着民众去相门掘地,至三  相似文献   

19.
《伍子胥》是一篇运思式的诗化小说,歌德的思想观念广泛地渗透于其中,充满了“变”与“断念”的思想;语言是《伍子胥》艺术创造的核心问题,是冯至在留德期间追求现代纯净语言的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20.
伍子胥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众多复仇故事中情节最为波澜壮阔者之一。记录描写此故事的作品很多,其中司马迁的《伍子胥列传》和李寿卿的《伍员吹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演绎方式。司马迁的《伍子胥列传》第一次将伍子胥故事的整体脉络进行了梳理,并且渗透了司马迁本人特有的观念和情感取向,作品突出伍子胥的复仇精神以及忠言直谏的高尚品格。《伍员吹箫》以杂剧特有的舞台表演方式和戏曲语言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伍子胥复仇以及报恩的故事,突出伍子胥知恩图报的侠义精神。两部作品在伍子胥故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