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向行为支持法干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应用正向行为支持法,对一名孤独症儿童表现出的两种带有刻板和自伤性质的问题行为进行了干预,旨在验证该方法对干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有效性,并对干预的过程进行实践探讨。治疗小组基于前期行为分析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运用了前提控制、消退、区分强化等行为矫正策略,进行为期约三个月的干预。总的研究过程包括行为功能分析和干预实施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通过问卷和观察等形式收集数据,最终通过数据对比得出结论,认为:对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应注重外部因素也就是从环境因素中寻找其原因;采用正向行为支持法的策略来分析和处理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是有效的;在孤独症儿童干预中应关注其身心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策略。  相似文献   

2.
问题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有很多,本文介绍的正向行为支持(PBS)和功能性行为评价(FBA)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干预具有重要作用。PBS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从系统观的角度,强调对学生直接观察来建立实践策略。PBS的目标是通过FBA收集资料,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以此来增加社会接受的正向行为,减少和消除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功能性行为评估,分析了一位自闭症儿童的课堂问题行为,并为其制定了矫正方案。从前事控制、行为训练和后果控制角度,通过建立亲密师生关系、改善教室环境、调整课堂教学策略等手段,该生不仅课堂活动参与度有所提高,其课堂情境中的问题行为发生次数也显著减少,并逐渐被适当的行为代替。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访谈法、ABC实验法和教育实验法对个案进行研究,测试正向行为支持法对一名义务段自闭症学生进行行为问题干预效果。结果表明,实验期干预效果明显,追踪期有反弹迹象。因此,需多增添感官刺激类课程,如加入适量的蒙氏康复课程;前事控制策略是最能控制孩子行为的策略,应给孩子安排合适的活动和教学;干预过程中关注策略效果最好,后期任教教师可以多对孩子进行关注;多与家长沟通,避免教育的不一致引发孩子的其它不良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而且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本研究采用正向行为支持法对一名智障儿童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行为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课堂中智障儿童的问题行为现象的发生,验证该方法对干预智障儿童的问题行为的有效性。研究者对智障儿童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功能评估,分析其行为产生的功能。通过采用单一被试实验设计中的ABA实验设计,制定有针对性的正向行为支持计划,并进行行为干预。研究结果表示,采用正向行为支持法处理智障儿童问题行为是有效果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向行为支持对改善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效,研究选取康复中心就读的一名自闭症儿童,采用单一被试实验研究法中的ABC设计,在对个案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了积极行为支持计划。研究结果表明:积极行为支持对降低研究对象的攻击性行为有立即成效和维持成效。  相似文献   

7.
摘 要:研究采用单一被试研究法中的撤回实验(A-B-M)设计,针对一名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中班儿童,以功能评量为基础,在家庭中发展包含前事控制、后果处理、行为训练三大部分的正向行为支持方案,具体策略有预告一日活动的安排、订定行为契约、以正向语言提示正向行为、调整任务难度以符合能力、教导用语言表达需求、提高忍耐和等待的能力等,并实施介入,以探讨家庭正向行为支持方案对个案攻击性行为改善的成效。结果表明,依功能评量所拟定的家庭正向行为支持方案不仅可以减少个案的攻击性行为也能增加个案用语言合理表达需求的正向行为,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度。  相似文献   

8.
孤独症学生的课堂干扰行为不仅会影响其自身课堂学习效率,而且会扰乱教师的正常上课秩序。文章通过梳理积极行为支持的实践研究,发现孤独症学生课堂干扰行为主要有离座行为、语言干扰等;课堂干扰行为的功能评估主要有描述性评估和间接性评估两种方法;问题行为功能可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和获得自我刺激。在功能评估的基础上,干预策略主要为基于情境和前奏事件的干预策略,基于行为的干预策略和基于行为结果的干预策略。研究发现,积极行为支持能有效减少孤独症学生的课堂干扰行为,由此结果为干预孤独症学生的课堂干扰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孤独症儿童通过自我刺激行为满足自身感觉需求,获得感官舒适。高频率发生自我刺激行为会对孤独症儿童的生活、学习造成消极影响,也会阻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开展针对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是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需要重视的课题之一。文章通过一名孤独症儿童的个案研究,探索自我刺激行为干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观察个案孤独症儿童的课堂干扰行为,可以得知,与干扰行为的功能相结合制定相关控制措施,教导儿童相关行为并且处理后果,以此来干预个案的效果比较明显。经过系统的干预教导之后可以发现,孤独症儿童明显减少了课堂干扰行为,并且在课堂上开始积极使用手势和图片来表示自己的想法,也提高了孤独症儿童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婧 《教师》2021,(3):124-126
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选择普校就读.由于学生自身障碍原因,加之普通学校融合环境复杂,学生的特殊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导致学生出现许多行为问题,其中逃课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文章运用应用行为分析的方法,对一名五年级自闭症谱系障碍学生的逃课行为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并采用正向行为支持进行干预,归...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脑、网络、电子游戏、iPad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居家增多,社会接触减少,儿童孤独感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时代课题。从关注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典型表现和诱因、孤独症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方法和策略三方面,研究最新进展并做系统探讨,以期为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向行为支持是一种在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策略,以求改善问题行为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将正向行为支持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当中,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行为支持模式,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攻击性行为是智障儿童最容易出现的挑战性行为之一。在功能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正向行为支持干预策略,在数学课堂上对一名智障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有效减少了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5.
智力障碍者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通过尖叫、咬人、撞头、攻击他人等问题行为,达到引起他人注意、逃避不愉快的情境或工作、获得想要物品(如玩具、食物、喜欢的活动)等目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步,强调正向行为支持,本文将以正向行为支持的解决策略为中心,从生活中心检测度、系统变化、调解范围3方面进行分析,就后续研究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6.
出走行为会威胁到个体的生命安全。孤独症个体的出走行为具有发生地点的随机性和外显动作特征的多样性,高发群体为5-12岁的孤独症儿童与60岁之后的老年孤独症个体,出走行为发生的概率与年龄大致呈现“U型”曲线关系。研究发现孤独症个体的核心症状及共病表现与出走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对所处环境的感知觉异常及不良体验也容易诱发孤独症个体的出走行为。在出走行为的初期阶段,通过前事控制等应用行为分析策略能有效降低离座行为的发生概率;而在出走行为的后期阶段,使用电子屏障设备和教授安全技能等方法应对个体走出安全空间的行为,效果同样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向行为支持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为问题是有特殊需求学生不被普通教育接受的最大原因,适当行为技术的运用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进步,都强调正向行为支持,本文将对正向行为支持技术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不同于其他行为技术的七个特点:强调支持;相信行为的目的性、功能性;强调团队合作;给予适当的行为训练内容;注重预防;成效评估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关注一生的规划等。  相似文献   

18.
运用量表访谈、观察记录与分析等方法对孤独症学生个案的自伤行为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制定事前预防、训练能力和后果改变等干预方案,依据正向行为支持、最近发展区、正强化等理论和方法,应用言语和非言语沟通训练,对个案自伤行为进行共12周的干预实验。经观察分析、教师评估及家长访谈等方法验证,个案的自伤行为减少,干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孤独症和一般儿童疾病不一样,它属于发育障碍.患儿语言、社会交往、动作行为、注意力和感知等多种基本心理功能都可出现发育偏差和发育迟缓,故一般将孤独症归属于全面发育障碍,并且是这类疾病中最为典型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我眼中的孤独症儿童和孤独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眼中的孤独症儿童 这里说的不是孤独症的定义,而是我们对孤独症儿童的直观认识,孤独症儿童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怎么做呢?经过长期的研究,我们认为,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是渴望自由和爱的人,其程度更甚于普通儿童,但他们不会主动明确地提出要求,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恐惧、焦虑与不安全感,不知道谁能帮助他们,也不相信有人能帮助他们,因此这种恐惧不安造成了他们频频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如见到生人就躲和跑;总喜欢持有同样的东西,只有这样才安全;在情绪不好时若家人再提要求就尖叫、自伤、扔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