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神六’回来了!”2005年12月17日晨,校园里一片欢腾,大家唱啊,跳啊,说啊,笑啊,直到上课铃响了仍意犹未尽。望着同学们的笑脸,老师也激动不已。“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神六’是在什么地方着陆的?”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一时回答不出来,你望着我,我望着他……  相似文献   

2.
2005年10月l2日,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国人难以忘记的日子。在这一天,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神舟再度飞天,中华续写辉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  相似文献   

3.
《物理教师》2005,26(1):43-43
据中新社报道,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消息,2004年中国航天8次发射长征运载火箭,将10颗中国自行研制的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航天科技集团负责人说,2004年是中国航天史上创纪录的年份,是长征火箭历史上发射次数最多的一年.2004年也是发射卫星种类和数量、新技术应用最多、在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2005年各地中考部不同程度地将时事材料引入了考题,且考查形式灵活多变。2006年时事热点仍然是中考关注的对象,我们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本文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这一热点时事有可能出现的题型作些预测。  相似文献   

5.
“神舟”五号是中国第一艘载人太空船,它体现了中国特色和自力更生精神,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它成功地让“中国制造”这个无可争辩的民族品牌高悬太空,雄辩地证明着:“东方雄狮”已经真正崛起。载人航天技术集中地体现了高科技的魅力,可以说它是当代尖端科技成果的精华。你知道吗?能让“神舟”五号进入太空依据的就是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6.
背景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整,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成功,飞船携带我国两名航天员裴傻龙和聂海胜在空中绕地球76圈,用时115小时32分,于2005年10月17日4时许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距不到1公里,标志我国多人多天的载人航天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飞船飞行程序主要分为发射段、轨道运行段、返回段,它与反冲运动有密切的联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人类进入太空干什么呢?“神舟”五号飞行成功的意义是什么?载人航天是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神舟”五号  相似文献   

8.
背景材料:载有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六号飞船于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相似文献   

9.
1.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人类的历史年轮上又增添了一道特殊的印记。这一天,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神舟”六号的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正稳步迈向太空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返回舱成功着陆。  相似文献   

11.
《物理教师》2005,26(6):36-36
此前媒体曾报道,“神舟”六号飞船将于2005年9至10月间发射,航天员设为两名,计划飞行时间4到5天.王礼恒院士表示,“神舟”六号将具备乘坐三名航天员在太空飞行7天的能力.“神舟”六号的上天将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接下来我国将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  相似文献   

12.
沈仁   《神州学人》2005,(11):1-1
世界瞩目中国,这又是一个伟大的壮举;2005年10月12日9时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飞船着陆。继“神舟”五号圆满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后,“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又取得了圆满成功。继杨利伟之后,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航天英雄,又将永载中华民族的史册。伟大而动人的时刻,在历史上永远定格。  相似文献   

13.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我国成功实施了“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这是继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之后,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成就。这也是近几年高考以天体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备受专家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这类问题还可以重点对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计算能力进行考查,因此,相信“天体热”在高考中还会持续下去。下面笔者结合2009年高考试题谈一谈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