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好的礼物     
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包揽一切。可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用自己的童心去观察、理解和探索世界,他从小就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冲动。初生儿要挣脱父母对其手脚的束缚,为的是自由伸展;婴儿要挣脱父母的搀扶,为的是想自己学会走路;幼儿要挣脱父母的管教,希望的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孩子从一出世起,就在  相似文献   

2.
《家庭与家教》2006,(10):51
首先,作为父母,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理直气壮地说一声“不”。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勇于坚持原则。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让孩子心目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行为观念,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心目中有一条是非界线,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使孩子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和规则。其次,家长要牢固地树立懒妈妈养了勤孩子的观念。我们要明白:我们不可能养活孩子一辈子,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不可替代,要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教会他们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甚至,家长的担子也可以较早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要知道,这对…  相似文献   

3.
宫明兴 《山东教育》2020,(3):113-113
最近网络上疯传的一组图片,讲述父母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心酸与痛楚,斩获无数家长的强烈认可: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像极了一句歌词:爱恨就在一瞬间。这就是许多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家长要明白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不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进而主动学习,成了摆在父母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父母和保育员都觉得训练孩子大小便是比较头疼、比较麻烦的事情,而介绍这方面知识的书也很少,这就更显得困难了。希望下面的内容对父母和保育员能有一些启示。 要训练孩子大小便,父母和保育员首先应该弄明白,孩子的排泄要依靠膀胱和大肠自动排空,自动排空是由于膀胱或大肠充满了小便或大便,有节奏地收缩而引起的。但是学步儿自己并不能控制膀胱和肠道的收缩及排空。控制膀胱和肠道的技巧不是成人教给孩子的,而是孩子自己学会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父母,既然养子、爱子的同时也是为了得到孩子的爱和回报,那么,就必须切忌无原则的溺爱,就得学会如何爱孩子,讲求爱的方法,爱的策略。诱子行孝。乌鸦尚知反哺。人之初,性本善。幼儿可塑性很大。因此,父母应有意识地诱导孩子学会“反哺”。如孩子吃零食时,要时常诱导说“给妈妈吃”“往爸爸嘴里放”“给奶奶吃”。要让孩子懂得关爱长辈,关照别人。要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孝心、爱心、热心。要知道,孩子的偏执、自私,并非聪明的表现,而是不良行为。诱子吃“苦”。孩子能做的事,要让其自己做,特别是日常生活的自理。如自己拿碗筷盛饭,饭后自己…  相似文献   

6.
做父母的必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学会自我服务 家长可注意选取生活中的某一具体内容编成儿歌、顺口溜,让孩子明白做什么,怎样做。如教孩子系鞋带,家长可以边示范边讲顺口溜:“先打一个结,交叉绕一绕,再变两个圈,鞋带系得牢。”  相似文献   

7.
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国家负责。有些家庭里,每天早晨叫孩子起床、上学要经过一场“混战”。为此,许多年轻妈妈问:早上,孩子不肯起床怎么办?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上学是他自己的事,妈妈爸爸没有义务替他“包办”一切。学生就应该按时起床、准时上学,根本不能迟到。遇上刮风或雨雪天气,要提早一些起床,早一点出家门, 坐不上车,走也要走到学校,按时上课,这就是学生的责任。这份责任,父母有必要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让他们明白。孩子刚刚入学,你可以送他一件礼物; 一个可爱的、会叫的小闹钟,并  相似文献   

8.
佚名 《家长》2008,(Z1):30-32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要学习善待他人、坦诚处世的好品德,父母便是其最好的老师。在教孩子好品德的同时,父母也要明白,孩子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孩子自己的发展空间也是不能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如今,最让父母头疼的事莫过于孩子的吃饭问题了:该吃饭的时候,孩子总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勉强来吃饭。有的孩子甚至是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无奈就餐。年轻的父母们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童年的时候,虽然物质匮乏,但是胃口特别好;而如今,物质的确极大丰富了,可孩子似乎又没什么胃口了。于是发出这样的感慨: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相似文献   

10.
正情绪没有对错,但是情绪的表达方式却有好坏。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应该用什么方式和正确的行为来表达情绪,学会调节情绪,并且要以身作则,要知道,父母的身教重于言传。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说,孩子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等他长大了、懂事了,自然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请教专家吧!Q:孩子长大后,能自然而然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相似文献   

11.
第13招给予孩子恰当的爱。无论孩子多么淘气,都要使他明白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可被父母接受的。家庭应该成为爱和可依赖的港湾。孩子应该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是:即使没有打扫房间、学习成绩不太好等,父母仍然爱他。作为父母,想要表达爱又要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必须善于发现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并把自己的希望告诉孩子。  相似文献   

12.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关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我们的教育中不能缺失感恩教育。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让孩子明白,感恩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13.
<正>曾经以为我们老师只要每天爱自己的孩子,告诉自己的孩子要爱别人,告诉他们要爱班级、爱小伙伴、爱父母……他们就会懂得什么是爱。可是有一件事却让我明白,原来爱不仅仅是告诉,还要真正用心去交流,让他们知道如何去感受爱,如何去表达爱。班上的毛毛属于那种调皮捣蛋的孩子,整天闯出这样那样的祸。在刚入园的时候,每天都会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里来"告状",说毛毛打人。我尝试了不同的方法与毛毛沟通,希望能了解他行为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父母都爱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富有创造能力,希望孩子成才,但很少给孩子哪怕是最基本的自由。与干百个妈妈一样,我自从有了孩子,就开始学着做妈妈,却常常不由自主地给孩子种种限制。最近我才明白,我们最应该学会的  相似文献   

15.
德国一些家长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成长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勇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有正义感,讲道理,孩子会打心眼儿里更加依赖和尊重父母。家长要孩子做的事,孩子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德国的法律也提倡摈弃传统的家长权威,兼顾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立能力与独立愿望。“兼顾”并不指盲目顺从孩子的意愿,而是尽量使孩子成为“积极的受教育者”。家长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与他们协商,  相似文献   

16.
语录     
《中国德育》2013,(4):5-5
@俞敏洪:幸福来自什么?来自成就感!家长为孩子找了工作、买了房子、选了媳妇,为什么孩子还是不幸福?因为你剥夺了孩子通过自己奋斗获得成就感的权利!成就感不是从上学到高考十八年,就为这一件事。乐观和成就感来自日常每一天,来自读一本好书,为家人做一顿好饭!@于明霞:有父母问,孩子主动去帮助别的小朋友,却被拒绝,感觉很是受伤。只是我们在教育  相似文献   

17.
烟子 《小读者》2012,(11):1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如果你自身的能力够强而你的孩子又很钦佩你,就请做你孩子的老师;如果你做不了孩子的老师,就请做你孩子的同学;如果你不能做你孩子的同学,就请做你孩子的学生。做老师:竭尽自己所"能",重在做孩子的成长初期是其身心全面依附于父母的时期,也是父母对其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更是父母做孩子老师的最佳时期,此时需要父母  相似文献   

18.
《小读者》2005,(5)
一、首先要尊敬孝顺:每一个人都是父母从小拉扯大的,都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父母到了晚年,做儿女的应该对父母养育之恩进行报答,不仅要有物质上的赡养,还要有精神上的安慰。所以,不在父母身边时,经常性的问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小孩,所以即使父母再唠叨,绝不可以嫌他们烦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二、其次不要干涉父母的事:父母有自己的社交、人情、利益开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子女的切忌越俎代庖。尤其是失偶父母再婚问题,子女应为父母自身的幸福着想,支持理解,不能粗暴干涉。三、尽量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比如和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家长教育倡行者郑委在答《家庭》杂志记者问时说过:"如果父母把孩子的教育推给老人,这叫渎职。老人可以帮着养,育的事一定要靠父母自己。"他还说:"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了,但也太不会爱孩子了。会爱才是真正的爱,真爱需要学习……"郑委先生真切地道出了笔者急切想对年轻父母们说的话:"学会真正爱孩子吧"。一、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小时候不管我,现在管我有什么  相似文献   

20.
许多父母都有类似的梦魇,孩子到了玩具商店,着魔似地的要东要西,一旦你不顺从他的要求,孩子便赖在地上,大哭大叫,极尽所能的令你难堪,任凭你软硬兼施、好话说尽(如果不是在公共场合,早就一巴掌下去),也是无用,最后要不就是不欢而散、扯手拉耳朵地离开现场,要不就俯首投降、心不甘情不愿地任凭勒索。这里提供父母们几个简单的观念及做法。首先,当孩子发脾气时,你要让他明白“他是可以发脾气的”,你也必须接纳“发脾气的孩子”,目的是要孩子明白,情绪是他的朋友,而非敌人,也要引导孩子接纳“发脾气的自己”或“自己的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