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教学目标定教,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具有导向功能,是教师设计教学的依据,也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准备一节课时,最先应考虑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怎么达成。但在教研活动中,经常是更多探讨教学设计,而很少关注如何设计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毛志峰 《现代教学》2013,(7):126-127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初步具何观察社会、获取社会信息的兴趣与能力,  相似文献   

3.
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选择恰当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采用有效的评价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进行学业评价。  相似文献   

4.
近年我国品德测评方法分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学者们对于品德测评方法的分类局限于单一角度,本文摒弃了传统的分类方法,通过测评主体、测评客体、测评方法三个维度对于目前流行的品德测评方法加以划分,并探讨了各自维度内不同选择的优劣之处,在力求构建一个系统、立体、规范化的品德测评方法体系的同时,对于近年我国品德测评的主要方法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5.
教学评价作为新课标背景下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评价,是实施有效性教学、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关键一环。立足于新课标教学实际,提出了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评价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面向中高年衄小学生,该课程主要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基础,它以态度、情意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材。因此,研究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社会习惯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王燕妮 《广西教育》2014,(33):76-77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知、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教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辨。一、捕捉教学中的矛盾点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教材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而这些矛盾点往往可以使学生迸发思辨的火花。  相似文献   

8.
认知目标分类研究新进展及其对学业成就评价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的修订主要体现在术语的变化、结构的变化、重点的变化等,最主要变动是从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来重新划分、界定学习目标。认知目标分类研究新进展对于评价开发与试题编制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学业成就评价改革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学德育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本线索,涵盖范围广,实现了较全面的综合。其中历史事件题材的教学在《品德与社会》中比重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事件题材的品德内容,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让很多老师感到困惑。作者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就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有了一定的收获。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具有呈现方式的交往性特点,应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学;新教材具有活动性特点,应大力实施活动化教学;新教材具有意义生成性特点,应大力开展和推进体验性学习;新教材具有延展性、非固定化特点,应特别注重开放性教学;新教材具有教育观点的渗透性特点,应让儿童在孕育生活感受的同时,伺机对其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1.
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运用能显著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结合教育感悟,对此展开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探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社会的基石,虽然国家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方针,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程远没有达到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要知道,小学时代是孩子形成对这个世界感官的第一步,这个时候的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改变着各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全球教育改革的兴起。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各国试图通过课程功能的发挥来实现“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教育目标。这种改革的思想和理念,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7,(21):17-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力基础,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演绎法、情境创设法、训练拓展法,为课堂教学带来丰富的动力支持,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7.
陈淑敏 《广西教育》2014,(17):124-12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品德与社会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教师可以将时事资源引入课堂。时事指的是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它具有“鲜”“活”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时事资源,能够打造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本文结合大量课例,从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教学中怎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三个方面,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标内容理论认为,影响学生成就的目标有多重。社会目标和任务目标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业成就的提高。社会目标和学业成就的三种关系模式:单向发展模式、互补关系模式、层次关系模式。目标内容理论为社会目标、任务目标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提供了独特的、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写注重图文并茂,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做人与做事,关注周围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并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