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淑红 《教师》2014,(15):51-51
正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旨在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其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目的的教育。新课改以来,各科教学都特别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成就动机的培养。这一改革的出发点和"励志教育"的主要内涵高度一致。鉴于此,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励志教育无疑对各科教学改革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渗透励志教育呢?  相似文献   

2.
本着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宗旨,中职语文教学要紧跟就业形势,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并采用适当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渗透励志教育。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来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的一种手段,能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成人成才。该文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励志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励志教育,就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做得比较好,而一些教师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中一点就是方法有问题.在此,笔者愿意将自己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几种方法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加入励志教育不仅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也可以使中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加完善。本文就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励志教育的必要性与意义,以及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励志教育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军 《中国德育》2014,(8):61-63
正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激励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使学生获得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用自己的意志战胜挫折,即:以德为根,用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生为本,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课题组经过十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出了具有励志教育特色的德育创新模型。学校励志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基于德育创新成果"三大步"励志教育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亮 《考试周刊》2012,(48):123-124
励志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动力,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从分析励志教育的内涵出发,探讨励志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必要性,并创新地提出开展励志教育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7.
陆静 《文教资料》2008,(18):138-140
遵循素质教育理念、教育基本理论和地理教学规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积极科学地创设背景、情景、情境,科学引发、有效组织和积极鼓励课堂讨论、辩论和争论,包括从地理现象、开放性题目、问题情境、即兴插嘴、教科书"活动"、课程间内容交叉中引发引导讨论,顺势营造学生相互启发和诱导、加大学生间"思维摩擦碰撞"强度的浓烈氛围,可提高其地理创新思维的生成效率和质量,有效提高地理素养,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协调平衡健康发展,促进和加快学生地理素质协同成长,使地理学习成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生成性演变过程,获得全面素质协同成长的愉悦性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8.
邓兰云 《课外阅读》2011,(6):174-175
励志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潜能,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本文具体探讨了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实施与渗透励志教育的意义及途径,以期达到新课改下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新思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立"地"成才,方能存"理"得道。地理是初中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及成长意义深远。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求索,自主参与,切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文章结合教学工作经验,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集中体现学校办学思想,是学校精神和学校价值的折射,是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励志教育”的文化理念,以励志教育激发和唤醒学生生命自觉,使学生产生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教育中开展励志教育,渗透励志素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政治文化综合素养以及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然而,实际上,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专注于知识的教学,并没有借用知识的相关素材来引导学生励志,缺少对励志元素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励志教育的方式过于突兀,并没有有效地结合励志元素,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开发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对此,本文综合分析了当下初中教育的现状,结合励志教育,提出策略以及方法,丰富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励志知识。  相似文献   

12.
正一、创新励志形式我们发现,如果将励志教育固有的教育手段与我校教育实际相结合,可能会达到更好的励志效果。于是,我校进行了励志形式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编校本励志信,丰富励志育人内容在励志育人的实践中,我们不断反思,改革创新,让读信励志活动更切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更切合我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组织师生共同编写校本励志信。如"无臂天使"李智华到我校做了报告之后,我们开发了以"热爱生命自强不息"为题的励志信。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宣扬公共道德尝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学校在学生中积极开展了以"定目标、养习惯、促成长"为核心的励志教育活动,注重多角度、多形式、多重目标的激励与实践,以目标引领促进学生成长。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忽略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教学缺乏灵活性。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持续深化,加强激励教育成了一种新兴教育机制,其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激发以及鼓励,并且唤醒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进而鼓舞广大学生能够自发地去思考。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如何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加强激励教育,并且提出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我国的中学生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其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作为学生成长的"花园",学校有责任担负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讲座和心理课程、通过学科渗透等来培养健康的心理,其中地理学科教学在心理教育中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先理清地理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之后重点分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一、地理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学生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地理教学的开展,因为学习  相似文献   

15.
贫困生问题是高等教育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励志教育是破解贫困生"核心问题"的有效手段。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具有扶困功能,也具有德育功能。正因为如此,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当前,互联网络时代"微教育"的兴起,为高校开展贫困生励志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载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出发,运用"微教育",通过德育的内容、"贴心"的教育形式和"入心"的技术手段,使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受益于励志教育,顺利完成学业,并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新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生活化,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地理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发言;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有趣、有用。这是地理课改的最大亮点,也是生活化地理教学的精髓。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地理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地理。  相似文献   

17.
莫振英 《广西教育》2013,(14):66-66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在这一阶段基本形成。因此,做好青少年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更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励志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励志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语文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昭示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做到: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比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鼓励写作时"我手写我心",架设学生与外界沟通的心灵桥梁;搭建语文活动的舞台,奏响励志教育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施行,教育行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涯教育,高中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做准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生涯教育的有效渗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未来所需要从事的职业,从而不断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和提高地理学习效果。针对生涯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励志教育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学生潜能并激励他们用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创造条件,努力实现理想目标的教育。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励志教育往往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形式,学科化、形式化倾向严重,使教育效果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学生在励志课堂上想学到什么?励志教育课堂应该给予学生什么?2012年5月。我们随堂调查了4个班共217名学生,其中男生110人,女生107人,调查题目是:“你心中的励志教育是什么”、“在励志教育课中你想获得什么”、“在励志教育课中你希望老师怎样引导”,最终的调查结果让人颇感意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