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杨天平 《教学研究(河北)》2002,25(4):293-294,371
20世纪初叶,晚清政府废科学,兴学堂,公布教育宗旨,强化国家对教育的管理,统一对各类人才的要求。1912年,民国建立后,于承继这一传统的同时,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而代之以资本主义内容,且首美育,从而为此后中央政府运用教育宗旨手段端正教育方向,规制教育行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晚清三次改革得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是晚清三次重大的变革活动。由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抓不住精髓,戊戌维新又搅和了帝后权力之争,清末新政更是为了少数人的私利而玩弄骗局,三次改革均以流产告终,中国在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错失良机,清政府最终在改革中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4.
晚清自官费留美后,继有官费留欧之举。在留欧教育中,留学法国又占居着重要地位。本文将晚清的留法教育分"洋务运动"时期、"百日维新"前后和"重行新政"时期三段进行爬梳整理,发掘了若干教育史料,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并对各个时期的特征和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开始后,政府开办了各种新式学校,主要有语言、军事等学堂.这些学校开始了中国近代官办的科学教育,在教育体制、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给清末学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在晚清科学教育和科技传播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历时三十余年的同光新政是中国近代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时期。新政的倡导者们在艰难的境况下,“借法西洋”,创建企业,兴学育才,内办新式学堂,外派幼童留学,第一次将西学付诸实践,推动了晚清的教育变革,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大门.整体上推进了我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封建统治摇摇欲坠,为摆脱危机,清政府实行“新政”,在军事、翻宪、教育等方面都进行改革,其教育方面的措施是废除了衰败的科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教育的落后。作为西北偏远省份的甘肃,在新政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代教育模式建立,近现代教育基础奠定。  相似文献   

8.
在洋务运动中,译书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事业之一。但是中国境内的传教士是译书的主力。传教士的译书一方面满足洋务学堂的需要,一方面向社会发行,广泛传播了西学,促进了中国教科书的近代化,促进了洋务教育对民智启蒙作用,为洋务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社会基础,间接地加速了科举制度的解体。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清朝统治者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被迫实行了教育“新政”。通过教育“新政”,以科举制为主体的教育体制走到了尽头,产生了近代新式教育体制,形成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从整体上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压力,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随着中国内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分化以及传统教育的废弛,晚清洋务学堂应运而生。晚清洋务学堂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即晚清洋务学堂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推陈出新、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近代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皮锡瑞较早认识到国家富强的根本,不在选拔任用人才,而在大兴教育、培植人才,因此对八股取士制度十分不满, 对兴办新式教育生出浓厚兴趣。戌戊变法期间,他极力推动湘赣两省废除八股,改革书院;在清末新政中,他更积极参加湘中兴办新学,为湖南教育的近化代做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萧穆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献学家,也是桐城派后期的著名作家,他的身后之作《敬孚类稿》是其思想的汇集。重视教育是桐城派学者的传统,萧穆作为一个处在时代大变革环境下的桐城文人,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敬孚类稿》中均有体现,具体可分为读书立人、治学态度、校讎与为文、提携后学四个方面,对此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桐城派的研究,也可以为我们当代的教育提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西方来华传教活动有四次,最近的一次即明末清初基督教进入中国传教,其影响是最为深远的。由于这次传教活动与西方侵华势力基本上是同一时期进入中国的,学界对此褒贬不一,文章仅从教育学的视角解读这一活动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坤一是清末重要地方高级官员,在晚清政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后期洋务派主要成员之一,刘坤一在教育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改革建议和主张,并积极付诸实践。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设文武堂以培养人才;主张“中学宜兼西学”;奖励游学;鼓励私人办学等。这些主张对清末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有些对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其中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最富有积极意义的一项内容。清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废除了科举制,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颁布了新的学制,健全了教育行政机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清末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原则,并且改革滞缓,当然也没有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大规模地选派官绅赴日考察教育,这对中国教育制度和思想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一问题,学界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突出的成果。从考察过程、考察笔记和考察者教育思想等方面对清末赴日教育考察研究作一简要综述,有助于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荣庆从1905年被任命为清末首任学部尚书后,积极领导并参与"新教育"运动,对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荣庆的教育思想主要源于其教育改革活动,同时也对清末的"新教育"实践起到了理论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近出版的《晚清史研究》是郑剑顺先生奉献给史学界的一部力作。该著在理论胆识、学术创新、史料整合方面有独到见解。由于所引史料翔实,且在研究范式方面大胆创新,提出不少重要的学术观点,使该著显现出众多"学术火花"和"思想亮点"。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以探明甲午战争后,壬寅癸卯学制出台前,新式学堂所编辑的蒙学课本的主要特点。研究结果发现:此一阶段的蒙学课本具有传统蒙书和日本小学读本的双重身影,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其继承和借鉴了传统蒙书的编写特点,不仅在语体上使用浅显文言,而且在选材上广泛取材于传统蒙书。另一方面,其积极向日本小学读本取经,取材偏向于现实,编排上循序渐进,并引入了歌谣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